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天下中文 | 徐可:大敦煌

作者簡介

徐可,文學碩士、哲學博士,中國作協會員,啟功研究會理事,高級編輯。致力于散文寫作實踐和理論研究,兼及小說、評論、報告文學等。主張真情寫作,提倡向傳統學習,發揚中華傳統散文的古典美。作品散見各大報刊,被《新華文摘》《小說選刊》《散文選刊》《中華文學選刊》等轉載,有作品入選多種年度選本和語文課本,并被多地作為中考高考范文。結集出版的有《三讀啟功》《為了我們的明天》《三更有夢書當枕》《三更有夢書當枕(之二)》《現代名家小品賞析》等,譯著有《湯姆·索亞歷險記》《六個恐怖的故事》《熱水河》等。曾獲中國新聞獎、豐子愷散文獎、中國報人散文獎、冰心散文獎等。



作者聲音

徐可《大敦煌》創作談 來自北京文學 05:11



天下中文 / 散文



大敦煌

徐   可

 

 

  從蘭州出發,沿河西走廊一路西行,過武威、張掖、嘉峪關,最后到達敦煌,凡一千一百余公里。七十余年前,當莫高窟的第一代保護者常書鴻與他的同伴們奔赴敦煌時,他們乘坐的是一輛破舊的敞篷卡車,在破爛不堪的公路上整整顛簸了一個月,才到達甘肅安西。從安西到敦煌的一百二十多公里路程,連破舊的公路也沒有了,他們雇了十頭駱駝,在一望無際的戈壁灘上走了三天三夜,才終于到達敦煌。而現在,現代化的高速公路縮短了時間與空間。我們坐著舒適的大巴,雖然走走停停,沿途走馬觀花,但只用了兩天一夜就到達目的地。其間在武威、嘉峪關短暫停留,蜻蜓點水地看看雷臺漢墓和明代長城;張掖則歇了一宿,夜晚對著穹廬似的“籠罩四野”的天空、明晃晃的月亮和一天繁星贊嘆不已。

  敦煌是我們這趟旅行的終點,也是旅行的重點。一路西域風光,滄桑雄渾,美不勝收,而敦煌則達到頂點。仿佛一條飄逸的絲綢,綴滿了珍貴的珠寶,敦煌無疑是其中最大最亮的一顆;仿佛一部恢宏的交響樂,前面所有的名勝都是序曲、是鋪墊,敦煌才是最激動人心的樂章;仿佛一部厚重的大書,前面的是序言、是引子,敦煌才是博大精深的正文。這一路的風景,仿佛只是為了烘托敦煌,如眾星拱月一般。

  敦煌,一座總面積只有3.12萬平方公里、總人口只有18萬的蕞爾小城,就敢取這么一個大氣磅礴的名字,讓人不得不佩服她的氣魄。查史書,“敦煌”一詞,最早見于《史記·大宛列傳》。張騫在給漢武帝的報告中說,“始月氏居敦煌、祁連間,及為匈奴所敗,乃遠去”。公元前111年,漢朝正式設敦煌郡。東漢應邵注《漢書》中說:“敦,大也;煌,盛也。”唐朝李吉甫編的《元和郡縣圖志》進一步發揮道:“敦,大也。以其廣開西域,故以盛名。”盡管現代大多數學者都說,“敦煌”一詞是當地少數民族語言的漢語音譯,但是敦煌人寧愿相信古人的解釋。我也信,敦煌當得起這樣大氣的名字,她有這樣的氣魄,也有這樣的自信。就是這塊土地,曾經是絲綢之路河西道、羌中道(青海道)、西域南北道交匯處的邊關要塞,是絲綢之路上的璀璨明珠,連接起漢唐盛世與西域文明,手挽著長安城與波斯灣,見證了無盡的繁華與滄桑。在漢代,當時的敦煌疆域遼闊,統管六縣,西至龍勒陽關,東到淵泉(今玉門市以西),北達伊吾(今哈密市),南連西羌(今青海柴達木),被譽為“華戎所交,一都會也”。在唐代,敦煌更是成為一座擁有140萬人口的大城市,僅次于首都長安。現在,敦煌雖然沒有了當年的顯赫地位,規模也大大縮小,然而,歷經漢風唐雨的洗禮,文化燦爛,古跡遍布,敦煌文化的獨特價值和迷人魅力與日俱增,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國內外游客。

  這是我第二次來敦煌。二十年前,我曾經來過一次敦煌。雖然時間倉促,只能浮光掠影、驚鴻一瞥,但卻驚艷無比,被她的美深深震撼。這么多年來,我一直盼望有機會重訪敦煌,再次獻上我的敬意。現在,這一心愿終于實現了。在讀書人心目中,敦煌是一個必須朝拜的圣地。不止一次。

 


 

  地處甘肅、青海、新疆三省區交匯點,東峙峰巖突兀的三危山,南枕氣勢雄偉的祁連山,西接浩瀚無垠的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北靠嶙峋蛇曲的北塞山,敦煌天生就具有一種萬邦來朝的威儀。

  敦煌古稱“沙州”,春秋時稱為“瓜州”,它是高山、戈壁和沙漠環抱中的一塊小綠洲。在這個群山環抱的天然小盆地中,清清的黨河水滋潤著肥田沃土,綠樹濃蔭擋住了黑風黃沙;糧棉旱澇保收,瓜果四季飄香……在它的周圍,沙漠奇觀神秘莫測,戈壁幻海光怪陸離。這里遍布名勝古跡:被譽為“塞外風光之一絕”的鳴沙山,有“沙漠第一泉”之稱的月牙泉,具有我國保存最完好的古代軍事防御系統和農田水利灌溉系統的鎖陽城,敦煌文明歷史的發源地三危山,因地形奇異而有魔鬼城之稱的雅丹地貌,當然還有著名的嘉峪關、玉門關、陽關……

  到達敦煌,暮色四合。來不及撣去一路的風塵,我們直奔著名的沙州夜市。沙州夜市是敦煌最大的夜市,以其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濃郁的民俗風情,被譽為敦煌“夜景圖”和“風景畫”。現在是九月,正是敦煌的旅游旺季,沙州夜市游人如織。吃一口特色小吃,喝一口冰鎮啤酒,仰望星空,神清氣爽。深秋的敦煌顯得格外清朗,夜晚的天空格外高藍,明月灑下一地清輝。從來沒有見過這樣晶亮的滿天繁星,好像一天的星星都集中到這塊天空了。城市不大,但建設有序、干凈整潔、規劃整齊。漢唐的建筑,街頭的飛天雕塑,滿墻風動的壁畫,讓人疑在歷史與夢幻之中。它沒有林立的高樓大廈,沒有現代的立交橋,但是它有歷史的厚重,它有“葡萄美酒夜光杯”的精致。

  一夜小雪,鳴沙山披上一層潔白的輕紗,空氣像水洗過一樣清爽。登上山頂,舉目四望,那一道道沙峰如奔涌的波浪,氣勢磅礴,洶涌澎湃。山坡上的沙浪,如碧波蕩漾的漣漪,跌宕有致,妙趣橫生。微風吹來,撲人心懷,爽人心肺,心胸頓覺空明。下山最為有趣,順坡而下,只覺兩肋生風,軟軟的流沙讓人猶如騰云駕霧,飄飄欲仙。

  鳴沙山的沙粒有紅、黃、綠、黑、白五色,當地人稱它“五色神沙山”。陽光下的鳴沙山,如大海中的波濤,奔涌起伏,甚為壯觀。登臨此山,聽到山與泉的同振共鳴,猶如鐘鼓管弦齊奏,令人動魄驚心。《后漢書·郡國志》引南朝《耆舊記》云:敦煌“山有鳴沙之異,水有懸泉之神”。《舊唐書·地理志》載,鳴沙山“天氣晴朗時,沙鳴聞于城內”。

  相傳,古時候有一位將軍,在此打了敗仗,全軍覆沒,積尸數萬,忽狂風四起,飛沙走石,天昏地暗,伸手不見五指,一夜之間,吹沙覆蓋成丘,后沙丘內時有鼓角聲相聞,人們就稱其為鳴沙山了。因其綿亙橫臥,宛若游龍,形如土龍身,又稱其為“白龍堆”。

  被譽為天下沙漠第一泉的月牙泉,千百年來不為流沙而淹沒,不因干旱而枯竭,茫茫大漠中有此一泉,在滿目蒼涼中有此一景,造化之神奇,令人心醉神迷。月牙泉有版本眾多的美麗傳說,聽導游說,月光下的月牙泉更美麗。最好在農歷十五月圓之夜時來,露宿在鳴沙山才可以親歷那夢幻仙境般的意境。

 


 

  來敦煌不能不去瞻仰莫高窟。是的,是瞻仰,不是參觀。

  瞻仰莫高窟是敦煌之旅的壓軸大戲。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敦煌城東南25公里的鳴沙山東麓的崖壁上。它始建于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圣地。

  進入莫高窟,我的心情變得特別肅穆,仿佛虔誠的信徒進入神圣的殿堂一般。1600多年的開鑿與修復,彩塑、壁畫、飛天,集佛家思想和天馬行空的藝術于一身,靜下心來,仿佛還能聽到風中飄蕩著1600年前的斧鑿聲。

  洞窟門一打開,歷史的味道迎面而來,栩栩如生的泥塑和壁畫好像帶你走進了歷史,走入了千年前。你可以看見千年前的畫工巧匠們一點一點描繪、上色。可是那些泥塑的殘破又告訴你時光已逝、光陰變換的事實。那些佛像用著千年不變的平靜面對你,微微上揚的嘴角述說著樂觀豁達。其實他們面對的不只是你,還有千年的歷史,那些進入盜寶的強盜,那些謙卑的祈福的平民。他們只是豁達平靜地看著。直到今天,他們迎來一批一批特殊的或者普通的客人,來研究或者觀摩這些歷史遺留的藝術珍品。

  在我們參觀的十來個洞窟中,最使我贊嘆的是莫高窟第一大佛,它是唐朝時期制造的,造型宏大,體態豐滿,面容雕刻十分精巧。它的手制作得更是惟妙惟肖,特別是左手自然放置在腿上,被稱為“天下第一美手”。在這座大佛的腳下,有兩個進出的洞,通過這兩個洞可以鉆過佛像的兩只腳,據說古人正是用這種鉆佛腳的方法祈求平安。這個大佛脖子上有三道肉環,手有四節,這栩栩如生的造型充分體現了佛的特點。更讓人驚嘆的是,這座巨大的佛像是一座完全從石壁上鑿出來的坐佛,令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敦煌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公元前111年,漢朝正式設立敦煌郡。為防御匈奴侵擾,漢廷從令居(今永登)經敦煌直至鹽澤(今羅布泊)修筑了長城和烽燧,并設置了陽關、玉門關,敦煌成為中原通往西域的門戶和邊防軍事重鎮。漢廷對敦煌的戰略地位極為重視,漢武帝幾次從內陸移民于此,帶來了內陸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使敦煌逐漸發展成為繁榮的農業區和糧食生產基地。通過修筑長城和烽燧,敦煌與酒泉、張掖、武威連成一線,對內保衛著隴右地區的安全,對外有力地支持了漢王朝打擊匈奴經營西域的一系列軍事活動,并逐漸發展成為中原王朝統轄西域的軍政中心。三國北朝魏文帝曹丕即位以后,派兵消滅了河西的割據勢力,繼續推行西漢以來的屯田戍邊政策,保護來往商人,使敦煌成為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商業城市和糧食基地。

       漢代絲綢之路自長安出發,經過河西走廊到達敦煌,繼出玉門關和陽關,沿昆侖山北麓和天山南麓,分為南北兩條道路。南線從敦煌出發,經過樓蘭,越過蔥嶺而到安息,西至大秦(古羅馬);北線由敦煌經高昌、龜茲,越蔥嶺而至大宛。漢唐之際,又沿天山北麓開辟一條新路,由敦煌經哈密、巴里坤湖,越伊犁河,而至拂林國(東羅馬帝國)。自漢至宋,絲綢之路是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敦煌也由此成為絲綢之路上的一顆璀璨明珠。

       沿著絲綢之路,中國的絲綢及先進技術不斷向西傳播到中亞、西亞甚至歐洲,而來自西域的物產亦傳播至中原地區。絲綢之路上,各國使臣、將士、商賈、僧侶絡繹不絕,而敦煌成為“咽喉鎖鑰”,據絲綢之路之要沖,成為中西方貿易的中心和中轉站。西域胡商與中原漢族商客在此云集,從事中原絲綢和瓷器、西域珍寶、北方駝馬與當地糧食的交易。

       與此同時,中原文化、佛教文化、西亞和中亞文化不斷傳播到敦煌,中西不同的文化在這里匯聚、碰撞、交融,使得敦煌成為“華戎所交,一大都會”,人文薈萃,文化粲然,這些繁榮的景象在莫高窟第296窟窟頂的壁畫上有著生動的記載。

       莫高窟是敦煌文化的集大成者,堪稱“明珠上的明珠”。

        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僧人樂尊路經敦煌附近的鳴沙山,忽見金光閃耀,如現萬佛,于是便在巖壁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此后歷經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朝代修鑿造像,蔚為奇觀,人稱“千佛洞”。隋唐時期,隨著絲綢之路的繁榮,莫高窟更是興盛。隋代存在的37年,在莫高窟開窟77個,規模宏大,壁畫和彩塑技藝精湛,同時并存著南北兩種截然不同的藝術風格。唐代的敦煌同全國一樣,經濟文化高度繁榮,佛教興盛。莫高窟開窟數量多達1000余窟,保存至今的有232窟,壁畫和塑像都達到異常高的藝術水平。安史之亂后,敦煌先后由吐蕃和歸義軍占領,但造像活動未受太大影響。西夏統治者崇信佛教,不排斥漢文化,在文化藝術方面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據統計,在宋、夏時期,共開鑿洞窟100個。至今,莫高窟和榆林窟保存著大量豐富而獨特的西夏佛教藝術。“敦煌遺書”即在西夏統治時期(1036年)封藏于莫高窟第17窟內。元朝以后,隨著絲綢之路的廢棄,莫高窟也停止了興建并逐漸湮沒,直至清末被重新發現而為世人所知,甚至形成了一門專門研究敦煌莫高窟藏經洞典籍和敦煌藝術的學科——敦煌學。1987年莫高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敦煌者,吾國學術之傷心史也。”

——陳寅恪

       走進敦煌研究院大門,一塊條石上鐫刻著的大字格外醒目,也格外錐心。

       如果不是因為一次意外的發現,也許莫高窟現在還靜靜地沉睡在沙漠的懷中;或者,她在合適的時間被合適的人發現,也許能夠受到更好的保護。

       可惜,歷史不能假設。

       1900年6月22日,敦煌莫高窟下寺道士王圓箓在清理積沙時,無意中發現了藏經洞,并挖出了公元4~11世紀的佛教經卷、社會文書、刺繡、絹畫、法器等文物50000余件……

       王道士在無意中發現了一段歷史,從此敦煌不再平靜,從此敦煌在被掠奪、被肢解中走向世界,從此無數的學者為她皓首窮經,從此世界上產生了敦煌學。

       在前人留下的各種文獻中,我們痛心地看到了敦煌文物被掠奪的歷史:1907、1914年,英國的斯坦因兩次掠走遺書、文物一萬多件;1908年,法國人伯希和從藏經洞中揀選文書中的精品,掠走約5000件;然后是日本人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掠走約600件經卷;俄國人奧爾登堡,拿走一批經卷寫本,并盜走第263窟的壁畫;美國人華爾納,用特制的化學膠液,粘揭盜走莫高窟壁畫26塊……

       如今,一些人把敦煌劫難的賬算在王道士頭上,指責他為敦煌的罪人。把一場民族災難的責任算在一個小人物的頭上,這是何等的不公平!事實上,王道士曾經為保護敦煌文物而努力、奔走呼號過,可是沒有得到任何響應;他人微言輕、勢單力薄,怎么支撐得起將傾的大廈?



       面對敦煌遭遇的重重劫難,中國的知識分子拍案而起,他們義無反顧地站了出來,掀起了一場敦煌大搶救運動。

       最先站出來的,是著名金石考古專家羅振玉。當他得知一批珍貴的敦煌文物淪落到法國人伯希和之手后,當即報告學部,要求即刻發令保護藏經洞遺書。同時,他還公開發表了《敦煌石室書目及其發現之原始》《莫高窟石室秘錄》,首次向國人公布了地處邊遠的敦煌無比重大的發現,以及痛失國寶的真實狀況。

       緊接著,一批著名學者,包括胡適、鄭振鐸、王國維、陳寅恪、王仁俊、蔣斧、劉師培等,都投入到對敦煌遺書的收集、校勘、刊布、研究中來。更有羅振玉、劉半農、向達、王重民、姜亮夫、王慶菽、于道泉等,遠涉重洋,到日本、到歐洲,去抄錄和研究那些流失的遺書。

       在保護和研究敦煌方面,貢獻最大、最令人感動的是以常書鴻、段文杰、樊錦詩等為代表的敦煌守護者。他們放棄內陸大城市優越的生活條件,奔赴偏僻荒涼的大西北,把一生都貢獻給了敦煌保護事業。正是由于他們的艱苦付出和辛勤努力,敦煌才結束了無人看管的現狀,走上了科學保護的路子。敦煌學研究也從無到有,從粗到精,徹底改變了“敦煌在中國、敦煌學研究在國外”的狀況。

       1943年3月,常書鴻一行六人,歷盡艱難困苦,來到荒涼的莫高窟,開始了艱難的敦煌保護和研究工作。此前,從法國留學歸來的他,被國民政府聘任為剛剛成立的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所長。

       常書鴻他們面對的是一座破舊凋敝、毫無保護的莫高窟。風沙侵蝕,人為毀損,使這座藝術寶庫日漸衰敗。常書鴻帶領僅有的十余名員工,篳路藍縷,白手起家,一切從頭開始,從無開始,開始了敦煌石窟的清理、調查、保護、臨摹等工作。從1943年3月踏上敦煌的土地,常書鴻在莫高窟默默工作和奮斗了五十年。他的生命的一大半都獻給了敦煌,獻給了莫高窟。他帶領第一代敦煌人,為莫高窟的保護作出了巨大貢獻。人們把他稱為“敦煌守護神”。



       繼常書鴻之后,他的繼任者段文杰、樊錦詩、王旭東,帶領一代代敦煌人,在保護敦煌和研究敦煌的道路上繼續摸索前行。如今,莫高窟保護已經從常規保護轉變為科學保護。由原敦煌藝術研究所發展而成的敦煌研究院,已經成為國內外具有一定規模和影響的遺址博物館、敦煌學研究實體、壁畫與土遺址保護科研基地。我國的敦煌學研究,在國際上已經處于領先水平。由敦煌研究院第三任院長樊錦詩提出的“數字敦煌”的概念,已經應用于敦煌文物保護的實踐中。他們將數字技術引入敦煌遺產保護,將洞窟、壁畫、彩塑及與敦煌相關的一切文物加工成高智能數字圖像。同時將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敦煌文獻、研究成果、相關資料,通過數字處理,匯集成電子檔案,從而為敦煌保護和研究開辟了全新的道路。

       不僅如此,敦煌人還做足了“敦煌文章”,用藝術的方法向世界生動展示敦煌文化。國內第一部以敦煌壁畫為題材的動漫片《敦煌傳奇》,首次以動漫形式展現了博大精深的敦煌文化,是繼舞劇《絲路花雨》《大夢敦煌》之后的又一部藝術精品。已經推出的英語、韓語、日語和中文繁體等多種版本,在國內外引起很大反響。專家認為,它對于正在建設中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和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有著重要的文化意義。

       

       敦煌是中國的敦煌,應該使敦煌學回到中國。這是三十多年前,一位老人的鄭重囑托。

        現在,我們完全可以自豪地告慰這位老人:敦煌學已經回家了!


《北京文學》(精彩閱讀)2018年第4期



創作談


向大敦煌致敬

徐 可


我的散文寫作,基本朝兩個方向展開:如果以時間為坐標,橫向是當下,縱向是過往;如果以內容為坐標,橫向是現實題材,縱向是歷史題材。當然二者也有重合、有交集,并非截然分開。《大敦煌》就是如此。它是當下與過往的交叉,現實生活與歷史文化的融合。

2015年底,我去了一趟敦煌。這是我第二次去敦煌。第一次,是二十多年前,那時年輕,對敦煌幾乎沒有了解,懵懵懂懂,純屬到此一游。而這次不同了,隨著我對敦煌、對敦煌史了解的加深,我對敦煌的崇敬也在加深。我幾乎是懷著朝圣的心情去的。從蘭州出發,一路西行,過武威、張掖、嘉峪關,越接近敦煌,我的心情越激動。特別是在莫高窟、陽關,我為之深深震撼。還記得我站在陽關遠望無邊沙漠的時候,揣想古人由此出關西去的情形和心情,心中充滿悲涼之感。從敦煌回來之后,我一直沉浸在這種情緒之中,我決定寫一寫敦煌。不寫敦煌,總感覺欠它一筆。

敦煌是一座小城市,總人口才18萬。可是在我心目中,敦煌卻是無比宏大的。

敦煌之大,大在氣度。它曾經是絲綢之路上的璀璨明珠,是唐代的第二大都市,僅次于首都長安,雍容大度,氣勢恢宏。敦煌之大,大在文化。位于敦煌的莫高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圣地,是舉世聞名的藝術寶庫。敦煌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敦煌之大,大在精神。歷史上敦煌曾經遭受過巨大的劫難,數不清的珍貴文物被外國人劫掠,洞窟和壁畫遭到嚴重破壞,凋敝衰敗,破爛不堪。是一批又一批有識之士,和以常書鴻、段文杰、樊錦詩等為代表的一代代敦煌守護者,懷著對祖國傳統文化的至誠熱愛,奔走呼號,窮經皓首,搶救敦煌,守護敦煌,研究敦煌,使敦煌文化發揚光大。敦煌如一座高山,巍峨聳立;敦煌如一個大海,汪洋恣肆。

有感于此,當我決定為敦煌寫一點文字時,我確定了兩個題目:一篇非虛構《敦煌守護神》,寫的是幾代敦煌人的無私奉獻和巨大貢獻;一篇就是這篇散文《大敦煌》,寫的是我此行的感受。這個題目很大很難駕馭,稍有不慎就會落得大而無當。作為一篇幾千字的散文,其難度是顯而易見的。但我執意以此為題,我覺得只有這個題目能夠表達出我對它的敬意。我深知,題目雖大,但切口要小,要抓住一點,不及其余,千萬不可面面俱到、貪大求全。所以,我從去敦煌的感受寫起,款款道來,步步推進,看似漫不經心,其實始終緊扣一個“大”字。寫完這兩篇作品,我才長長地松了一口氣,心中的歉疚感稍有緩釋。

感謝《北京文學》,讓我有機會向我心中崇高的敦煌表達敬意!


新刊推薦

《北京文學》(精彩閱讀)2018年第4期

封面及目錄

現實中國

我的生命誰做主?——死亡門前的調查與思考(報告文學)/長江/4

 

作家人氣榜

浮花(中篇小說)/阿袁/44

那天花亂墜的人生(創作談)/阿袁/80

 

好看小說

結婚記(中篇小說)/吳君/82

一滴不剩(短篇小說)/老藤/117

夜來香賓館(短篇小說)/曉蘇/106

謝莊的尤大(中篇小說)/左馬右各/131

馬寶山小小說三題/159

 

天下中文

大敦煌(散文)/徐可/166

那一片綠林里的村莊(散文)/譚巖/172

物性悟醒(散文)/于蘭/181

 

真情寫作

發燒(散文)/胡念邦/186

行走在水面上的生命之珠(散文)/丁怡萌/194

楊煉詩一組/197

殤(組詩)/史冰/199

相遇在春天(外一首)/劉廷傲/81

高樓與莊稼的落差(詩)/王東江/130

北京大話(詩)/黎晶/164

夜雨(詩)/吳乙一/171

在一個明亮的早晨(詩)/孟凡果/196

 

北漂故事征文選登

二娃上學記/趙愛紅/201

北京十年陪讀路/張洪雁/204

“居大不易”記/張君瑜/207


《北京文學·中篇小說月報》2018年第4期

封面及目錄

004/張某花 【原載《飛天》2018年第3期】 薛  舒

住在社區衛生院臨終病房的老人,在生命倒計的時光里經歷了什么?誰為他哭泣?誰在和他算計遺產分配?誰陪伴他走完最后一程?


030/ 婚姻生活 【原載《長江文藝》2018年第3期】  阿  袁

大學校園里,男人與女人、學問與美食構成的婚姻生活,看似再正常不過,其實卻玄機重重。學問能經得住飲食男女的誘惑嗎?誰的品位決定了婚姻的質量?


056/開除 【原載“豆瓣閱讀”】  蘭思思

美資公司生產主管龐磊在與工人趙忠義的一次爭執中發現趙履歷造假,他向公司作了舉報,趙被開除后揚言報復。一個普通職場糾紛持續發酵,事件慢慢朝著不可控制的方向推進……


090/會有一條叫王新大的魚 【原載《青年作家》2018年第3期】  須一瓜

有人生而不養,有人抱養棄嬰;有人弄虛作假,有人上當受騙;有人生來名正言順,有人為生存權鋃鐺入獄。因果循環,錯綜復雜,你曾在哪一環中掙扎困惑?你會為哪一宗事赴湯蹈火不計后果?


110/與好人為敵 【原載《特區文學》2018年第2期】  張  夏

他做了一輩子別人眼中的老好人,卻在老了后渴望做個“壞人”。 這個年代,“好人”不再是褒義詞了?好人變老了就無用?還是老人變壞更被重視?年輕人的叛逆被社會寬容,老年人的叛逆能被理解嗎? 


138/校園殺機 【原載《邊疆文學》2018年第2期】  黃  玲

寒門學子,飽受冷眼與摧殘,他以一種固執的態度奔向殺戮與死亡。誰能將他拽回到生活的暖意中來?身體的惡疾容易醫治,心理的創傷誰來撫平?


168/命這東西 【原載《鐘山》2018年第1期】 任玨方

一個曾經如公主般的女孩,本該出落成聰明優雅的女子。然而世事難料,聰明變成她作惡的武器。是性格塑造了命運,還是厄運扭曲了人性?


207/中國文學期刊中篇小說選目

208/《北京文學》(精彩閱讀)2018年第4期要目

《北京文學》(精彩閱讀)

國內郵發代號:2-85  國外郵發代號:M428

《北京文學·中篇小說月報》

國內郵發代號:82-106  國外郵發代號:M1780

刊社發行部電話:010-66031108

線上訂閱:官方微店、中國郵政、雜志鋪

電子版合作:中國知網、萬方數據、龍源期刊網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敦煌博物館(絕品收藏)
西域敦煌:人類文化與盛裝歷史交拜
又見敦煌:一舞夢飛天,一眼望千年
敦煌,沙漠上的一副“夜光杯”
自駕游|敦煌必去的景點
敦煌,你為何如此令世界矚目?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黑山县| 玛纳斯县| 安义县| 大足县| 北宁市| 宜春市| 神农架林区| 喜德县| 楚雄市| 玉门市| 丰宁| 育儿| 加查县| 绥阳县| 佛冈县| 天门市| 内黄县| 绩溪县| 德惠市| 体育| 司法| 剑川县| 无棣县| 江阴市| 新竹市| 营山县| 桐柏县| 玉龙| 贵州省| 葫芦岛市| 新和县| 那坡县| 景德镇市| 垣曲县| 日喀则市| 福建省| 巫溪县| 文安县| 年辖:市辖区| 宁陵县| 永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