“百行德為首”。無論做人還是為官,都應該高度重視自身的道德修養和“官德”修養。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修身自律呢?我以為,在加強思想品德修養的基礎上,能從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中,借鑒一下儒家的“慎獨”和道家的“心齋”,是十分必要和非常有益的。
“慎獨”與“心齋”是我國歷史上儒、道兩家宣揚的內心反省的修養方法,它要求人們要以道德規范和法律制度為依據,嚴格約束自己的言行,不可隨心所欲,恣意妄為,不得傷天害理,違法亂紀。
在現實生活中,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甚囂塵上,無時無刻不在侵蝕、毒害著人們的思想。要遏制這些個“主義”的蔓延,凈化人們的靈魂,除了接受正反兩方面的教育外,從古訓中也會得到許多重要的啟示。
“慎獨”是儒家推崇的一種非常重要的修身方法,它要求人們要能夠做到善自獨處,謹慎從事。儒家經典《大學》中講到:“……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就是說,人們內心的真誠,一定會表露在外形,所以獨自一人時,一定要謹慎行事。儒家的另外一部經典《中庸》也說:“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這是說,人們在別人看不見的情況下,總是十分的謹慎;在別人聽不見的情況下,總是十分的警惕。因為沒有比隱蔽的東西更容易表現出來,沒有比細微的東西更容易顯露出來。所以,君子獨自一人時,也總是要謹慎地進行內心反省,嚴格遵守道德規范和法律制度。
如今有一些人,就是把不住“慎獨”這一關,以為別人看不見、不知道,就放松約束;因為管理不到位、監督力度小,就放開膽量。于是,什么事都敢做,什么錢都敢花,還不時地做些權錢、權色交易。“處顯而修善,在隱而為非”,其實,只要是“為非”,終究是“隱”不住的,最后都將會落得個鋃鐺入獄或尸橫刑場。由此可見,越是獨處無人注意、無人監督之時,越是要檢點行為,把持自己。能夠做到“慎獨”,最關鍵的是內因。所以不能“慎獨”者,主要是自身修養不夠,“根心”不凈。當然,外部環境對能否做到“慎獨”也是至關重要的,所謂生于淮南為橘,生于淮北為枳是也。
“心齋”是道家提出的一種修養方法,要求人們摒棄一切私心雜念,使自己的心境達到虛靜純一。古人在祭祀或舉行典禮之前的清心潔身謂之齋,以示莊敬。齋,即齋戒之意,有兩層意思,其一是指過中午不食為齋;其二是指素食為齋。齋戒就是指不飲酒,不吃葷。所謂“心齋”,就是要求人們從思想上遏制物欲,戒名利,戒酒色,亦即排除那些損人利己、損公肥私的諸種邪惡念頭,使人的心態純一。莊子在《人間世》中講到“心齋”的方法。他說:“虛者,心齋也。”只有心中無欲,才能達到“虛一而靜”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物移心靜,精氣集中,便是達到了“心齋”的境界。老子在《道德經》里描述過處于“心齋”狀態時人的思想境界。他說,大家是那樣的歡樂,好像是參加盛會,好像是春日登臺眺望,獨有我淡淡地無動于衷,像嬰兒還不會發出笑聲,……。在道家看來,世俗之人熙熙攘攘,皆為利來,皆為利往,縱情于聲色犬馬。所以,道家對物欲則甘于淡泊,對精神生活則要求豐裕。這就是道家“心齋”的高明之處。
如今的為官者,特別是那些握有實權的為官者,由于內心失去自律約束,往往抵不住“求媚”者的誘惑,稍不留神便做了行賄者的“俘虜”。金錢這寶物,自古以來,依舊青春不老,誰見誰喜;美女這尤物,歷經千年,依然閉月羞花,人見人愛。到如今,金錢的誘惑和美女的魅力引得無數官員競折腰,也就不足為怪了。“一念之欲不能制,而禍流于滔天”,這是源于《圣經》的經典語言。世界其實很簡單,復雜的是人,官海沉浮,為名累,為利牽,人一旦瘋狂到了要財不要命的昏天黑地的程度,人生還有什么情趣和價值呢?
在當今的社會,無論你是普通百姓,還是顯赫政要,如果真正能夠做到“慎獨”,做到“心齋”,達到修身正德的崇高境界,必定會換來一份灑脫,換來一份清靜,換來一份信任,換來一份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