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學與碑學
馮賢波/文
“碑”與“帖”是兩大書法形式體系。
一、帖學。
帖學是崇尚法帖的書法流派的名稱。也指研究、考訂歷代法帖的源流、優劣、拓本的先后、好壞以及書法墨跡的真偽和文字內容等的學問。
書法史上的“帖”有兩大系統,即歷代法書墨跡和法書刻帖。
(一)法書墨跡,是指歷代書法家書寫在紙、帛、絹等柔軟性的載體物質上,可以作為后人學習書法的臨摹范本和欣賞的書法名品墨跡。
1、真跡。如:顏真卿《祭侄文稿》、孫過庭《書譜》、蘇東坡《黃州寒食帖》等。
2、唐“摹本”、“臨本”。如:王羲之《蘭亭序》、《喪亂帖》、《姨母帖》等真跡都已不傳,現在只能見到出自唐人“摹本”和“臨本”,也把它當作最珍貴的書法作品來看待,也是著名的法書墨跡。如:《蘭亭序》就有馮承素的摹本,褚遂良、虞世南的臨本。
3、真偽有爭議的墨跡。如:張旭《古詩四帖》、懷素《自敘帖》等。雖真偽問題有爭議,但書法藝術價值高,后世極為珍視。作為書法學習者,只要是具有高水準藝術價值的作品都可以作為取法的對象。
(二)刻帖。唐宋以來將著名的書法作品刻在石板或木板上,通過拓本來傳播書法藝術的歷代刻帖。古代印刷技術不像今天這樣發達,紙張、墨跡等也不容易保存與流傳,所以歷代刻帖對于古代法帖的流傳起到了積極作用。
歷代刻帖的類型:
1、單刻帖或單帖。單獨傳刻某一家或某一種法帖。唐碑,類似于刻帖,故可將其歸類到帖學范疇。如:《懷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等。
2、叢刻帖或叢帖。把歷代很多法帖按一定的方法編排集中起來刻。如:皇家官方主修傳刻的宋代《淳化秘閣法帖》(簡稱《淳化閣帖》或《閣帖》)、《大觀帖》和清代《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簡稱《三希堂法帖》)。、
3、歷代私人收藏家傳刻的著名法帖。其中以《博古堂帖》、《群玉堂帖》、《寶晉齋法帖》、《澄清堂法帖》、《真賞齋法帖》、《停云館法帖》、《戲鴻堂法帖》、《郁岡齋法帖》、《玉煙堂法帖》、《寶賢堂法帖》等最為有名。
二、碑學。
碑學指研究、考訂歷代碑刻的源流、時代、體制、拓本真偽和文字內容等的學問。
書法史上的“碑”,是歷代碑版、摩崖刻石、墓志銘、造像記等石質書法載體的總稱?,F在把自秦代以來的所有刻在石頭上的文字都統稱為碑,把學碑的書法流派統稱為碑學或碑派書法。
(一)碑,主要包括兩大類:
1、紀念碑:《嶧山碑》(秦代刻石,也叫《嶧山刻石》、《禮器碑》(漢)、《龍藏寺碑》(隋)、《九成宮醴泉銘》(唐)、《神策軍碑》(唐)等都是紀念碑。
2、墓碑:《爨寶子碑》(晉)、代房玄齡碑》(唐)、《顏勤禮碑》(唐)等是墓碑。
(二)碣。
碑一般呈長方形。但根據形制的大小和石頂部形狀的不同,又有“碑”和“碣”的區別?!逗鬂h書·竇憲傳》唐人李賢注:“方者謂之碑,圓者謂之碣。”也就是說,上頂呈圓弧狀的長條碑石,古人稱“碣”;而上頂平、正面呈長方形,則稱為碑。
《唐律疏議》引《喪葬令》云:“五品以上聽立碑,七品以上立碣。”表明了隋唐時代是按官位的高低來規定碑石的形制,大者稱碑,小者為碣,但兩者的具體尺寸之別沒見詳細的說明。隋唐以來,通常在碑身主體上加經過雕飾的圓頂碑額,下設赑屃(bixi傳說中能負重的龜)碑座。歷史上對經過整形的文字刻石比較多的石刻,也稱呼為“碑”,也有一些刻石直接稱“碣”。比如東漢永壽元年的《孔君墓碣》、柳宗元撰文的《唐故兵部郎中楊君墓碣》。唐代出土的十個秦國刻石“石鼓”,因文字記載的是秦國國君出獵之事,出土地點在陳倉,其形似鼓,與碣略近,故而有《獵碣》或《陳倉十碣》等稱呼。
(三)摩崖刻石。
指刻在天然崖壁上的紀念文字,如:《石門頌》(漢)、《瘱鶴銘》(南北朝)、《紀泰山銘》(唐)等。一般字都較大,如《泰山經石峪》,每字約有50厘米見方。
(四)墓志銘。
指埋在地下、蓋在棺材上的刻有死者傳記的碑銘石刻,其形制一般呈正方形,少數是長方形或尖首長方形。書法史上以北魏墓志最為著名。
1、三國兩晉南北朝禁止一般人在死者墓前立碑,為能讓后代辨認墓主人身份,就把刻有墓主生平事跡的碑銘埋入地下墓穴中,所以今天所見的墓志銘主要是東晉和南北朝時期的作品。如:《王丹虎墓志》、《元鑒墓志》、《刁遵墓志》、《崔敬邕墓志》、《張玄墓志》等。此外,三國兩晉南北朝時的墓葬刻石物件,還有墓表、柩銘,通常放置于主墓室的棺柩前面。形制小巧,通常呈圓首長方形,類似兩漢碑碣的縮形,文辭通常很簡略。
2、千唐志齋:收藏墓志最多的博物館,位于洛陽新安縣城西鐵門鎮,建于民國時期。也是唐代墓志最集中的地方之一,內存墓志石刻1400余石,其中唐志近1200件,幾乎每個年號都有,這些志石記載了許多重大歷史事件,如武則天改元、安史之亂等;還有西晉、北魏、隨、五代、宋、元、明、清、民國等各代墓志200件。
(五)造像記。
指古代雕刻在佛像石壁周圍的文字,一般記述建筑佛像的原由和經過。主要是佛教非常興盛的南北朝時期作品,其中“龍門二十品”在書法史上最為有名。
三、“民間書法”。
除了碑與帖兩大書法流派外,歷代書法中還有一些寫在竹簡、木牘、帛等上的書法墨跡,統稱為“簡牘、簡帛”書。以秦、漢、三國、東晉時期的作品為主,那時候造紙術或沒有發明,或還不普及,或專門為了保存一些文獻材料故意寫在竹簡、木牘等相對比紙保存更長久的材料上。
(一)竹簡、木牘、帛等書。
(二)魏晉唐殘紙,20世紀末在我國西北樓蘭古代遺址中出土。
(三)敦煌寫經,甘肅敦煌石室藏經洞中發現了晉唐以來大量寫經遺書,這些文字材料既是古代流傳下來的珍貴文獻資料,也是書法史上古人書寫的珍貴真跡,很多具有較高的藝術參考價值。
無論是簡牘還是寫經殘卷、樓蘭殘紙等,一般都是古代無名氏的筆跡,近年來被稱呼為“民間書法”以便與歷代尊為“法書”的經典作品相分野。簡牘、殘紙、寫經卷子等連同其他出土文物,如:漢代瓦當文字等,一般作為學習書法的參考資料和進一步擴大創造視野的借鑒樣式。
歷代帖學是中國書法史的主流,從魏晉南北朝到清朝前期,一直是帖學的天下。直到清朝中晚期的嘉靖、道光年間,當時學術界的領袖人物阮元提出了“南北書法派”、“南帖北碑論”等觀點,繼起者包世臣、康有為大力提倡北魏碑刻書法,自清朝晚期以后,書法界崇尚碑刻的風氣盛行,一直影響到近現代的書法創作和學習。碑與帖各有優劣,正確的態度是吸取各家各派之長,克服缺點,為己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