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作家張煒從四十余年的創作經驗與海量的閱讀心得中,提煉出八個關鍵詞,這亦是人生關乎生命、成長、存在與心靈之道的八個關鍵詞。《文學:八個關鍵詞》同時也是給青年學生們的精神思想課。
書評《在邊緣的境地里呈現自我》從這本書出發,指出其中的現實關懷:“在紅塵里迷失自我,是許多青年人的身不由己。基于這般相近的整體處境,至少他們可以因為張煒的講授而審視周遭、審思自我,而不是人云亦云甚至身心皆隨波逐流。”
文丨張家鴻
張煒出過幾冊文論集,多為類似演講錄、發言稿等即興文字的整合。《文學:八個關鍵詞》亦根據講課稿整理而成,文字是口語化的風格,并未過多講究言辭藝術。以片段式的文字展示,不給讀者造成體量上的壓力,讀者隨時可以啟程、隨時可以按下暫停鍵。
然而,它有此前集子不曾有過的系統性、條理性。作者以童年、動物、荒野、海洋、流浪、地域、恐懼、困境八個關鍵詞為主題,一個關鍵詞為一個章節,講述的是自己眼中的文學以及自己的文學人生。
作者: 張煒
出版社: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在多數現代人眼里:童年是柔弱的代名詞,不被重視,動物是低人一等的弱勢群體,荒野常常意味著莫名的恐懼,海洋是人類最大的糧倉,流浪與安土重遷的傳統思維格格不入,地域意味著風俗也意味著隔閡,困境就是物欲的永遠無法滿足。這些關鍵詞在網絡時代里的真實處境,與張煒正襟危坐的談論與沉思南轅北轍。
故而,八個關鍵詞的梳理與串聯,體現的正是文學在當下社會與人心中的真實處境,即邊緣化。
文學之花依然盛開著,但是文學在許多現代人的生活中幾近邊緣。當然,文學的長期居于核心地位,對文學本身來講未必是件好事。邊緣化未嘗不是它適宜的處境,有一些人默默熱愛著、沉浸著、享受著,創造出攜帶生命神采與個性光芒的作品,為燥熱的世風送去清涼,為功利的人心送去甘霖,已然足矣。
與別的評論家相比,張煒文論之獨特在于他首先是個小說家,亦即他有漫長的文學創作史與豐厚的創作成就。這就決定了他的評論不只是旁征博引,更有真切的設身處地。很顯然,他是把自己擺放其中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鮮明地展示了廣博且精深的閱讀史。
張煒
在華中科大學子面前,張煒把自己之所以成為這般“模樣”的成長之路,開誠布公地展示出來,特別是一本本耳熟能詳的經典著作在其中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經典是燈塔,指引他從迷茫、狹隘走向清澈、遼闊;是證人,見證他從瘦弱、稚嫩走向壯健、偉岸。閱讀史的展示是回溯,而深刻的批判性則直指當下的社會弊病與人心處境。人心處境,既著眼于文學創作與語言藝術,又常常突破其局限指向陌生、擁擠、聒噪的人潮。
物欲的熾烈、缺乏謙卑與敬畏,是包括作家在內的多數人共有的精神困境,也是所有關鍵詞共同指向的核心問題。如何解決問題、擺脫困境,并沒有藥到病除的方子。
仔細聽聽張煒擲地有聲的提醒與建議,無疑是有所裨益的。
“一個人生活得非常艱難,也完全可能對動物很好。”在艱難的時代里,與動物之間的情感常常是人們堅持下去的動力之一。生活越是艱難,情感越是珍貴。“人類想要不迷路,就要仰望星空,依靠星辰在無邊的荒漠上指引。”仰望真實的星空與思想的星空,人常可得自知之明。“混亂的世相,有時候也能產生杰出的文學和思想。”時代之混亂非人力能左右,然而人可以決定的是自己的態度與心境。這些提醒與建議共同指向人之精神的茁壯成長、人之處境的漸趨寬闊、人之未來的日益空曠。
很顯然,在八個關鍵詞的梳理中,張煒彰顯的是他的理想主義色彩。這是他矯正文學時弊的個體思索與力行,頗有螳臂當車的意味。如此,便使文本洋溢著悲壯感。而這,正是在學生面前的師者張煒最濃烈的精神底色。對生長于網絡信息時代的新一代大學生來講,張煒的文學課堂是極其必要的。借用張煒本人的話來講,即為“這種覺悟對于精神的成長來講非常重要”。
在紅塵里迷失自我,是許多青年人的身不由己。基于這般相近的整體處境,至少他們可以因為張煒的講授而審視周遭、審思自我,而不是人云亦云甚至身心皆隨波逐流。至少,他們可以在如此喧囂、熱鬧的時代里嘗試著傾聽自己的心聲,遵從心魂的召喚。文學雖然是課堂的主題,然而其帶來的卻是經久不息的生命的震顫:人類從哪里來,又將往哪里去?我從哪里來,可以到哪里去?
“作家的每一次書寫都要尋找新的語調。這是一件異常困難的事情。寫一部作品如同一場歌唱,寫到極處便是走入了高音區,那時整個現場鴉雀無聲,屏息靜氣。除了演唱者艱辛而完美的攀爬,那種高聳的升揚,再無其他。全場都在等待最高處的輝煌和壯麗。”很顯然,這是張煒四十幾年寫作生涯里走向一個又一個高峰的深刻體驗。
寫作如唱歌,作家即為演唱者。以此來形容張煒在華中科技大學講座時的情境未嘗不可。他通過思考實現的進階、遇到困境的奮力掙脫,都讓讀者對《文學:八個關鍵詞》抱以深深的信任。讀者在書中時不時圈點勾畫、折頁留痕,如同學子于聽課后極其受用的點頭稱是。對讀者來講,它無疑是常讀常新的。
稿件編輯:張瀅瑩 ;新媒體編輯:袁歡
配圖:出版書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