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社會中的人。在人生的旅途中,遭遇挫折是很正常的事,只不過每個人遭遇的挫折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罷了。
就挫折而言,有的人沒經歷自然不明白,有的人經歷了不一定明白,有的人反反復復經歷了至死也不明白。
有些挫折在有的人一生中循環往復,這是因為他(她)缺少應對挫折的勇氣和智慧;
有些挫折有的人沒有經歷也很明白,這是因為別人經歷過,有它山之石、前車之鑒。
面對挫折——
有的人妄自菲薄,我可以做這事么?對自己的能力頓生懷疑;
有的人知難而退,我非要做這事么?對自己的選擇產生疑問;
有的人冷靜分析,我這樣做正確么?對挫折的緣由進行審視;
有的人另辟蹊徑,我還能做些什么?對自身的定位重新思考。
面對挫折——
有的人視挫折為洪水猛獸之災,覺得天塌下來了,無所適從;
有的人視挫折為不期而遇之事,是人生一段插曲,泰然自若;
有的人把挫折不當回事,順其自然,很有大將風度,這也不足為訓;
也有人終被挫折所擊倒,意志消退,自甘墮落沉淪,這更是不可取。
對待挫折的不同心態源自對挫折的不同認知。
挫折是什么?最權威的解釋既在辭典里更在生活中。
挫折是你的努力和付出沒有得到相應回報的一種境況,是因果關系不對等的一種狀態。
期望值設置過高而不及那不是挫折,那叫幻想的破滅;
有的人處處逞強、好事均沾,一旦不能如愿就說遭遇挫折了,這更不是,倒應了那句老話: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挫折究竟是什么?人們常說通向目標的路有多條。地球人都知道,其中最短的一條是兩點之間的距離。從起點到終點、從開始到最終目標最近的距離自然是直線。
如果把人生的過程比作一條大道的話,挫折就是在寬敞的大道上臨時增加的一個個或大或小的障礙,就是在直線的距離上設置的一個個也許難以逾越的屏障。
當你行走在寬敞的大道上遇到柵欄或溝壑時,需要的是將柵欄撤除或移到一邊,將溝壑填平或從溝壑上躍過;
當你遇到不能逾越的屏障、難以從直線達到目標時,只要你審時度勢,及時另尋新路、迂回前進,仍舊可以到達終點。
如此說來,挫折不過是在一個人的人生旅途中,逗你玩的一個個黑色的幽默,不過是暫時讓你費時費力費神了一點而已。
但挫折也不吝色。它縮短了你從幼稚走向成熟的周期,豐富了你人生的閱歷,教會了你應對復雜局勢的本領。在一定意義上,只有歷盡挫折而奮起的人,才能擔當大任。
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言:“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脩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圣賢發憤之所為作也。”古人尚且如此,今人在遭遇挫折后更應有所作為!
當然,誰都想自己的人生之路走的順暢,誰都不樂意與挫折打交道,誰也不愿意遭遇挫折。但這可能嗎?
我們都是凡夫俗子,即便主觀上把人生規劃設計得天衣無縫、完美無缺,那客觀條件、外部世界也由不得一個人隨心所欲,誰能萬事亨通?
我們都是普通人家,即便在人生的歷程中偶遇“貴人相助”,那也僅僅是暫時的順利,切不可沉醉其中,畢竟最終拯救你的人還是你自己。
倘若贊同以上的說法,哪怕遭遇戀人分手、家庭變故、就業受阻、工作失誤、晉升受挫等一系列挫折時,也能平心定氣而不怨天尤人,就能從容應對、處變不驚了。而做到這一點十分重要,這是每個遭遇挫折的人應當持有的態度。
在這里講個故事。美國有一對兄弟同時失業了,弟弟總以為今后的日子沒法過,整天在家悶悶不樂,終有一天從二十多層的高樓上跳樓自殺。可哥哥覺得失業沒什么大不了的,可以嘗試做別的工作。你看同樣的挫折,弟弟覺得暗無天日,哥哥卻認為這是新的機遇。面對挫折的心態不同,其結果有天壤之別。
遇到挫折僅有良好的心態是不夠的。要對造成挫折的原因進行冷靜、理智的思考和分析,要不怎能“吃一塹,長一智”?
若把挫折比喻“輸”,此時就要搞清楚究竟“輸”在哪里。比如,若參加公務員考試失利,是心里緊張、發揮失常,還是準備不充分、基本功不扎實?屬于前者,這是“種瓜得豆”;屬于后者,則是“種瓜得瓜”了。還如就業受阻,是自個兒眼眶過高,還是偌大的勞動力市場竟無容你一席之地?再比如競爭上崗受挫,是領導的任人唯親、同事的嫉妒賢能,還是自身的能力不濟?只有對“輸”的原因進行系統梳理,弄清是主觀原因還是客觀原因占主導,弄清這些因素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下一步行動就有的放矢了。
若是客觀原因造就,而個人的能量和權力又不足以改變客觀環境時,我們個人能做的就是通過自身的積極努力施加影響。但任何時候都不能為貪求一己之私、一時之利,放棄做人的原則和尊嚴。當客觀條件確實不能滿足個人設定的階段性目標或終極目標時,那就要繞道而行了,倔強、任性、賭氣、攀比之類,只能導致我們離目標越來越遠。
若是主觀上的因素,那就更得發奮努力。無論是知識能力的不足,還是方法方式的欠缺,都需要加強學習和磨煉,切實提高個人的綜合素養。有了“金剛鉆”,才能攬這“瓷器活”呵!
面對挫折,需要的是決心和勇氣;從挫折中汲取教訓,把挫折轉換為機遇,凸顯一個人的韌勁和智慧。古人云:“不因一事,不長一智。”經一事長一智,這是明白人;不經一事,亦能增長見識,這是聰明人;只有那些早有準備、乘勢而上,抓住每一次機遇的人,才是睿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