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神,當之無愧是城市的保護神。
“城”指城廓、城壁、城墻。“隍”指“城塹”,即城池,城外護城的壕溝,即干涸的護城河。《說文解字》曰:“城,以盛民也”,“隍,城池也。有水曰池,無水曰隍。”可見“城”和“隍”都是保護城市安全的軍事設施。所謂“城門失火,殃及池魚”,說的就是城池與護城河的唇齒相依、休戚與共的關系。
城隍又稱城隍神、城隍爺,是中國宗教文化中深受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由有功于地方民眾的名臣英雄充當,是中國民間和道教信奉守護城池之神。
說起城隍神,最有名的當屬上海城隍廟。這座重要的道教宮觀,距今有近六百年歷史,已成為上海著名的旅游景點。在國內外享有盛名,與武漢龍王廟、南京夫子廟并稱為“長江三大廟”。
說起城隍神,自然要談到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
據說朱元璋這位農民皇帝是在土地廟里出生的,因而他對土地廟神的上司——城隍神便格外敬重。
據傳說,大明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平定中原,大封功臣。除賜封開國功臣不同的爵位之外,還下詔加封天下城隍,敕封其為“顯佑伯”。朱元璋嚴格規定了城隍的等級,共分為都、府、州、縣四級。各地城隍廟與當地官署等同,形成陰陽兩套衙門。明太祖此舉之意,《明史》說“以鑒察民之善惡而禍福之,俾幽明舉不得幸免”。皇帝一言九鼎,神明也責無旁貸地遵從。自此,城隍就肩負起保城護民、懲惡揚善、監察萬民、祛除災厄的重任。
說起上海城隍神,還要談到秦裕伯。
秦裕伯,原籍淮揚(今江蘇揚州),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學家、書法家。出身海陵秦氏,為北宋著名文學家、蘇門四學士之一、淮海公秦少游八世孫。
秦裕伯博學多聞,著作豐碩,但其性格耿直,淡泊名利。朱元璋屢聞其名,悅其才華,常加稱贊。三次征召,秦裕伯卻是堅辭不受。
秦裕伯去世后,朱元璋一直心神不安,他以“生不為我臣,死當衛我土”為由,親自敕封秦裕伯為“顯佑伯”,稱其“上海邑城隍正堂”。后人稱他秦顯佑、顯佑公,受百世香火供奉。
《禮記》云“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洪武皇帝大敕城隍神,引起上行下效的連鎖反應,影響深遠。現存全國各地的城隍廟大多是明初修建起來的。據史料統計,明代全國各府州縣都設城隍廟,計1472所。
南京作為明初的都城,當時十分興盛城隍廟。
南京雞鳴寺一帶曾建有一座城隍廟,因當時南京是都城,這座城隍廟也就水漲船高,被稱之為“都城隍廟”。清嘉慶年間《重刊江寧府志》中說:“都城隍廟在府治欽天山之陽,明洪武年間建。府城隍廟在府治前。古城隍廟在府治漢西門大街。”可惜此廟完全毀于太平天國戰火。
在如今的漢中門、水西門附近,也曾有一座“古城隍廟”。南京地方史書《上元縣志》推測此廟建于“唐天佑二年”。但現在也已蕩然無存。
朝代更迭,風雨滄桑,城隍廟也歷經興衰。如今的南京城已經難覓城隍的蹤跡,很是可惜。
縱觀當今較為知名的城隍廟,除了上海三大城隍:老城隍霍光、城隍秦裕伯、新城隍陳化成。還有東南三大城隍:蘇州城隍春申君黃歇、杭州城隍文天祥、上海二城隍秦裕伯。除此,北京、福州、蕪湖、柳州、南昌、紹興、濟南、鄭州等著名城市也有城隍廟。在臺灣,許多中國大陸原鄉的城隍,得到本省人的虔誠香火,立廟奉祀,如安溪城隍等。
在民間信仰中,城隍老爺作為神,統管地獄、賞罰善惡。城隍廟成為平民百姓焚香叩拜、祈福免災之所,社會影響廣泛。
如今城隍老爺的神圣性、神秘性逐漸被人間性、生活化所代替,褪去了宗教色彩,城隍神逐漸成為民情百態的縮影,城隍廟也就自然而然成為“中國本色的博物館”,成為中華文明五千年積淀的文化藝術和信仰的象征。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