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的圣井山,是我國元代著名的大畫家黃公望結廬修道的地方。有人考證說,聞名中外的《富春山居圖》是以圣井山下飛云江畔景色為摹本而創作的。名山、名人、名畫為一體,深深的吸引了我。
四月末的江南,淅瀝瀝的小雨帶著春的味道。又幾場雷暴雨,把杜鵑摧殘的花容失色。再不去的話就失去了觀賞杜鵑花的機會了。因此,雖然天氣不隹也在云霧繚繞之中來到了圣井山的杜鵑坡。你看,這滿山的杜鵑,花團錦簇,如詩如畫;你聽,那林中飛過的子規,音帶憂傷,如歌如泣,怎能不讓人神往。
這圣井山的杜鵑花紅染艷麗,滿坡花,艷而麗;紅如血,紫更妖;白似雪,彩賽虹。還有鳥兒叫,人如潮。這是個愛的季節,那花前月下,相互傾訴著心中最美好的詩句。
詩人說,花兒沒有愛,花瓣兒就會早早地凋零;花兒有了愛,才會開的如此的燦爛、滋潤。這詩人千年也無法解開的命題,讓愛、愛情、才子佳人、農夫村婦,化作了一幕幕的歷史劇你方唱罷我登場,是“紅樓夢”醒,還是“梁山伯與祝英臺”,又或“牛郎織女”會。這愛與恨、喜與悲,是否一年又一年融進這花的魂?
你看,花兒作為春天的美麗符號,為這片大地點綴著燦爛的色彩。昨天的暴風雨,摧殘了優雅的花瓣。可憐的花兒,雖曾奮起彌留的決心和不屈,無奈未激起一絲漣漪便已悄無聲息地融入泥土之中。讓人回想起黛玉葬花時的悲傷與憂愁,更增添了春暖花開時節的莫名傷感,還有那股淡淡的憂思鄉愁。
我在杜鵑花叢中留戀。那多品種的杜鵑綻放著各種顏色的花,美麗動人,讓人驚喜不斷。還記得幾千年前的古蜀國的明君望帝嗎?他那憂國憂民的情懷,留傳至今讓人感嘆。記得少時讀過李白的著名詩句:“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
是啊,古人說花無十日好,美麗的時間真的很短。這個愛,的確是轉眼即逝,留給我們的是遺憾與記憶。只有詩人把花情詩意融入了生活,留下了一句句經典,把我們帶進花的意境。那滿山的杜鵑花紅,聲聲子規長啼。
當然,新時代的新生活,人們更加追求美的歲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愿景,更推動了保護生態環境的實踐,美麗鄉村建設、城市公園布局,那一叢叢杜鵑花開,那一片片杜鵑花落,明年今日再盼君。
世事滄桑,人生苦短。這杜鵑花海,美似仙境。霧彌花叢留,人在畫中游。那似幻似真的畫面,讓人浮想聯翩。珍惜當下,快意人生才是理。景生情吟道:
春風十里杜鵑綻、姹紫嫣紅舞彩衫。
啼血誰知心愁苦,明君望帝染千山。
旅途上的故事,請告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