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近年來各種古裝劇,尤其是宮廷劇的熱播,“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已經(jīng)成了紅火數(shù)年仍舊爆款的臺詞之典范,極高的出場率讓大家早已耳熟能詳。
那如果問你,這句話怎么讀,怎么斷句,你肯定會說,多簡單,不就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然而斷句其實是這樣: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這種寫法是錯誤的,我們稍后說
先來說說“奉天承運”的意思——奉:遵照;奉天:遵從天意,指皇帝受命于天;承運:繼承新生的氣運。
這句詔書開頭的套話,來源于明·沈德符《野獲編》:“太祖奉天二字, 千古獨見。故神訓中云:皇帝所執(zhí)大圭上鏤‘奉天法祖’四字,臣下誥敕命中,必首云‘奉天承運皇帝’”。
就語法角度而言, 這里的“奉天承運”是用來修飾皇帝的,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就是“奉上天之命而承世運之道的皇帝,他下詔書說……”。
第一個使用這句開場白的皇帝是明太祖朱元璋,他成功舉義之后,把南京宮殿里最大的金鑾殿起名叫奉天,自稱“奉天承運皇帝”,并開始在圣旨中使用,而后一直歷代沿傳。
朱元璋像
那么為什么要用“奉天承運”修飾自己?
從古代開始,人們對于“天”就報有尊奉、崇拜、敬畏,人類在祭祀活動中首先要祭天。
中國古代天命論認為,不僅個人的生死禍福取決于天命,王朝及天子權(quán)力的獲得,也來自上天的冊命,臣屬的官職俸祿又得自君主代表上天所作的冊命。歷代皇帝都以“天子”自居,就是天之子,認為自己是天命的承擔者和執(zhí)行者。
比如天壇就是明清兩代皇帝重要的祭天場所
《尚書·洛浩》中有“奉答天命”之說,《秦誓》則明確提出“惟天惠民,惟辟奉天”,“辟”指的就是皇帝。從秦漢到唐宋,歷屆君王都認為自己是受命于天,是天子,是上天意志的實際執(zhí)行者。到了明太祖朱元璋,為了加強中央集權(quán)不遺余力,自然少不了這受命于天,君臨天下的氣勢。
他認為自己的統(tǒng)治出自天意,余繼登 《典故紀聞》卷一說:“元時詔書,首語曰‘上天眷命’,太祖謂此未盡謙卑奉順之意,始易為‘奉天承運’,見人言動皆奉天而行,非敢自專也。”
不管是帝王,還是思想家們,都更傾向于把天命、運命視為最根本的決定性力量。朱元璋就說自己是“本無意據(jù)有天下”,只是以“救民為心”,后來才做了皇帝,是“天特命之”的結(jié)果,而他也像歷代皇帝一樣,“事天以孝道也”的祭天活動成為了明代朝廷的頭等大事,歷代帝王都不敢懈怠祭祀上天。
不過,如果將圣旨開頭的這段套話寫成文字,卻又是另一個面貌。來看看存留下來的真實圣旨是怎么寫的。↓
為了表達對天以及皇帝的尊敬,因此在遇上這兩個詞的時候,文字都要換行書寫,“天”和“皇帝”都必須頂格,有時皇帝還要比天略低一點,所以區(qū)區(qū)八個字,便被分成了三行。
有時,也寫“皇帝制曰”
清代圣旨基本承襲了明制,也采用這八個字作為開頭,直到辛亥年的那聲驚雷,終結(jié)了天命論色彩濃厚的封建帝王史,就此將它塵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