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出現動脈硬化的癥狀
心臟病的形成一般費時頗長(除先天性的以外),大多需二三十年的時間。雖然原因不明,但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缺少運動、飲食不合理、吸煙和精神緊張,以及一定的遺傳因素,甚至較低的社會經濟條件,都有可能造成一定影響。
“病理解剖研究證實,從青少年時期開始,主動脈里就可以發現脂肪斑塊。”北京武警總醫院病理科主任紀小龍解釋說,“健康的血管內壁是光滑的,這類脂肪斑塊如同是一種黃玉米餅子貼在墻壁上。”而脂肪斑塊形成的條件是,“只要吃得過分油膩,肉和蛋進食過多,蔬菜水果吃得太少,導致身體肥胖。小孩也可能會出現。”
“一旦脂肪斑塊增大,血管腔就會愈來愈窄。如果上了一定年齡,這些脂肪斑塊層內膜出現破損,就會形成血栓,使得原本已狹窄的管腔更易阻塞。”
事實上,近年確實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出現動脈硬化的癥狀。肥胖及相關代謝異常不但在成人中的發病率繼續增加,而且開始向兒童及青少年蔓延。也就是說,隨著肥胖的流行,會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有心血管疾病的隱憂。
根據醫生診斷,心臟病的三大主因是:肥胖、抽煙和家族病史。美國心臟學會已把“肥胖”列入心臟病的獨立危險因子——在過去,年齡、抽煙、高膽固醇、高血壓、糖尿病,被認為是心臟病的主因,現在加上了“肥胖”。
根據首都兒科研究所2004年的調查,北京市兒童青少年肥胖檢出率為8.9%,男生高于女生。
2007年3月,首都兒科研究所流行病學研究室在海淀區8所中小學開展了“海淀區兒童青少年超重與肥胖身心健康現狀調查”。結果顯示:肥胖兒童伴發非酒精性脂肪肝較為普遍;單純性肥胖對兒童的肝功能、脂代謝等均造成危害,脂肪主要在腹部堆積的腹型肥胖危害更為嚴重。
年輕高血壓患者在認知、 接受治療或控制上都最差
臺灣大學附屬醫院心臟內科醫生蘇大成表示,高血脂癥(即血中的膽固醇或三酸甘油酯過高)是50歲以下病人心肌梗死的主因。
值得特別提出的是:血脂過高通常沒有自覺癥狀。
許多有高膽固醇家族史的年輕人,在毫不知情或根本不在意的情況下,任由危險因子肆無忌憚,例如抽煙或飲食不當、作息時間安排不好,因此很容易在年輕時悄然出現動脈硬化或心肌梗死。
在心肌梗死風險排行上,膽固醇高(與年齡和肥胖有關)是第一高危因素,吸煙則排在第二位。
“而在35-45歲的男性中,吸煙對心肌梗死的影響則是第一位的。單獨一種因素已經可以讓心肌梗死高發了,而在高膽固醇和高吸煙量的協同作用下,心肌梗死更加不可避免。”中國醫師協會心血管內科醫師分會會長胡大一教授,列舉出了吸煙多少與心肌梗死風險之間的臨床比例:每天吸煙2-5根,突發心肌梗死的比例比不吸煙者高40%;如果每天吸兩包煙,比例則要高出8倍之多。
“最可怕的是很多人膽固醇很高,但是仍舊在堅持吸煙。”根據醫學研究,降低1% 的膽固醇,可以降低2%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幾率;降低高血壓則可有效減少三倍以上心血管疾病發生的幾率。然而,一項對臺灣“三高”狀況進行的調查發現,“年輕高血壓患者在認知、接受治療或控制上都最差。”蘇大成說。
改變:從運動到飲食方式 所幸任何改變都不會太晚。
胡大一教授指出:“心腦血管疾病固然可怕,但是只要積極重視自身風險因素,科學地進行預防工作,10個心肌梗死,有9個可被預測;6個心肌梗死,5個是可被預防的。”
胡大一總結出心血管疾病的9個可預測因素,即:血脂異常,特別是膽固醇的問題;吸煙;糖尿病;高血壓;腹形肥胖;缺少運動;飲食缺乏蔬菜和水果;緊張;長期堅持少量飲酒有益健康,但是大量飲酒就會很有危害。針對這些因素,胡大一提出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策略:改變生活方式,做到不吸煙、管住嘴、邁開腿和好心態。
“一年365天,每天走一萬步,成為我日常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在2004年長城國際心臟病學會議上,胡大一曾經把自己的生活方式推介給大家,同時強調必須把高血壓病人的血壓降下來。
醫生們還建議從小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少吃高糖、高脂肪的垃圾食物;父母若發現孩子不愿動,也應改變胖就是可愛的觀念,鼓勵孩子多運動。根據國外的研究,每周至少進行一小時溫和至劇烈的運動,如慢跑,可以減少42%罹患心臟疾病的危險;每天快走30分鐘,則可減少18%心臟疾病的罹患率、以及11%心肌梗死的發生幾率。
第一次手術的一個月后,倪人仰再度返回醫院進行第二次心導管手術。經過這一遭,他開始注重自己的健康,改變飲食習慣,盡可能多運動,而且不再抽煙。倪人仰知道,心血管疾病復發的幾率很高。他見過很多病人出院后抽煙、不忌口,不出幾年又回到醫院。
倪人仰說:“我以前體檢時就發現膽固醇過高,那時想過要好好注意,卻從未能有效執行。我太太(為沒有盡到監督責任)很自責。”他過去飲食隨便,多吃外食,吃 的是高鹽、高糖的食物,現在則改吃家里做的菜或帶飯,愛吃的蛋、帶殼海鮮也嚴格控制。他感嘆道:“人還是應該好好掌握自己的健康。”
盡管個人或家庭可以為維護心臟健康做出許多努力,但醫生強調,整個社會體系有必要采取有效的策略,例如學校應倡導多運動,避免把體育課挪作他用;社會上的加班文化也應改善;尤其是應針對年輕人加強倡導血壓、血脂的檢測,同時加大戒煙廣告宣傳,以及提倡后續治療的觀念。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