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你知道它代表著什么嗎?當HbA1c的結果10%和9%,或8%和8%,控糖效果的差別有多大?
HbA1c是什么?
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病,目前糖尿病的診斷和控制標準中,而HbA1c是其中一項重要指標。
紅細胞內的血紅蛋白和血液中葡萄糖結合,這種含糖的血紅蛋白就稱為「糖化血紅蛋白」。而HbA1c是糖化血紅蛋白的主要組成成分,占總糖化血紅蛋白(GHb)的60%。
目前,糖友檢測的糖化血紅蛋白值就是檢測HbA1c的結果,其含量主要取決于血糖濃度及血糖與血紅蛋白的接觸時間,可以反映測定前120天的平均血糖水平。
換言之,當我們長期處于高血糖的狀態(血液中葡萄糖的濃度高),在血液中累積的糖化血紅蛋白就可能越多。而紅細胞平均的壽命大約為120天,因此,「糖化血紅蛋白」也被認為可以反映抽血前2~3個月的平均血糖狀況,是醫生評估糖友長期血糖控制狀況的金標準,也是醫生給糖友調整治療方案的重要依據。
監測糖化血紅蛋白有什么用?
監測空腹餐后血糖的意義作用大家都知道,那么,監測糖化血紅蛋白有什么用呢?
具體來說,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增高可降低紅細胞對氧的親和力,使組織與細胞缺氧,周圍組織供氧不足是造成糖尿病多種慢性并發癥的重要原因。糖化血紅蛋白水平的升高,加重了心臟微血管病變和心肌代謝紊亂,可引起心肌廣泛灶性壞死等損害,可誘發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和猝死。
另一方面,糖化血紅蛋白水平的降低與糖尿病患者微血管并發癥及神經病變的減少密切相關。
英國一項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紅蛋白每降低1%時,能顯著減少以下并發癥的發生風險:
此外,對于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來說,僅監測血糖是不夠的,更主要是要控制好糖化血紅蛋白的水平,才能減少巨大兒畸形和死胎,以及母體的急、慢性并發癥的發生。
糖尿病人的糖化血紅蛋白要降到什么水平?
健康成年人的糖化血紅蛋白
正常參考值為4%~6%。
糖化血紅蛋白的控制目標是個體化原則,不同情況下控制糖化血紅蛋白的要求不同,大體情況參考如下:
1. 新診斷、年輕、無并發癥、預期壽命長的2型糖友:糖化血紅蛋白<6.5%(甚至接近正常);
2. 想懷孕的女性:建議糖化血紅蛋白<6.5%時妊娠;
3. 普通成年1型和2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紅蛋白:<7.0%;
多久檢查一次糖化血紅蛋白?
糖化血紅蛋白怎么檢測?
是跟測血糖一樣嗎?
檢查糖化血紅蛋白靠譜的方法是去醫院抽靜脈血的。檢測糖化血紅蛋白,無需空腹,不受進餐影響,糖友可以任意時間去醫院進行采血。
一般來說,對1型糖尿病患者建議1年檢測4次;2型糖尿病在治療之初建議每3個月檢測1次,一旦達到治療目標可每6個月檢查一次;對于特殊臨床情況,比如妊娠糖尿病,或者經過特殊治療,3~4周內檢測1次是有價值的。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對于患有貧血和血紅蛋白異常疾病的患者,糖化血紅蛋白的檢測結果是不可靠的。
糖化血紅蛋白檢查結果差一點點有很大差別嗎?
糖化10.0% VS.9.0%
糖化血蛋白的單位為百分比,可以依據下表來估算過去三個月「平均血糖估計值(eAG)」。
我們從上表中可以看到糖化血紅蛋白10%和9%,雖然只差1%,但過去三個月的「平均血糖估計值(eAG)」卻差了1.5 mmol/L左右,從表上看糖化結果相差越大,平均血糖估計值也就相差越大。
糖化8.0%VS.8.0%
即使兩個不同的糖友,測出的結果是相同的,但他們的控糖結果也可能不一樣。一樣的糖化血紅蛋白,如果血糖波動越大,心血管發生的風險也會提高。
糖化血紅蛋白無法看出血糖變化
原因是糖化血蛋白(HbA1c)也有自身的局限性,不能精確反映糖友即時血糖,既不能反映低血糖的風險,也不能反映血糖波動的特征。
因此,監測糖化血色蛋白值是無法取代日常的血糖測量。想要知道日常的飲食、運動、生活習慣和藥物對血糖的影響,也是必須搭配日常的血糖監測。
總而言之,糖化血紅蛋白、空腹和餐后血糖均要重視監測!
MDE-P-20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