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聯,起源于周代的桃符(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五代十國時,宮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題寫聯語。《宋史·蜀世家》說:后蜀主孟昶令學士辛寅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云:‘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中國的第一副春聯。直到宋代,春聯仍稱“桃符”。之后,宋代的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這一習俗起于宋代,但在明代才開始盛行,“春聯”一詞的出現,則是在明代初年。“春聯”的得名和推廣,是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的辦法,頒布御旨才得以在家家戶戶推廣開來的。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一直演變到現代,在華人社會、朝鮮半島和越南,每逢過年人們都會貼春貼,以增加節日的喜慶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