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美展
中國美術界最權威、規模最大的頂級展覽
評定畫家級別的展覽
Dennis Kuo - Ever Eternity.mp3 來自畫家圈子 00:00 09:00
—Huajiaqzi—
照著照片畫畫,究竟是不是抄襲?寫生和畫照片的區別到底有多大?這是一個困惑了美術界多年的難題,也是一個爭議不斷的話題,如果說僅僅是照著照片原搬不動的涂涂抹抹,便成為了一件僅僅是體現繪畫技法的作品,那一定失去了繪畫的創意性。我們知道,從古至今,繪畫的基礎便是從臨摹開始,況且一些特殊的環境無法進行寫生,尤其是瞬間即逝的特定場景,如地震的瞬間,奔跑的駿馬,都不可能供你慢慢觀察,很多畫家都是選擇拍一些照片當做創作的素材來畫畫,但這僅僅是素材,是供畫家發揮發揮創作想象力的來源,如果僅僅是按圖就搬,很難稱得上是一件藝術作品,于是乎便有了兩種不同的說法,有人認為照著照片畫畫是寫生的一種方式,也有人認為這是赤裸裸的抄襲。
全國美展
盡管畫照片一直備受爭議,但是這樣的創作方式還是屢見不鮮,對于美術生應該最為熟悉,練習繪畫大多都是從照著書本臨摹開始,只不過對于學生來說,臨摹照片主要是為了練習繪畫技巧,又比如說書法,你如果想學好書法,就必須要從臨摹如王羲之、歐陽詢、黃庭堅、顏真卿等書法大家的字帖開始,反觀這些書法大家的字也都是從臨摹先輩的作品開始的,經過日積月累的練習和創作性研究,最終才形成了自己的書法風格,再說大師梵高,也是經歷了這樣的過程,一開始臨摹的是米勒的作品,日本浮世繪的作品。我從沒聽過哪個書畫家是通過臨摹卻創新就可以成為一代大家的。臨摹學習是畫出一幅好畫的必要條件,對于一個剛學畫畫或正在學畫畫提高技法的學生而言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但對于一名職業畫家、國家級畫家來說,就有點說不過去的,尤其還是參加全國美展這樣的中國美術界最權威、規模最大的頂級展覽,評定畫家級別的展覽,真的很說不過去,你也許會說只不過是畫了照片,但對于這樣的展覽,直接影響了中國美術界發展方向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十三屆全國美展(中國畫)入選作品
這樣的作品沒資格參加全國美展
我想起來吳冠中說過的話:“你可以調查一下,所有的美術家對美協、畫院是什么印象?他們起的作用在哪里?他們為藝術的服務體現在哪里?他們的活動就是搞展覽、大賽、評獎。大學擴招成了他們來錢的機會。我每天家里收到的雜志,都是些亂七八糟宣傳自己的,這樣搞就跟妓院一樣了,出錢就給你辦。”
“畫家走到藝術家的很少,大部分是畫匠,可以發表作品,為了名利,忙于生存,已經不做學問了,像大家那樣下苦功夫的人越來越少。整個社會都浮躁,刊物、報紙、書籍,打開看看,面目皆是浮躁;畫廊濟濟,展覽密集,與其說這是文化繁榮,不如說是為爭飯碗而標新立異,嘩眾唬人,與有感而發的藝術創作之樸素心靈不可同日而語。藝術發自心靈與靈感,心靈與靈感無處買賣,藝術家本無職業。”
現在再想想吳冠中的話,是不是很有道理?
十三屆全國美展(中國畫)入選作品
網絡照片
作為中國美術界最高獎項的展覽,全國美展它是無數畫家心目中的夢想,也讓無數平凡的畫家走到了聚光燈下,但是最高級別的獎項中,還會出現“抄襲”的情況嗎?答案是肯定的,只不過抄襲的并非是別人的畫作,而是網絡照片,就像是上圖這幅畫作,畫作中從構圖到細節,幾乎達到了驚人的相似,于是便有了一個疑惑,這究竟是攝影者的創意?還是畫家的創意?
什么樣的人才能稱得上是畫家?
吳冠中這樣說:畫家在研究建立藝術風格問題之前,首先要對其藝術思維進行深入地研究,與此同時建立起對藝術本身的個人見解。只一味地摹仿、學習前人或別人的優秀之處,缺乏研究與思索,只能造就出一個一流的畫匠,而不可能成就一個藝術大師。畫家的見解來自于對繪畫藝術本身的認真研究與探索;對本民族文化深入透徹的理解;對文、史、哲等其它學科的全面通曉;對生活與人生的充分領悟;對社會的廣泛認識;對自然的美好追求,這些是賦予藝術生命及內涵的基本要素。
第13界全國美展進京作品與網照對比
在第十三屆全國美展的入選作品名單公布后,足足4202件全國各地的優秀畫作,給了人們一場隆重的視覺盛宴,而在中國畫專區中,卻發現了“批量生產”的畫作,畫作中完全仿照一些網圖,試想一下,如果這樣的作品能稱之為中國畫,那么中國畫的創作方式將會變成什么?難道中國畫未來的風向標就是畫照片?或許只需要在電腦下載一張照片,把照片放大后,照著涂涂畫畫便可以完成了。
十三屆全國美展(中國畫)入選作品
網絡照片
不得不說,各行各業出“套路”,只是這樣的創作方式屬實不太高明,中國美協理論委員會副主任陳履生對此表示“問題的根本在創作”,其實說白了也就是如此,下載一張具有藝術性的攝影作品,那么畫作只需要技巧便可以,不用費勁頭腦再去想創作的思想,就好像是我們寫一篇論文,如果只是從電腦上下載好一個寫好的文檔,然后用寫字技巧抄寫一遍,就真的屬于自己的嗎?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我一直想問,這幅畫會不會侵犯易烊千璽的肖像權?
不久前,易烊千璽單車照驚現中國美術館”的話題登上了微博熱搜,原來有觀眾在觀看一檔大展時發現,易烊千璽騎共享單車的形象出現在了展出的畫作中。畫中一群青年男女騎著共享單車疾馳而過,其中有一位青年,從人物表情、牛仔衣、發型、圓框眼鏡,到自行車款式,畫中的細節完美復制了易烊千璽兩年前的一張街拍照,見下圖。
但是為什么下載一張網絡照片,照著畫便成為了繪畫藝術創作了呢?有很多網友認為這就是一種抄襲行為,根本不是畫,而是復刻照片,完全是手動打印機,但是對于一些人來說,這也是繪畫創意的一種形式,比如廣州美術學院美術史教授李公明便認為“視覺資源的多元化,應該有卒于藝術家找到自己獨特視覺的圖式”,也就是說借助照片來畫畫是一種畫法而已,并非是抄襲,但照著照片畫畫究竟是幫了畫家?還是害畫家失去了創意性?
全國美展作品
網絡照片
“抄襲”照片來畫畫,這種手法真的不太高級。
北京畫院藝委會主任王明明直言,許多畫家采用急功近利的辦法進行創作。“有次我在一個會議上看畫家的草稿,令我特別吃驚的是,很多草稿幾乎就是對照片影像進行排列組合。這種傾向如果蔓延開,中國寫意人物畫將會走向何方?”
“問題千萬般的根本在哪里?根本在‘創作’。”在中國美協理論委員會副主任陳履生看來,純粹以照片為依據進行創作已成為一種套路,許多評選的結果在事實上造就了一種范式,并產生了廣泛的跟隨和效仿,形成了一個名為創作、實際是生產的專業過程。他呼吁采取方式應對這一現象,“這樣才有益于第十四屆全國美展,否則下一屆什么狀況,今天我們已經可以預料到。”
正如王明明所說的,“中國畫作為一種藝術,是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藝術家要從生活中要發現最鮮活的東西,將其藝術化地表現出來,才具有感人的力量。”期待更多中國畫作品能夠回歸創作本心,唯有尊重藝術創作規律,中國畫的明天才會更加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