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雜病論》中的中藥世界(2)
在上一章中,我們聊到黃芪能治療黃汗淋漓及水腫。
還談了《金匱要略》中的四個方子,“黃芪芍藥桂枝苦酒湯”、“桂枝加黃芪湯”、“防己黃芪湯”、“防己茯苓湯”,這四方,前兩個治黃汗,后兩個治水腫。
它們,除了“防己茯苓湯”,黃芪用量都很大,為五兩!
可見黃芪在應對黃汗、水腫這類比較嚴重的疾病時,用量很大。
現在我們接著說說黃芪的其他功效。
黃芪中等劑量時,主治麻木
《金匱要略》中有兩個方,黃芪的用量稍微少一些,為三兩,它們是“黃芪桂枝五物湯”和“烏頭湯”。
“黃芪桂枝五物湯”是干嘛的呢?
我們先看看它的組成:
黃芪三兩 芍藥三兩 桂枝三兩 生姜六兩 大棗十二枚
再看看它的用途,這個方子是治血痹的。什么是血痹?原文是這樣解釋的:
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狀
簡單解釋一下就是,去摸患者的脈,無論輕按,還是重按,都感覺比較弱。寸口,尤其弱。身體感覺麻木,而且還兼一點點疼痛。
虛弱加麻木,是這個方的主證。
臨床上若方證對應,將其用于末梢神經炎,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頸椎病,中風后遺癥等以虛弱和麻木為主要癥狀的疾病,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但是,如果患者不僅有麻木,而且骨關節或下肢疼痛得厲害,痛到不能屈伸,用“黃芪桂枝五物湯”則力所不逮,得用“烏頭湯”方。
麻黃 芍藥 黃芪各三兩 甘草(炙) 川烏五枚(口父 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烏豆)
治腳氣疼痛,不可屈伸
在這,“腳氣”并非“腳氣病”的意思。而是指下肢的劇烈疼痛,類似于腰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根引起的下肢又麻木,又痛的癥狀。痛到了什么程度呢?痛到了患處不可屈伸。
方子中麻黃,烏頭組合在一起鎮痛效果顯著;芍藥、甘草可以緩解腳攣急;黃芪則主要用于緩解麻木。煎熬時一定要加蜂蜜,因為蜂蜜能預防烏頭中毒。
不過,臨床上,可以用附子代替烏頭,附子是植物的烏頭的子根,比烏頭安全些,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無論黑附片還是烏頭都必須先煎一個小時以上,再放剩下的藥。
如果患者身體比較弱,自汗又多,麻黃需要減量,或用桂枝代替麻黃,桂枝能溫通經脈,治療身痛,和附子組合在一起也能起到比較強的鎮痛效果。
關于黃芪我們還將繼續談下去,請繼續跟看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