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建國初期那個經濟匱乏的年代,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農村還很窮,玩的東西很少,盡管童年生活清苦,但玩得很快樂。有年夏天與孩子們去揚州玩了幾天,女兒給那時9歲的孩子買了個鐵環,孫女兒玩不起來,問我會不會玩?我說,那是肯定會的了,小時候都玩膩了,我接過來在賓館就轉了一會,他們見了玩得很嫻熟,都開心地笑了。
我的老家在高郵鄉下,童年就是在打陀螺、彈玻璃球和滾鐵環中度過的。陀螺都是用樹木削成的,大的可比成人拳頭,小的高不盈寸,如胡蘿卜頭,純粹根據材料規格和個人喜好制作。大有大的好處,抽起來威風,“叭叭”的脆響像開步槍,如放爆竹,而且“斗李逵”時容易把對方撞彈出去,不好的地方就是費力,抽的頻率要快,適合身高力大的孩子使用;小的好處便是抽打輕松,一鞭子抽下去能轉好長時間而不倒,而且戰斗時進退靈活,如同小兵張嘎這樣的小英雄,瞅冷子襲擊敵人兩下,打不過馬上轉移開去。
滾鐵環則是我的強項。那時孩子能擁有一只鐵匠打制的標準鐵環是不容易的,不少孩子就想方設法使用其他材料來做成圓環代替,如荊藤,竹篾,粗鐵絲。還有滾冬天用來焐手暖腳的銅爐蓋子的,也有用舊桶箍。我們玩爛泥巴巴,射紙火箭,打銅板,拍紙角子、打陀螺、滾鐵環、彈玻璃球、跳白果、格房子、疊羅漢、捉迷藏、打彈弓、打水仗……所有的游戲都是運動,都是比賽,都是戰爭的模擬。各樣的運動鍛煉了我們的身體,不斷的輸贏中磨煉了我們的心理素質,集體活動培養了我們的團結協作精神,我們的游戲就是具有這樣重要而美好的意義,這是單靠學校和灌輸所不能達到和獲得的。
我們的童年,所有的玩具基本都是自己手工制作的。制作的過程就是尋找和發現的過程,也是鍛煉大腦和培養動手能力的過程。我們的玩具跟工廠的流水線無關,跟塑料無關,跟電池無關……都是從自然中得來,是百分百的“綠色產品”。 好在我有一個優勢,父親是個木匠,自己有難處可以讓他幫忙,做起來的“作品”比其它孩子的要好些,那里孩子們好羨慕喲。現在想起來,我們的童年雖然很貧窮,我們的童年又很富有,因為我們在游戲中長大,在伙伴中成長。童年是用來玩耍的,童年是用來發現和創造的,童年是用來自由和快樂的。不少孩童無論是打陀螺,還是滾鐵環,還是彈玻璃球,總是玩得滿頭大汗,不亦樂乎。現在看到這些場景,仿佛又找到了我的童年,看起來不由得感到十分親切。這樣的童年,才是真正金色的童年;有這樣童年的孩子,才是真正幸福的。
改革開放都40年了,黨的好政策、好形勢把我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富裕了,孩子的玩具越來越多,游戲卻越來越少了。孩子越來越擅長伸手,越來越不會動手了。孩子越來越孤獨,越來越不快樂了。進入網絡時代,孩子們看起電視劇透神,“低頭族”多了,戴眼鏡的多了,“豆芽菜”和小胖墩多了,膽小自私的多了,在野外奔跑如鹿、會唱流行歌曲的多了,會唱童謠的少了。這樣的情形讓我時常感到郁悶、擔憂和恐慌,這難道就是時代進步嗎?因此,當我無意間看到兒時的經典游戲,親切和振奮之情油然而生。我希望讓孩子回歸到自由玩耍的童年,充滿探索和創造的童年,在游戲之中懂得團結協作的童年,生機勃勃帶有“野性”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