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墨愚玩
看完《一出好戲》,我又想到黃渤和周星馳的類似之處。特別看到片中他和舒淇的對手戲,就會想到《西游:降魔》片尾,那一段火花四射的調情戲碼。大概是從那一部電影開始,大家將黃渤視為“下一個周星馳”。
既然有周星馳般的能量,黃渤成為一個導演真是水到渠成的事。雖然我覺得黃和周完全是兩碼事,不過用萬人迷星爺來做比較,更方便我闡述對《一出好戲》的好評與批評。
我已經記不清有多少演員成了所謂的導演,這幾年以及未來數年,這樣的奇觀還會陸續上演。《一出好戲》讓我特別痛快的是,它讓我忘了所有這些年發生的“演員變導演”事件,黃渤用每一個鏡頭解說了,什么叫稱職的導演。
與周星馳一樣,黃渤不是腦袋一熱或者錢袋一緊,就宣布“我要當導演”了。周星馳歷經王晶、李力持、劉鎮偉、杜琪峰等導演的磨礪,黃渤則是被管虎、寧浩以及其他眾多導演輪番打磨。他倆成為導演,就好像張無忌憋在乾坤袋里,九陽神功沖破最后關卡,外圍又不斷被諸多高手一掌一掌拍打,最后不得不炸裂。
喚醒他們的是一個強烈的想法:拍攝屬于自己的故事。
他們的相似之處,是與生俱來對喜劇的敏感度,無論當演員還是導演,他們都明白喜劇有多么高級。然而,他們的共同點也到此為止了。盡管黃渤目前只執導過一部電影,但我看完全可以和周星馳的多部作品對比一下
(周星馳的每一部作品都極為相似),對比后就能發現,兩者有多么不同。
周星馳雖然在華語電影市場很受歡迎,可是歸根結底,他是長在香港電影文化里的,他早期的作品里,粵語版笑料甚至迥異于普通話版——周星馳的底色是悲涼的,但是電影的表象卻都是惡搞、逗樂與童真。
黃渤的《一出好戲》中,喜劇元素像極了一碗湯表面的油星,讓人一眼即看穿這到底是一碗清湯還是一碗補充營養的雞湯,都不是!它是一碗用于藥補的藥湯。這碗湯熬給當下的觀眾,對癥下藥。
周星馳不愿意戳破喜劇的氣球,堅持寓教于樂,而且樂得浮夸;黃渤則非常投入地試圖用喜劇來調和一個寓言故事,因為過于投入,故事沒講到一半,已顯露悲劇內核。
《一出好戲》的模式是“荒島生存”,這原本是放諸四海而皆有市場的題材。就因為黃渤強烈的敘事欲望,將荒島生存變成了一個框架,填充故事的料,則全是中國特色的社會倫理元素。
荒島上越來越嚴酷的生活、越來越扭曲的團隊環境中,一個個普通人為什么會無意識地站隊,潛意識地沉默?他們對群體為什么又需求,又疏離?他們的價值觀、道德觀為什么時而正常,時而乖張,時而背離?這些深沉的提問,都在電影中被高度提煉,卻又迅速地給出答案。
黃渤展現的流落荒島的群體沖突,一定會讓很多人看得 “不太舒服”。畢竟,看一群文明人在赤裸裸只見心性的地方彼此消耗,會讓心累的人更加煩惱——這絕不是一部讓你一笑忘憂或降低笑點只求放松的爆米花電影。然而,隨著“不舒服”感走向極致,他們能不能生存或獲得拯救的懸念,又吸引觀眾繼續看下去,絕境未竟,沒有人能放棄對結局的好奇心。
我對故事的結局非常滿意。它畢竟是部院線電影,太徹底的悲劇等于放棄與生活“講和”,或許還因此會喪失上映的機會。讓我不舒服的,只是電影在正片中夾雜的太多戲劇化的悲愴。我總覺得黃渤飾演的馬進,其身上擔負的人性乃至進階至神性的擔子太重了。這一點都不像一個為了6000萬元彩票手舞足蹈到瘋狂的最低端職員會做出的變化。
大多數觀眾都是和馬進、馬小興(張藝興飾)一樣的小人物,在觀賞電影時,其實有更多沖動看馬進如何逆襲成功。可當他們明白自己的善良并不能成為“藥”,一如電影中的馬小興就因為巨大的犧牲傷心到失憶了,他們已沒有力氣再去想,怎樣的改寫才能讓這部電影成為“一出好戲”。
情緒由沉郁痛苦快速飛升到解脫大樂,這是電影唯一欠缺的地方。
但是《一出好戲》應該被更多人支持,整部電影由劇本打磨到制作完全,良苦用心清晰可見。
黃渤的認真讓他成了一個暗號——一個不甘心走淺表故事和透支知名度道路的會做導演的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