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面紗》這部電影,我的第一感覺就是:
一段失敗的婚姻,一個丟了性命,一個獲得了重生。
喜歡看完電影,再溫習一遍原著,這是我一向的觀影習慣。
電影的結局是挺溫情的,至少讓女主凱蒂愛上了男主瓦爾特。
只是毛姆的原著就沒電影那么溫情了,到死男主都沒有得到過凱蒂的心。
為了懲罰妻子凱蒂的背叛,瓦爾特脅迫嬌弱的妻子來到瘟疫肆虐的廣西梅譚府。
凱蒂來到這個地方是否還能活著回去,誰也不知道。
因有把柄被丈夫抓在手里,她只能接受丈夫的安排,心不甘情不愿的踏上這趟死亡之旅。
凱蒂本是英國中產階層的小姐,外形出眾,一心想嫁個家室優渥的青年才俊,
奈何多年來一直沒能遇到心滿意足的男人,漸漸的,凱蒂就被剩了下來。
勢力的母親本指望凱蒂能找個好人家,順帶著拉扯下娘家。
看著年紀越來越大的閨女,她已不再抱有幻想,但愿女兒能嫁出去就行,省的賴在家里白吃白喝。
失望的母親只能把目光轉到外貌比凱特差很多的妹妹身上。
想不到凱蒂妹妹也爭氣,很快就物色到了一個爵士的獨子,準備秋天舉行婚禮。
這下凱蒂在這個家就更加不受待見了,母親經常對她冷嘲熱諷。
凱蒂心情郁悶,尤其是看著平日里各方面不如自己的妹妹要風光大嫁,心里極不平衡。
就在這樣尷尬的處境中,瓦爾特出現了,他在香港研究細菌,在舞會上對漂亮的凱蒂一見鐘情。
沒相處兩天,就迫不及待的跟她求婚了。
如果放在之前,凱蒂想都不想就會拒絕他,可反思現狀,選擇嫁給這個男人才是她唯一的出路。
凱蒂是個典型的外貌協會主義者,眼前這個男人長相太一般,身高跟她差不多,瘦弱蒼白、又呆板無趣,電影里由愛德華諾頓飾演的男主英俊紳士,跟原著初入很大。
凱蒂能看的出這個男人愛她愛的要命,最主要的是她可以盡快結婚,遠離這個討厭的視她為累贅的家,還可以不用參加妹妹的婚禮。
所以凱蒂答應了瓦爾特,婚后很快就隨著丈夫來到上海工作。
凱蒂并不喜歡這個東方城市,好在丈夫對她百依百順,任何她想要的東西都會給她,怕她無聊,還陪著她參加英國人舉辦的各色活動。
舞會中,凱蒂認識了總督秘書查理,那個男人高大英俊,幽默風趣,喜歡玩橋牌,打網球,是社交圈非常受歡迎的男人,是凱蒂最理想的丈夫人選。
風流的查理,和不甘寂寞的凱蒂,兩人就像久旱逢甘霖般不管不顧的走到了一起。
凱蒂以為自己這輩子只能在無愛的婚姻里度過余生,沒想到在這座異域城市竟然遭遇了愛情。
兩人忘情處,竟敢在凱蒂的房間里私會,書中這段對凱蒂的心理描寫非常精彩,這對偷情男女看著門把手扭動了一下,凱蒂緊張的抱著查理嚇到不知所措,她擔心門外的那個人就是她丈夫,下一秒就會開門撞進來,可門把手只是轉了一下就停了,差點被捉奸在床的男女都深深的吸了一口氣。
只是接下來的相處中,丈夫不再對她笑臉相對,也不再溫柔體貼。
就在凱蒂忐忑不安時,丈夫要帶著她去那個人人害怕的死亡之城。
凱蒂只得承認自己背叛了丈夫,愛上了查理,她不會離開查理,他們死都要在一起。
瓦爾特自信的跟她說,離婚可以,你要讓查理離婚,并馬上娶你,我就答應你。
興奮的凱蒂找到了查理,表明一切,并讓查理盡快離婚。
本以為深愛她的男人會跟她一樣開心得快要飛起來。
可是女人總是高估了她們在男人心中的地位。
查理想都不想就拒絕了凱蒂的要求,在查理眼里,妻子對家庭的貢獻是巨大的,他們兩哪怕沒了情感,也要維持婚姻,再加上,他要在仕途上有所作為,在道德方面不能出問題,尤其是因婚外情去離婚,簡直是要他的命。
心灰意冷的凱蒂終于明白了丈夫為什么那么自信的答應她的要求了,他認準了查理不會為了她而犧牲哪怕一丁半點。
她太愚蠢,把一個男人的短暫歡情誤以為是愛情;她太可笑,竟然看不出這個男人的虛偽和自私。
陷入絕望的凱蒂,只能恨恨的跟丈夫長途跋涉到那個可怕的地方。
初來乍到的凱蒂極度厭惡這里的一切,居住條件異常簡陋,當地氣候悶熱難耐,且語言不通,沒有任何娛樂活動,簡直就是度日如年。
丈夫每日外出工作,協助當地控制瘟疫,幫忙治療病人,早出晚歸,凱蒂整天一個人在家,又開始對查理瘋狂思念,她還想委托英國人沃丁頓寄信給查理。
沃丁頓笑著說,那可是個出了名的花花公子,他妻子都知道他那些花邊新聞,但她認為她丈夫玩的那些女人不過都是二流貨色,不會長久的。
聽到這,凱蒂徹底死心了,她失態的回到家,并撕碎了信,內心里正式跟那段不堪的過往斷絕干凈。
沃丁頓是當地除了他們以外唯一一個英國人,他其貌不揚,但為人仗義有趣,是駐扎在梅潭府的海關副關長。
沃丁頓對凱蒂頗為照顧,見她無聊,便推薦她到修道院工作。
死亡的陰影并沒有褪去,每天都有不少人因瘟疫死去。
而當地人愚昧,無知,污染了水源,導致更多人感染瘟疫。
想著整天窩在家里也沒什么事干,還不如來這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院長同意給凱蒂工作,凱蒂在跟著院長工作的這段時間里,她過的充實而忙碌,整個人精氣神都好了很多。
漸漸習慣了這里的凱蒂才發現:當地風景宜人,站在木屋陽臺上,遠山如黛,成片的稻田,碧綠的湖水,美的猶如在畫卷里。
不自覺中改變的凱蒂就像被打開了一扇窗戶,這是一個她不曾見過的世界。
簡陋的教堂里,不辭勞苦的修女們無比虔誠的為這個陌生國度中痛苦的人們奉獻一生,她的內心仿佛被電觸到一般:
'她們這樣做是為了全身心投入到奉獻和貧困的生活中去,忠順教會,從事繁重的勞作,祈禱。在她們每個人看來,這世界確實是一片放逐之地。生活是十字架,她們甘愿背負,但她們內心卻始終充斥著欲望——啊,那比欲望強烈得多,那是一種渴望,一種期盼,她們熱切地渴望死亡,死亡會引領她們走向永生。'
院長和修女們把一輩子的信仰給了上帝,她們遠離故國,不顧安危,來到這個沒人愿意來的地方,收養孤兒,為女人提供工作,為無助的人提供棲身之地。
臟亂差的環境里讓她看到了從來沒有過的東西,后來她才明白,那是慈悲和愛。
凱蒂對院長說:'看到這里的孤兒對您這樣敬慕,真是太好了,嬤嬤。要是我能讓別人這樣摯愛我,我肯定會非常自豪。'
院長告訴她:'贏得人心的方法只有一種,那就是讓自己變成值得別人愛的人。'
瓦爾特也驚訝于凱蒂的改變,這個為臟兮兮的孩子們彈鋼琴的凱蒂,遇到事情永遠都只想到自己的她,自私,任性,膚淺,她從小的環境,受到的影響,都只為做個體面男人的夫人而活著,來到上海,當她看到女人的身份依據丈夫的職位來定時,她生氣,也于事無補。
這個社會對女人的尊重往往來自她的男人。
但女人的價值何在,她之前沒想過,如今卻真切的體會到了。
凱蒂對待瓦爾特態度也在改變。
來到這里后,凱蒂受到很多人的尊重,因為她丈夫本可以在安全的地方做細菌實驗,不必冒死來到這里,她身為醫生的妻子也不必跟著丈夫來到這里,可他們都來了,著實可敬可愛。
只是這樣的尊敬讓凱蒂很難為情。
她也在眾多人的評價中感受到以前不曾注意過的丈夫的另外一面,凱蒂開始以他為榮。
雖然兩人之間相處還是很別扭,但凱特是個主動解決問題的女人,她受不了長時間的冷戰。
兩人在深度溝通后,發現對彼此都有著深深的不滿和誤解。
瓦爾特說:'我知道你愚笨輕浮,知道你頭腦簡單,但我還是愛你。我清楚你的追求和理想庸俗不堪,可我愛你。我知道你就是個二流貨色,但我愛你。我努力去喜歡那些你喜歡的東西,我把自己隱藏起來,在你面前展示出我無知粗俗、愛嚼舌根、傻里傻氣。想想我做得多可笑啊。我知道,你看到聰明人有多么恐慌。為了讓你看到我跟你交往的其他男人一樣,是個大傻瓜,我竭盡全力、煞費苦心。我知道你只是為了權宜之計才嫁給了我。我深深愛著你,我不在乎這些。'
凱蒂也承認自己就是個二流貨色,可她從小就被教育成了這樣,她有她的理由:
'你為我無知、輕浮、庸俗就責怪我,這不公平。我從小接受的就是這種教養,我認識的女孩子們都那樣……這就好像批評沒有音樂天分的人討厭聽交響音樂。因為我不具備你強加于我的品質,就責怪我,這公平嗎?我從未裝腔作勢,假惺惺地欺騙你。我就是長得漂亮,天性快樂。你不會指望從集市的小攤買到珍珠項鏈或貂皮大衣吧,那里只賣錫皮小號和玩具氣球。'
兩人都在彼此的身上尋找不存在的品質,這樣的婚姻不悲劇才怪。
大吵之后,兩人反而多了交流,關系比以往好了許多。
凱蒂知道沃丁頓有一個中國情人,是個美麗的中國貴族小姐,愛他愛的瘋狂,凱蒂很不解,這個矮個子的英國男人到底有何魅力。
沃丁頓告訴凱蒂他救了貴族小姐的整個家族,貴族小姐從那開始就跟著他,每次送走,她又回來,兩人就這樣在一起了。
凱蒂問貴族小姐為何會愛沃丁頓。
貴族小姐說:因為他是個好人。
凱特笑了說:女人是不會因為一個男人道德高尚就會愛上他的!
沒過多久,凱蒂發現自己懷孕了,可她不知道這個孩子到底是誰的。
瓦爾特表示不管這個孩子是誰的,都要好好養著。
在一切都出現好轉的時候,可怕的事情還是發生了。
瘟疫得到控制后,瓦爾特卻被感染了,在瓦爾特快要離世時,凱蒂才意識到自己對丈夫的愛早已深到自己都不知道。
丈夫去世后,她回到英國,多年后遇到查理,查理對她表示出不減當年的熱情,并問這個孩子是誰的。
凱蒂懶得理他,帶著兒子走了。
兒子好奇的問那是誰。
凱蒂云淡風輕的說:那個人什么都不是。
這是電影里的結局,可以說處理的相當溫情,可原著的結局頗為諷刺。
直到丈夫在世的最后一秒,凱蒂都沒愛上他,盡管他有著優秀的品格,他無私、正直,睿智又善感,她卻無法愛上他。
你無法苛責她,感情就是這么莫名其妙,來不得半點勉強。
等到了丈夫臨死前,她不想要丈夫抱著遺憾離開人世,她希望他能解脫,當然,自己也能得到原諒。
可書中丈夫在臨死前說的最后一句話是:死的竟然是一條狗。
凱蒂不理解,后來才知道,這句話出自《挽歌》 的最后一行詩句,這首諷刺詩,描述被瘋狗咬了的好人沒死,咬了好人的瘋狗死了。
更加諷刺的是,回到香港后,凱蒂成了眾人眼中無比高尚的代名詞,誰都愿意為她伸出援助之手,并以能夠與她結交為榮。
當她再次受邀請來到查理家時,竟然又一次被勾引到跟這個該死的男人上了床,她后悔,萬分痛恨自己的淫蕩和無恥:
'那個躺在床上渴求你的人不是我。它只是我身體里隱藏的野獸,就像一個邪惡的靈魂一樣陰暗、恐怖。而且我已經和它一刀兩斷了——我恨它,鄙視它。而且從那以后只要我想起它,我就會惡心想吐。'
她怕強大的欲望會再次令自己屈服,便選擇以最快速度離開香港,回到英國老家。
那時她強勢的母親已經去世,父親也打算到新的地方任職。
父親一直懦弱的活在無比強勢的母親掌控之下,多年來,為這個家賣命賺錢,卻得不到她們母女的半點感激,如今回想起來,凱蒂也非常愧疚,她跟父親懺悔,并坦言
'父親,以前的我是個愚蠢、邪惡、可憎的女人。我已經受到過嚴厲的懲罰。我決不會讓我女兒重蹈我的覆轍。我希望她無所畏懼地活著。我希望她活得像個人,一個能自己掌握命運而獨立的人,而且我想看到她自由地活著,能比我活得更好。
相比于電影,我更愛毛姆的原著。
女人得坦誠的面對自己,并不是被愛的她就有義務去愛那個一味付出的人,愛本身就是復雜的,凱特的誠實比很多人都強。
她深深地明白:你用面紗遮蔽他人的窺探,自己也難以一睹世界之真實。
如今的她可以毫不畏懼的撕下生命的面紗,直面未來而無所畏懼。
一段失敗的婚姻,一場死亡之旅,讓她看到了生命的本質,讓她得到了救贖,她不會再因為害怕恐懼和無望的將來而選擇嫁給一個男人。如果要嫁,那一定是發自身心的愛。
只是過程太慘烈,一個女人的成長,讓那個深愛她的男人付出了生命為代價。
是不公平,可愛情真的無關公平。
也許你可以理解為:這就是愛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