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的歷史上以及后來的演義小說中,袁紹和曹操是三國前期最重要的兩個人物。袁紹割據了冀州、青州、幽州和并州,頗有吞并四方的氣勢。然而卻被曹操在官渡一戰中打敗,成就了曹操,令他有了真正實力令諸侯,成為天下的眾矢之的。
縱看袁紹和曹操的生平,他們走的是從合作到分裂的一種道路。當曹操還是少年的時候,他還是很崇拜袁紹的。建寧二年(公元169年),曹操進入太學,得以同袁紹相識,而且有著親密的聯系。熹平三年(公元174年),曹操和袁紹同任朝廷官職。之后二人相見的機會幾乎沒有,直到初平元年(公元190年),當時董卓是在洛陽肆意妄為,屠害忠良,令天下人所痛恨。所以曹操同各路的諸侯一樣,都來到袁紹帳下,試圖通過聯盟的形式討伐董卓。然而聯軍是各自心懷鬼胎,作戰中各自為戰,甚至是一旁觀望的都有。曹操主導的戰爭首次大敗,令其元氣大傷,最后只能依附于袁紹。
之后袁紹占領了冀州,并將關東交于曹操代理。曹操在這一時期也曾利用條件,以討伐黑山軍的名義,進軍東郡。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劉岱戰死,鮑信將兗州轉與曹操,自此曹操有了自己的可用的地盤。然而此時的曹操還是面臨著四面的強敵,諸如袁術、公孫瓚等人,所以他仍舊需要袁紹的牽制。
當袁術、公孫瓚和袁紹火拼的時候,雖然曹操也參與其中,但這也讓他有了喘息的機會。終于在恭迎天子這一事件上同袁紹產生了分歧。挾天子令諸侯的曹操迅速壯大,才迎來了他于袁紹的決戰。
袁紹為何敗給曹操
袁紹出生在“四世三公”的名門望族的大家之中,袁家的舊臣遍布全國。當袁紹起兵之時,各地都有人響應,所以他的人望是極大的。諸如田豐、許攸、逢紀、審配、顏良、文丑等等這些文武人才都聚集在袁紹的營下,除此之外他還擁有冀、青、幽、并四州為基礎,勢力之大是當時首屈一指的豪強。但是最后還是敗給了不及于他的曹操,大抵原因有一下幾個。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出在袁紹這個人優柔寡斷,雖然謀略較多,卻是不善于決斷之人,從而時常錯失良機。在官渡戰役期間,劉備起兵反曹,田豐勸袁紹奇襲曹操后部。但是袁紹卻以小二病重,而不愿出兵,等到了劉備敗于曹操,他才興師動眾討伐曹操起來了。再有就是袁紹雖會用人,但不懂的識人。袁紹手下的田豐、許攸、逢紀等人都是有名的謀士,但是他們內陸里常因為不合而時常相互爭斗,袁紹又部分忠良。田豐極力諫言要以持久戰術拖延,令曹操斷糧而敗。但是袁紹非但不聽反而將田豐關入大牢。還有就是袁紹心存婦人之心,部下受傷他會很傷心,但是倘若手下立功了,他有對封賞極為吝嗇。導致袁紹軍中很多人才沒被重用,最后反而投降了曹操。
另外就是曹操無論在政治上的決策,還是軍事上的部署,其能力和見識都超過了袁紹。曹操挾天子就為他的政治提供了極大的方便,袁紹還嫌棄天子吳用。曹操面對袁紹的遠超于他的大軍,重點設防,做到從容應對。加上曹操對人才的渴望,才會令許攸背離袁紹,成為袁紹官渡之戰失敗的關鍵因素所在。
曹操評價袁紹
袁紹出生在“四世三公”的名門望族。袁紹憑借自身的干勁,和他家族的人脈聲望,在動亂的東漢末年迅速糾集了一批龐大的軍隊,割據一方。在謀士和武將們的協助下,奪取了冀州、青州、幽州和并州,實力之大是當時中原各諸侯不能及的。但是這么一位強者,在曹操眼里,卻是一個平庸之輩。
在新版電?印度分校懿俁栽艿鈉蘭劭晌絞羌瓤癱。衷誒懟2懿偎鄧詼晟舷碌氖焙潁羌淶某綈菰埽蛭鄧?“四世三公”之家出來的,德望自是非凡。不過到三十歲的時候,曹操與袁紹同在一朝任職,這時的他開始看不起袁紹了。最后到了四十歲之際,二人都割據一方,曹操索性就蔑視袁紹了。
為什么呢?因為曹操在經歷了多年,看人有了豐富的閱歷。在曹操眼里,袁紹只是表面上看起來很厲害,實際上卻是內心膽小之人。袁紹生性優柔寡斷,遇到重大事情的時候,總是畏首畏腳難以做出決定,但是看到蠅頭小利,卻又沒頭沒腦地一擁而上。曹操評價袁紹雖然身為人主,但是心胸狹隘,剛愎多疑,時常做出政令不一的行為。即便手上有著眾多的人才將領,卻不懂的使用,任人唯情,而不用賢。身為人父的袁紹,不嚴厲管教自己的兒子,任由他們為了爵位互相爭奪,擾亂綱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