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難想象一座城市,一個地方沒有圖書館。即使是今天電子讀物大普及的年代也離不開圖書館。很早以前,阿根廷詩人、小說家、散文家兼翻譯家博爾赫斯說,如果有天堂,那就是圖書館的模樣。他還是一個真正走進圖書館并成功走出來的人。在類似于博爾赫斯這類人的眼里,圖書館是天堂。但對相當一部分人來說圖書館的功能是學校。
我小時候喜歡看連環畫和小說,那個時候鄉村沒有圖書館,學校里雖說有圖書室,所收藏的書也少得可憐,就是那么百多本。根本無法滿足同學們借閱的需要。我要讀一些諸如連環畫和小說之類的課外書,只能是依靠一些有經濟實力的親戚給的一元幾毛錢,去供銷社或者是新華書店去買。直到國家恢復高考,我考入衡陽的一所學校,才真正知道圖書館是什么樣子。當時學校剛剛恢復招生不久,許多硬件比較老舊,基礎設施建設沒有及時跟上,但是讓我們這些學生感到欣慰的是教學樓、圖書館及學生食堂等都是新建的。
當我第一次走進學校的圖書館時,面對那些汗牛充棟的書籍,我算是開了眼界,感覺到圖書館仿佛是一個知識迷宮,一個有花有果的花園,更是一個遼闊無垠的宇宙,人在圖書館里博覽群書,其實是在進行著無窮無盡的尋找。去圖書館的次數多了,我便有一種像博爾赫斯所說的那樣感覺,“肉體終將消失,而心靈的產物——圖書館卻會永存。”
天堂是什么樣子,我無法知道。博爾赫斯先生他之所以將圖書館比作天堂,我認為是主要源自他一生與書籍和圖書館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小時候父母親和家庭藏書的影響,以及他對書籍的鐘情,對文學創作的熱愛,對圖書館職業的選擇和畢生從事圖書館工作。圖書館的實際定位和功能是文獻信息資源和人類文明成果的集散地、是傳播文獻信息資源的樞紐。圖書館的豐富館藏,可以向讀者提供文獻信息服務,把精神化成物質;可以通過對館藏的遴選、加工、集萃,向讀者提供健康有益的精神食糧。常言道:“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圖書館為每個人打開了一扇認知世界的窗口,引導人們尋求知識,拓寬視野,成就事業,圖書館為每人造就了放飛夢想的翅膀,讓人們的精神有了自由翱翔的地方。
人在圖書館里,神游天地之間,情系天下蒼生,此樂無極。一直覺得,在圖書館里面做圖書管理員已經是讓人十分羨慕的工作,如果能當上圖書館的館長自然就更加讓人羨慕不已。我中學時代有一個夢想,就是當一個圖書管理員,好處是能在圖書室里天天看書,高考填報志愿時還報了武漢大學圖書館專業,可惜分數不夠,夢想沒有成真。不過有一點可以讓我欣慰的是,自2018年以來,我所著的三本散文集《春雨知時節》《曠野里的露珠》《沒有比書房更好的去處》,相繼被國家圖書館和湖南省圖書館所收藏。這樣一來,吾輩的拙作也能夠登大雅之堂,與千千萬萬的書籍一樣,成為有份量的公立圖書館“一員”,供廣大讀者審閱了。
在我的心目中,能被圖書館收藏的圖書都是一個神秘而豐富的世界,就和人的心靈一樣,博大,深邃,豐盈。愛書的人在圖書館里,猶如一條魚在海里暢游。站在圖書館里如饑似渴地讀書時,有的只是閱讀,一切與時間的早晚無關,與功利世俗無關。無數的優秀人物都與圖書館結下了深深的緣分。在歷史的長河里,圖書館曾經滋潤和熏陶了古今中外無數個成功者,他們都充分利用圖書館博覽群書,從圖書館藏書中受益,由此而成為知識淵博的杰出人物,他們都與圖書館結下過不解之緣。如,老子李耳就曾任周朝史官(圖書館館長),后來騎青牛出關修道時,被關令尹喜盛情留駐,請其著書,這才有了名垂千古的洋洋五千言,九九八十一章的《老子道德經》這部書影響了中國乃至世界近三千年,而今仍方興未艾。馬克思在倫敦大英博物館圖書館留下了永恒的腳印,靠著公共圖書館的便利,馬克思參考了大量書籍寫下了巨著《資本論》。毛澤東具有淵博的知識,這與他青年時代在長沙圖書館和北京大學圖書館邊工作邊學習是分不開的。正所謂圖書館里,人生幾何。
莎士比亞說過:“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沒有書籍就像鳥兒沒有翅膀,沒有書籍就像人類沒有營養。”這句話讓我受益匪淺。讀書、買書、藏書是我主要的業余生活。我從學校畢業走向社會后,去圖書館的次數比在學校少了很多,但是去書店和舊書市場的次數卻越來越多。究其原因有兩個,其一是我工作過的地方,雖然建有圖書館,但這些圖書館的藏書檔次不太高,大路貨多,高檔次的精品較少。其二是借書的手續比較麻煩,借閱的時間短。還有就是出于保護的需要,公共圖書館對于公眾使用古籍和一些精品書有各種限制,一般人是無法借閱到的。
去書店和舊書市場看書淘書,有一種“成就感”,每當我看到自己比較喜歡的書,就會將它買下來。在舊書市場,我常常能買到一些很有名氣的公共圖書館和大學圖書館里流出來的書籍,看到這些書籍里的藏書印和借閱登記卡片,心里有一種既悲又喜的感覺。悲的是這些書籍怎么會流向舊書市場,喜的是我的書房里也藏有公立圖書館的書籍。久而久之,家里擺放的幾萬冊書,也就成了一個“小型圖書館”,自己一不小心成了這個小型圖書館的“館長”。于是乎便自認為擁有了博爾赫斯所說的那個“天堂”。
其實除了博爾赫斯,將圖書館當作“天堂”的人我國古代即有,而且人數還不少。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藏書、讀書的歷史悠久。擁有一大批的藏書家和眾多的藏書樓堂院齋,這些樓堂院齋建筑物十分講究,往往擁有亭臺樓閣、花園魚池等,是我國圖書館的“先驅”。古人很優雅,將藏書和讀書的地方稱之為“府”、“閣”、“觀”、“臺”、“殿”、“院”、“堂”、“齋”、“樓”等。如西周的盟府,兩漢的石渠閣、東觀和蘭臺,隋朝的觀文殿,宋朝的崇文院,明代的澹生堂,清朝的四庫全書七閣等等。我老家就有“安陵書院”,依山傍水,風景十分優美。但嚴格地說,這些藏書樓堂院齋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圖書館。它們沒有社會公共功能,只對少數人開放。公共圖書館是一個供人借閱書籍,并可以閱讀的地方。而這些樓堂院齋是不對公眾開放和借閱的。
“圖書館”是一個外來語,于19世紀末從日本傳到我國。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現代社會里除了公立圖書館之外,還出現了一些如古人般的私人藏書家和藏書樓。這些私人藏書家和藏書樓的藏書,在一定的程度上彌補了某些方面的不足。如韋力和他的芷蘭齋,作為中國民間藏書第一人,他在北京一處現代化的社區里,建有一間古色古香名為芷蘭齋的書齋,里面的每一本書都足以令人拜倒。韋力先生收藏古籍逾十萬冊,很多都是海內外難得一見的孤本。
圖書館是進行社會教育的好場所。說白了一點就是沒有教師的社會學校,主要表現在可以為社會、為讀者提供最完備的資源、場地、設備等學習條件。受教育者可以長期的、自由地利用圖書館進行自學。它還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學校里,圖書館是基本的教育設施,它被譽為“知識的寶庫、知識的噴泉”、“大學的心臟”、“學校的第二課堂”,直接承擔著培養人才的重任。我在上大學時,為了寫好畢業論文,連續幾個月的星期六和星期天都是在學校的圖書館度過的。查閱相關資料,那時候沒有電子讀物,沒有手機拍照,更沒有電腦掃描儀,只有用手抄摘錄。在學校圖書館看書查閱資料的同學很多,去晚了找不到合適的位置,特別是有座位和桌子的幾個閱覽室更是“搶手貨”,有的同學甚至連晚飯都不吃,帶上幾個饅頭或餅干就去“霸位”。學校圖書館的作用似乎發揮得淋漓盡致。
公共圖書館是一個供人借閱書籍,并閱讀的地方。各級公辦的公共圖書館向社會公眾敞開大門,教育公眾如何才能獲取文獻資源的過程和方法,掌握進行終身學習所必須的技能。在當今社會,知識更新的速度越來越快,各種現代化的信息傳媒工具越來越多,圖書館作為知識交流中心和社會文化生活中心之一,在傳播文化、活躍群眾業余文化生活方面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人們可以從圖書館里借去自己喜愛的圖書回家細細品味;也可以到閱覽室里隨便翻翻報紙、看看畫報,欣賞一下美術作品,享受讀書之樂;還可以到計算機網絡中心上網進入聊天室聊聊天,給親朋好友發一份電子郵件等等。近年來,我國還出現了流動圖書館、農家書屋、社區書屋等多種形式的公共圖書館,這些微型圖書館,雖然提供給公眾借閱的書籍較少,但是很接地氣,深受百姓的歡迎。
其實,不管圖書館是天堂,還是學校,最關鍵的還是全社會要形成喜歡閱讀、尊重知識的氛圍。國人真正將讀書當成除了謀生必備的手段之外,還要當做終身提高自身素質的一種生活方式。 只有這樣,圖書館的功能作用才能夠得以充分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