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歷
古:白丁、童生、案首、監(jiān)生、生員、廩生、貢生、舉人、解元、進士、二甲、會元、探花、榜眼、狀元。
今:文盲、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專科、本科、碩士、博士、博士后、院士......
白丁:指平民百姓,也指沒學問的人。
童生:明清的科舉制度,凡是習舉業(yè)的讀書人,不管年齡大小,未考取生員(秀才)資格之前,都稱為童生或儒童。
案首:清代各省學政于考試后揭曉名次,稱為出案。因此童生參加縣試、府試、院試,凡名列第一者,稱為案首。學政于取定新生后,將名單發(fā)交各府、州、縣時,亦有紅案之稱。
監(jiān)生:明清兩代稱在國子監(jiān)讀書或取得進國子監(jiān)讀書資格的人,照規(guī)定必須貢生或蔭生才有資格入監(jiān)讀書,所謂蔭生即依靠父祖的官位而取得入監(jiān)的官僚子弟,此種蔭生亦稱蔭監(jiān)。監(jiān)生也可以用錢捐到的,這種監(jiān)生,通稱例監(jiān),亦稱捐監(jiān)。
生員:明、清指經(jīng)本省各級考試入府、州、縣學者,通名生員,習稱秀才,亦稱諸生。
廩生:成績名列一等的秀才為廩生,廩生可獲官府廩米津貼。
貢生:科舉時代,挑選府、州、縣生員(秀才)中成績或資格優(yōu)異者,升入京師的國子監(jiān)讀書,稱為貢生。意謂以人才貢獻給皇帝。明代有歲貢、選貢、恩貢和納貢;清代有恩貢、拔貢、副貢、歲貢、優(yōu)貢和例貢。清代貢生,別稱“明經(jīng)”。
舉人:舉人是指被薦舉之人。漢代取士,無考試之法,朝廷令郡國守相薦舉賢才,因以“舉人”稱所舉之人。唐、宋時有進士科,凡應科目經(jīng)有司貢舉者,通謂之舉人。至明、清時,則稱鄉(xiāng)試中試的人為舉人,亦稱為大會狀、大春元。中了舉人叫“發(fā)解”、“發(fā)達”。習慣上舉人俗稱為“老爺”,雅稱則為孝廉。
解元:唐制,舉進士者皆由地方解送入試,故后世稱鄉(xiāng)試第一名為解元。
進士: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后一級中央政府朝廷考試者,稱為進士。是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之稱。
二甲:清代每科考畢,錄取人數(shù)自一百至四百余名不等,分為三甲。頭甲三人,即狀元、榜眼和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諸人賜進士出身;三甲人數(shù)最多,賜同進士出身。這個“同”字,其實就是“不同”的意思。
會元:明清兩代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會試在鄉(xiāng)試的第二年舉行),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jiān)監(jiān)生皆可應考,錄取三百名為貢士(又稱中式進士),第一名叫會元。
探花:在殿試中,取得進士第三名的名稱。
榜眼:在殿試中,取得進士第二名的名稱。
狀元: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鄉(xiāng)試第一稱解元,會試第一稱會元。殿試第一稱狀元。
官銜
外縣衙門:知縣,正七品;縣丞,正八品;訓導,從八品;主簿,正九品;典吏,從九品。
對照當前依次可能為:縣長、副縣長、縣長助理、縣政府辦公室主任、副主任科員。
外府衙門:知府,正四品;同知,正五品;通判,正六品;教授,正七品;巡檢,從七品;經(jīng)歷,從八品。
對照當前依次可能為:市長(行署專員)、副市長(行署副專員)、市府秘書長、處長、副處級巡視員、正科級調研員。
京縣衙門:京縣,正六品;京丞,正七品;京訓,正八品;京典,正八品。
可能為首都郊縣,卻也比外縣衙門高一個級別,對照當前依次可能為:縣長、副縣長、鄉(xiāng)鎮(zhèn)長、街道辦主任(行政村書記、主任)。
京府衙門:府尹,正三品;府丞,正四品;治中,正五品;京判,正六品;京經(jīng),正七品。
可能為首都所在區(qū),由于處于京畿要地,對照當前依次可能為:區(qū)委書記(市委常委兼)、區(qū)長、區(qū)委常委、二委辦主任、街道辦主任。
六部衙門系統(tǒng):尚書,正一品;侍郎,正二品;郎中,正五品;員外,從五品;主事,正六品;司庫,正七品;司務,從七品。
對照當前依次可能為:部長、副部長、司局長、括號司局級、副司局長、正處長、副處長。
外省衙門:總督,正一品;巡撫,正二品,道臺,正四品;
對照當前依次可能為:省委書記、省長,副秘書長、廳長。清朝時,一般總督管二個省的較多,如:二江總督、湖廣總督等,和解放初期所設的華東、東北等區(qū)的書記略同。
內閣學士:太保;太師;太傅。
對照當前依次可能為:國務委員、副總理、總理。
如果有一天,
我悄然離去,請到這里找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