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讀書有什么好處?
文學作品能增長人的知識,開闊人的眼界,給人以美的享受,能在潛移默化中陶冶人的性靈,提高人的文化修養和鑒賞水平。
書能給人以知識,給人以智慧,給人以快樂,給人以希望。
2.讀什么樣的書呢?
自己專業的書當然要讀,這不在話下。自己專業以外的書也應該“隨便翻翻”,知識面越廣越好,得到的信息越多越好,否則很容易變成鼠目寸光的人。鼠目寸光不但不利于自己專業的探討,也不利于生存競爭,不利于自己的發展,最終為大時代所拋棄。
3.如何提高思辨能力?
每一位學者都必須盡量多地盡量及時地閱讀中外有關的雜志。在閱讀中,認為觀點正確,則心領神會。認為不正確,則自己必有自己的想法。閱讀既多,則融會貫通,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新見解,發而為文,對自己這一門學問會有所推動。這就是“從雜志縫里找文章”。
4.如何搜集資料?
搜集資料必須有“竭澤而漁”的氣魄。最好腦海里思考問題,不要單打一,同時多思考幾個,而且要念念不忘,永遠不讓自己的腦子停擺,永遠在思索著什么。這樣一來,你搜集面就會大得多,漏網之魚也就少得多,材料當然也就積累得多。養兵千日,用兵一時,一旦用起來,你就左右逢源了。
5.如何寫作?
在中國古代,抒情的文或詩,都貴在含蓄,貴在言有盡而意無窮,如食橄欖,貴在留有余味,在文章結尾處,把讀者的心帶向悠遠,帶向縹緲,帶向一個無法言傳的意境。
我寫東西有一條金科玉律:凡是沒有真正使我感動的事物,我絕不下筆去寫。
只有真實地寫真實的身邊瑣事才能真正撥動千千萬萬平常人的心弦,才能凈化他們的靈魂。
6.如何寫散文?
一些散文大家,一些散文名篇,都是在長期鍛煉修養的基礎上,又在“意匠慘淡經營中”的情況下,千錘百煉寫出來的。
7.好的散文有什么特點?
一個作者,情與境遇,真情發乎內心,洶涌回蕩,必抒之以文字而后已。這樣寫出來的散文,能提高讀者的精神境界,陶冶讀者的性靈,使讀者能得到美感享受,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能提高讀者的人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