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名】理中者,理中焦。本方目標為脾胃,故名理中湯。又名人參湯。
【方源】《傷寒論》。
【功效】祛寒溫中,健脾益氣。
【組成】人參、白術、甘草、干姜各三兩。
【用法及用量】每服四錢,日三次。自利腹痛者,加木香。不痛利多者,倍白術。渴者,倍白術。蜷臥沉重,利不止者,加附子。腹滿者,去甘草。嘔吐者,去白術,加半夏、姜汁。臍下動氣者,去白術,加肉桂。悸者,加茯苓。陰黃者,加茵陳。寒結胸者,加枳實。腹中痛。虛者加人參。
【方證】發熱,頭痛,身痛惡寒,上吐下利者,名日霍亂。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或傷寒,太陰自利不渴,寒多而嘔。或腹痛便溏,脈沉無力。或結胸吐蛔。
【主治】(1)急性胃腸炎。
(2)慢性胃炎。
(3)胃動力低下癥。
(4)胃潰瘍及十二指腸潰瘍。
(5)胃下垂癥。
(6)潰瘍性結腸炎。
(7)局限性腸炎。
(8)霍亂樣吐瀉。
(9)蛔蟲癥。
(10)亞健康疲勞狀態。
(11)妊娠惡阻。
【歷代醫家方論】《傷寒溯源集》說:“參、術、甘草,補中氣而益脾。干姜溫熱,守中而散寒。為足太陰之專藥,故能治理中焦而驅除陰慝,為脾胃虛寒之主劑也。”
《醫方集解》說:“人參補氣益脾,故以為君。白術健脾燥濕,故以為臣。甘草和中補土,故以為佐。干姜溫胃散寒,故以為使。以脾土居中,故目理中。”
《醫宗金鑒》說:“陽之動,始于溫。溫氣得而谷精運,谷氣升而中氣贍,故名目理中。實以燮理之功,予中焦之陽也。若胃陽虛,則中氣失宰,膻中無發宣之用,六腑無漓陳之功,猶如釜薪失焰,故下致清谷,上失滋味,五臟凌奪,諸證所由來也。參、術、炙草,所以守中州。干姜辛以溫中,必假之以焰釜薪而騰陽氣。是以谷入于陰,長氣于陽,上輸華蓋,下攝中州者,五臟六腑,皆以受氣。此理中之旨也。若水寒互勝,即當脾腎雙溫,加以附子,則命門益,土母溫矣。白術補脾,得人參則壅氣,故臍下動氣,吐多腹滿者,去術也,加桂以伐腎邪,加生姜以止嘔,加附子以消陰也。下多者,濕勝也,還用術燥濕也。渴欲飲水,飲渴也,加術使飲化津生也。心下悸,停水也,加茯苓導水也。腹中痛,倍人參,虛痛也,加于姜,寒甚也。”
《絳雪園古方選注》說:“理中者,理中焦之氣以交陰陽也。上焦屬陽,下焦屬陰,而中焦則陰陽相偶之處。仲景立論,中焦熱,則主五苓以治太陽;中焦寒,則主理中以治太陰。治陽用散,治陰用丸,皆不及于湯,恐湯性易輸易化,無留戀之能,少致和之功耳。人參、甘草甘以和陰也,白術、干姜辛以和陽也。辛甘相輔以處中,則陰陽自然和順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