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古典詩文,聆聽先賢心聲,感受如畫意境!古詩文賞析,與你一起感受中文之美!
本文來源于:古詩文賞析gswsx.cn
千古風流人物 · 蘇軾
小編個人覺得中國文人最大的毛病之一,就是總有一股自顧自憐,懷才不遇的窮酸之氣。一遇到人生坎坷就嗶嗶兩句:時也,命也。而很少能有人,像蘇軾這樣從廟堂之高落到江湖之遠后,依然能夠始終保持對生命的樂觀,保持對生活的信心,撇去他曠世之文采,其卓絕的人格魅力亦可照耀古今。
出世即巔峰
“蜀道難!蜀道難!難于上青天?!?/span>
可偏偏這艱險至極的蜀道上走出了中國文化的兩位仙人,一為李太白,其次乃是蘇東坡了。
那一年是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二十一歲,他和父親蘇洵、弟弟蘇轍,自偏僻的西蜀入京應考,當時的主考官是文壇領袖歐陽修,小試官是詩壇宿將梅堯臣。策論的題目是《刑賞忠厚之至論》,蘇軾的《刑賞忠厚之至論》讓歐陽修眼前一亮,不禁對蘇軾的豪邁、敢于創新極為欣賞,而且預見了蘇軾的將來:“此人可謂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后來歐陽修對自己的兒子說:“記著我的話,三十年后,無人再談老夫,老夫當退讓此人,使之出人頭地。”
宋 蘇軾《李白仙詩卷》 蠟箋 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藏
獨以名太高
被歐陽修看中后,蘇軾很快便成名天下,先后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仕途一片光明。
可是小編前面說了蘇軾和李白都是“謫仙”,所以蘇軾難免會“重蹈”李白的“覆轍”,他們骨子里那種不食人間煙火的真性情注定無法在政治漩渦中幸存,就像蘇軾后來對好友同時又是王安石門生的晁端彥說:“我性不忍事,心里有話,如食中有蠅,非吐不可。”
蘇軾不但一生被小人妒忌嫉恨,更因為這種“非吐不可”的性格讓其既不容于主持新政的王安石,又不容于倡導回復的司馬光。這里有一個細節非常能夠說明問題,蘇軾初入朝就公開對當時主政的王安石進行批評,當宋神宗私下召見蘇軾,并表現出對其頗有好感的時候,蘇軾難以抑制自己的興奮,忍不住把這件事說給了朋友聽。顯然,蘇軾太年輕,太缺乏城府了,這樣重大之事怎可走漏風聲,于是王安石聽到后開始提前做準備,當宋神宗有意讓蘇軾來到自己身邊,做起居注官時,王安石成功阻止了這個安排。于是,蘇軾錯失了那個幾乎可以與皇帝朝夕相處的職位,人生的走向發生了改變。
在公元1080年,由于不同意王安石新法中的一些措施,蘇東坡被小人抓住把柄,遭遇了牢獄之災,差點被殺。
弟弟蘇轍說,東坡何罪?獨以名太高。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這是蘇東坡在入獄前寫給蘇轍的詩,“雪泥鴻爪”也宿命般成為他的寫照。世事無常,此時的他就像鴻鵠,無意經歷這樣的事,卻在雪地上踏出爪印。
黃州涅槃
在被關押了一百多天之后,蘇東坡被貶謫黃州。正是貶謫黃州的四年,而這種人生走向的改變伴隨了蘇軾的一生,讓蘇東坡完成了人生的重要轉折。
住在黃州定慧寺的日子,蘇東坡常常到安國寺靜坐參禪,內心漸漸變得坦然。在窮困的環境中,蘇東坡沒有灰心喪氣,而是發現樂趣感受生活,用人性的溫暖擺脫痛苦。這時候的他,樂于做一個平凡人,漸漸遠離了憂憤,變得寬容。
一晃,四年過去了。公元1084年,朝廷召回蘇東坡。蘇東坡來到黃州的另一座寺廟安國寺與繼連大和尚等話別,繼連大和尚拿出筆墨,請他為寺作記,蘇東坡欣然應允。
在《黃州安國寺記》中,蘇東坡深情地寫道:“城南精舍曰安國寺,有茂林修竹,陂池臺榭。間一二日輒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則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所從生而不可得。一念清凈,染污自落,表里翛然,無所附麗。私竊樂之。旦往而暮還者,五年于此矣?!?/span>
“一念清凈,染污自落;表里翛然,無所附麗?!边@是蘇東坡到黃州之后,對之前在俗世官場中為人處世的回顧反觀、靜坐自省生發出的感悟。世間萬事,在于一念。一念清凈,污染自落;一念通達,當下自在。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薄抖L波》
在這段時期,蘇東坡走出了困境,口中悠然吟出了一闕《定風波》。從此他的人生,有了一番新的境界。
蘇軾 《黃州寒食詩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如果說“烏臺黃州之于蘇軾,就仿佛龍場之于王陽明,當年王陽明因反對宦官劉瑾,被廷杖四十,謫貶至貴州龍場,這才有了著名的“龍場悟道”。而在黃州,蘇軾寫下了“天下行書第三”的《寒食帖》,也是在黃州,蘇軾還寫出了《念奴嬌·赤壁懷古》和《赤壁賦》、《后赤壁賦》,這字、這詞、這文,無不成為中國藝術史上的不朽經典,更是在黃州,蘇軾把自己開墾的荒地取名東坡,從此人間的蘇軾漸行漸遠,“謫仙”東坡正式開始了凡間的生活。
在被朝廷召回的路途中,經過金陵時,蘇東坡拜訪了王安石,兩大當世才子雖然在政治上有隔閡,但見面后相視一笑泯恩仇。王安石不禁感嘆:“不知更幾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蘇軾《歸去來兮辭》卷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半世江湖游
他曾任八州知州,分別是密州、徐州、湖州、登州、杭州、潁州、揚州、定州;
他前后擔任過吏部、兵部和禮部的尚書;
他擔任過一任皇帝的文字秘書,為皇帝起草詔書八百多道;
他四處貶謫,先后被貶到黃州、汝州、惠州、儋州;
其中最后一次被貶,是更遠的海南儋州,蘇軾成為北宋被貶最遠的官員。在他被貶到儋州之前,那里的文化是非常落后的。宋朝建國以來的百多年里,還沒有人考中進士。
蘇東坡到了以后,開始講學,培養了大量人才,他在學生姜唐佐的扇子上題寫了兩句詩,“滄海何曾斷地脈?珠崖從此破天荒”,并鼓勵他說,將來你考中了,我再把這首詩給你寫完。
遺憾的是,姜唐佐考中后,蘇東坡已經去世,弟弟蘇轍為他續完了這首詩。
可以說,是蘇東坡開啟了海南的人文教化,并給后世留下了一個“破天荒”的典故。
百姓之友,疏浚西湖
在完成精神嬗變和思想轉折之后,蘇東坡以民為本的為政理念漸漸成熟。每次被貶輾轉各地,他都用坦然快樂的心態去過隨遇而安的生活。每到一個地方,也竭盡全力關心民間疾苦,他甘愿當一個地方小官,視民如子,治瘟疫,滅蝗,抗洪等等,從不錯過力所能及的事,贏得了人們的尊重。
著名文學家林語堂稱他為:“百姓之友”,他每到一處,皆做利于當地民生之事,與百姓打成一片。今人對蘇軾在杭州造蘇堤的功績也許了解得并不深入,其實那是一個系統工程。茅山河連通錢塘江,鹽橋河連通西湖,每年錢塘江潮都會將大量泥沙帶到這兩條河中。蘇軾第一次來杭州做通判時,西湖已被淤塞了十分之三,蘇軾第二次來杭州,西湖已經堰塞了一半,再過二十年,西湖將不復存在。于是,蘇軾各方籌款,發動十余萬人疏浚西湖,并將挖出的淤泥和湖草在西湖西側筑成蘇堤,并設計了六橋九亭,“三潭映月”其實是蘇軾當時為禁止在石塔范圍內種植作物以保西湖大部分水域清澈而布置的“警戒線”。
宋 葉肖巖 西湖十景 冊頁 三潭印月
一代饕餮
宋人的食譜里最看重的是羊肉,其次是牛肉,豬肉被看低,當然價格十分便宜,那些小人可能很開心地得知蘇軾貶謫黃州后,為了家人溫飽只能開荒東坡,但他們哪里知道,蘇軾在黃州除了完成了藝術上的破繭成蝶,竟還搗鼓出了一款浙菜名品——東坡肉,這甚至極大提升了豬肉在當時人們心中的地位。此外蘇軾還開創了羊蝎子,烤生蠔之類的食譜,小編就不一一贅述了。
大江東去
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大赦,蘇軾復任朝奉郎,北歸途中,于建中靖國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卒于常州(今屬江蘇),葬于汝州郟城縣(今河南郟縣),享年六十五歲。
蘇軾的一生回首時會是么呢?是少時眉山的嚴父慈母,是青年汴京的名動天下,是烏臺詩案的黑獄悟道,是黃州貶謫的破繭成蝶,是杭州百姓的熱淚相送,是天下才俊的唱和相酬,更是愛子繞膝后的轉眼成年,還有紅顏知己的至情相伴和小窗梳妝……
要知道在這世上,有些美好的事物,是可以逆生長的,當枯樹發芽,石頭花開,一張紙頁成為傳奇,人們就會從那張古老的紙上,嗅出舊年的芬芳。
蘇東坡這一頁傳奇,千古流芳。
本號長期征稿,要求原創,QQ 917293188(微信同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