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成績差,孩子也不笨啊,為什么成績總是考不好?到底是什么原因呢?答案很簡單,其實是孩子的習慣問題。
孩子的智力除了遺傳外,通常還和后天因素分不開的,如教育、生活環境、習慣等。關于遺傳的那部分智力,早在受精卵形成時就已經決定了,出生后,要靠后天培養來彌補和促進智力的開發。在培養孩子習慣的問題上,作為家長就要潛心研究,先抓好習慣,再談學習成績。只要養成良好的習慣,成績差不了。
下面我們來談一下這幾個關鍵習慣“
(1)端正態度,養成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
許多孩子做作業抱著應付的態度,就是為了給老師交差而寫作業。其實,老師布置作業的目的不僅是為了鞏固所學的知識,而且是為了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孩子只有明白了這一點那就是進步了。
(2)尊重老師、欣賞老師、團結同學的好習慣
老師是領路人,傳道授業解惑。作為學生,從小尊師愛友,要學會尊重老師,團結同學,欣賞老師,理解老師,懷著感恩之心學習,親其師,信其道,才能學無止境。
(3)養成上課專心聽講的好習慣
這一點非常重要,一般,書本上的精華知識、重點、難點,老師在課堂上都會講到,老師在上面講,學生在下面一邊認真聽講一邊思考,及時消化知識,這才是教與學的和諧統一。因此,學生在課堂上要養成專心聽講的好習慣。
(4)養成記筆記、歸納總結、積極復習的習慣
在課堂上,一邊聽一邊記筆記,把重點和難點記下了,然后下課或者回家做作業的時候積極復習,其實復習的過程,也是歸納總結整理碎片知識的階段,可以幫助孩子消化知識,加深記憶和理解。每天及時做課后小結歸納,復習,久而久之就會養成習慣。
(5)養成提前預習,善于提問,自學的好習慣
提前預習可以幫助學生培養主動學習的習慣,并養成自學的能力,一輩子受益匪淺。通過提前預習,思考提出問題,可以促進聽課效率,了解重點難點及疑難問題,這樣,第二天老師再講的時候,就會注意到,能更深入了解知識點。
(6)養成仔細審題,整理錯題,有錯就改的好習慣
許多孩子很聰明,一學就會,考試的時候卻錯誤百出,究其原因,一是粗心大意所致,二是沒有仔細審題,理解錯誤所致。粗心是毛病,需要改正,仔細審題既是一種學習能力,也是良好的學習習慣。通過仔細審題,學生會抓住題目的關鍵詞、重點內容、及要求,準確把握題目的意思。其實做錯題是很平常的事情,關鍵是要知道自己錯在哪里了,養成整理錯題,有錯就改的好習慣,掌握方法,及時消化知識。
那么,如何培養孩子的這些好習慣呢?首先,要讓孩子自己認識和了解養成良好習慣的重要性,其次,知行合一,就是要行動,無論在學校還是在家里,除了老師、家長監督外,孩子自己要養成自我監督學習的好習慣,制定學習計劃、才能在以后的道路中走的更遠,才能讓自己變成更優秀的自己。此外,習慣不可能一天兩天養成,需要一個長期的時間段逐漸養成。好的習慣成就一生,受益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