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地索取生存資源是人的天性。但資源有限,私欲無限,欲壑難填。當這種私欲得不到滿足時, 一般人通常會歸罪于別人的自私。
歸罪的方式常見的有兩種,一種是直接譴責他的自私自利行為;一種是用旁推側引,將犧牲自我的行為包裝成“無私”的美德大肆宣揚,暗示他應該效仿他的“無私”行為。
所以,如果有人對你口口聲聲稱自己無私時,要警惕。潛臺詞可能就是你應該學我一樣犧牲自己以成全我。
生活中這種例子比比皆是。很多親子間對話,“我為你做了xxx,全都是為了你,你居然還……”;夫妻之間吵架,“我為這個家庭付出了這么多,你卻……”等背后都是這樣的潛臺詞。
如果你崇尚這種犧牲自我的“無私”美德,只會讓自己生活在一個糾結的世界。
對朋友你“無私”地資助了許多,可他最后把你的無私當做理所應當,你很郁悶;你為家庭不斷的犧牲和付出,可家人總是覺得你還不夠好,你惆悵,何時才是盡頭……
這不是“無私”,只是打著“無私”之旗號行交易之事。對于朋友,你無私付出,可能想獲得某種虛榮或是一份兄弟情誼或是期待未來有所回報,對家人你可能想換取同情,獲得情感慰藉與支持。
若你得到了,這場交易基本平等,那就大家都相安無事。
可人都是會算計的,最低成本獲得最大收益是最原始的沖動。你“無償”的付出本是想獲得有形或無形的感恩回報,但不知道這就是在不斷鼓動和喚醒他埋藏在人性深處獲取暴利的原始沖動。
這種沖動大過讓人生起感恩之心的沖動。因為感恩的本質就是要求對方無償付出。若非其他因素的影響,比如信仰,道德約束,誰都不愿意做虧本的買賣。因此,感恩的無償付出是有限的,但無償索取的欲望卻無限。最后就只會形成嚴重的不平等交易。得不償失是必然。
對別人道德說教,對自己勉強去“無私”都只會走入這種不平等交易的惡性循環。而且越是關系親密,越是容易把關系當做籌碼來交換,讓自己陷入困局。
此時,作為很有道德正義感的自己,當遇到自我生存的私心與道德推崇的無私精神交織時,你到底要生存還是壓抑、毀滅己欲,從了道德模范?
不用壓抑,也不用毀滅,更不必掩藏。
尊重你的自私心理。
人性本自私。我們所有的科技、文明均是人類對自己私欲的不斷探索與滿足的結果。所以,自私是任何一個人成長,乃至整個人類成長的原動力。如果你不自私,你就不可能活到現在。如果人類不自私,早就滅亡了。
自私本無善惡,亦無道德與不道德之分,它是人類共有的生存基因。生物界大師理查德.道金斯( Richard Dawkins)寫了一本書《自私的基因》就專門揭示了人的這一特性。
接受人性本自私的表現就是不用背負道德輿論,勉強自己“無私”奉獻。
所謂“無私”只不過是在自私滿足有余的情況下發生的一種行為。你無法去要求一個無力果腹的小孩子無私付出。因為他連“私”的庫存都沒有,哪里還有“私”用于支出?
小孩習慣用哭鬧,裝可憐的方式獲得資源。而成年人喜歡向人傾述艱辛獲得同情費。
從孩童到成年,套路看似不同,其實只是換了個馬甲——都無力撐起自己的自私。
此時,最要緊的不是憤世嫉俗,怨天尤人。而是升級滿足自私的能力值。
能力值越強,選擇越多,自私就越容易得到滿足。自由度也就越大。
我們很多時候猶豫要不要“無私”,就是因為只要去“無私”就會對自己的“自私”存在威脅。此時,你對別人勉強“無私”只是一種拆東墻補西墻的做法,因此你矛盾,糾結。
但當你的自由度大到你的“無私”支出對自己的“自私”根本不構成威脅時,情況就開始逆轉了。你月掙一千的時候,朋友給你借100,你硌得慌。你月掙一萬時,借出一千,即使對方不還,你會很瀟灑地說就當為國家福利事業做貢獻。不是你變得更高尚,更“無私”了,而是你的滿足自私的能力更強了。此時,你的“無私”支出心安理得。
所以,真正的“無私”不是一種美德,而是一種自私能力極強的表現。看不懂這點,就談不上“無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