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出版的《漢中故事》480千字-450頁
話前世今生 講漢中故事
文|王蓬
◎漢中是這樣古老,漢中是這樣得天獨厚,漢中名震華夏始自秦漢。漢中這個天然的聚寶盆,如今充盈著當代漢中智慧所創造的巨大財富。由漢中地方志辦公室主持編輯的《漢中故事》近日由三秦出版社出版,這不僅是對從古至今發生在漢中這片土地上故事的認真篩選, 也是對蘊含在故事之中的傳統文化一次勾沉梳理,最終是對地處中國地理版圖中心,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漢中有力的宣傳與彰顯。漢中系秦嶺與大巴山之間由漢水流淌積淀的—塊帶狀盆地,沿著漢水, 西起鼎鼎大名的武侯鎮, 東到蔡倫因造紙封侯的龍亭鎮,長約百余公里,寬約20公里。這當然是指精華部分,盆地兩邊都還起伏著無盡的山巒,從丘陵到中高山嶺,均勺分布著漢水脈流和大小盆地,安頓著無數街鎮村落乃至數座縣城,世代繁衍生息著—方男女。包容著11個縣區及380多萬人口,就面積與人口來講可與歐洲的阿爾巴尼亞相比。長江最大支流漢水發源于漢中
漢中是絲路開拓者張騫的故里, 是長江最大支流漢水發源地。同時漢中還是一片古老悠久的土地,漢水邊龍崗遺址先民從未中斷的“文化層”, 從出土的新舊石器、陶器、及各種先民使用過的器具展現著從距今120萬年,延續至1萬年左右,直接進入7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漢水脈流牧馬河畔李家村出土了全國唯一的骨質人像,方寸大小,如同珍寶;另有三足缽、繩紋罐、黑紅兩色蛋殼陶器,較中原仰韶文化為早,但又足以同仰韶文化器物媲美,被認定為“李家村文化”。顯示了漢水流域是中華民族最早的發祥地之一。殷商時期,漢中曾是巴人、蜀人生存之地,但并不囿于漢中盆地,于是便有“武王伐紂,蜀亦從行”,為西周王朝創建立下汗馬功勞,也表明早在三皇之世,秦嶺便有自然發現、自然踩踏的通往關中的孔道,有鄭人南遷、褒姒北嫁、秦公筑城等重要歷史事件發生。之后,在兩千年的烽煙歲月中,漢中均因南北有秦巴拱圍、其間有漢水滋潤、物產豐饒的特殊環境,成階段性發展,兩漢、三國、兩宋乃至抗戰莫不如是,也就在漢中這片土地上誕生了無數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龍崗寺出土的人面壺與6000年前全國唯一出土的骨質人像
公元前206年初,軍勢強盛的項羽背棄楚懷王所定“先入咸陽者王之” 盟約,封劉邦為漢王,“王巴、蜀、漢中,都南鄭。” 實際是把劉邦趕往有秦嶺阻隔的漢中,免得在關中與他爭王。劉邦本不情愿,但謀臣蕭何卻說“漢中語曰天漢,其稱甚美,愿大王王之”。古人凡事講求順從天意,劉邦這才轉憂為喜,當年四月,率數萬人從長安南出發, 沿子午道進入漢中,并采納張良建議,燒絕棧道,“以固項王意”表示他永居漢中,不會和項王爭奪天下。其實劉邦到漢中后,利用當地的豐富資源,勵精圖治,在蕭何的力薦下, 在漢中筑壇拜將,起用良將韓信,采用其“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策略,一舉奪取三秦,出函谷與項羽逐鹿中原,五載遂平天下。蕭何留守漢中, 憑借從秦丞相府中獲得的檔案資料,計戶口、收巴蜀漢中稅租,以給軍餉。在楚漢相爭中, 把物資和兵員源源不斷的運往前線。所以劉邦奪取天下后, 念念不忘由漢中民眾之功,用“漢”為國號, 把由漢中出兵的前206年定為漢王朝元年。僅此,便足可讓漢中彪柄史冊。漢大將韓信拜將碑
況且,兩漢長達406年之久,在中國歷史上延續時間之久,影響之大絕無僅有。在漫長的400余年間,春秋時期華夏諸國后裔經過揚棄融合,通婚聯姻,終于放棄了齊、楚、燕、韓、趙、魏、秦等雜稱,無不以“漢”為本,以“漢”為宗;周邊國家及少數民族也皆以習漢風漢俗,與漢交好為榮。華夏民族也正是因為經歷漢王朝才逐漸定型和使用“漢族”這個稱謂,并被周邊國家和少數民族所確認。這濃墨重彩的一筆不僅使漢中留下古漢臺、拜將壇、古棧道等遺跡,還出現兩位重量級人物:張騫、李固。張騫兩次奉漢武帝詔出使西域,曾被匈奴扣押13年,備嘗艱辛,仍持節杖回朝述職,史稱“鑿空”,被公認為溝通歐亞的絲綢之路開拓者。張騫墓也擴建為紀念館,作為 “絲綢之路”陜西省七個遺產點之一,成功入選《世界遺產名錄》,張騫故里成漢中第一處世界文化遺產所在地。李固曾任東漢順帝、沖帝、質帝三朝太尉(相當于總理),為人清正廉潔,反對貪官污吏,被史學家稱為“鯁直派領袖”。留有“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陽春之曲和者蓋寡,盛名之下其實難副”的千古名句。絲綢之路開拓者張騫雕像
三國時代,漢中因地處蜀魏相爭前沿而風云際會。劉備與曹操爭奪漢中發生了那場有聲有色的定軍山之戰,老將黃忠刀劈曹將夏候淵,為劉備奪漢中建立首功,也使中國近代產生了第一部京劇電影《定軍山》。諸葛亮在這兒度過八年,六伐曹魏,病逝軍中,留下“出師末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千古遺憾。兩宋時期,漢中還有光彩奪目的一筆。一是自北宋靖康(公元1126—1127)滅亡,趙構南逃建立南宋,在抗金圖存初期,全國共有三大戰場,即以岳飛所領岳家軍的中原戰場;以韓世忠為代表的江淮戰場;以吳玠、吳璘為代表的秦嶺戰場。岳飛、韓世忠因直接拱圍江南王廷,加之岳飛風波亭冤案,成為廣為人知的抗金民族英雄。而秦嶺戰場因偏在西北險被淹沒。其實,吳玠、吳璘兄弟抗金從南宋建炎元年(1127)到孝宗乾道三年(1167)吳璘病逝,吳氏兄弟在秦嶺一線抗擊金兵,長達四十年之久,先后有和尚原保衛戰、饒風關爭奪戰、武休關伏擊戰、仙人關攻守戰等多次殊死血戰,這幾次大戰其中三次在漢中境內發生,結果都使金軍損兵折將,始終沒有突破秦嶺防線,為保衛南宋王朝及廣大民眾作出不可磨滅的歷史性貢獻。清末民初繁榮的漢中府城街道 意·南懷謙攝
另一件是《宋史·食貨志》所載“漢中買茶、熙河易馬”。這便是始于唐、盛于兩宋、延至明清的“茶馬互市”。陸羽在《茶經》中把漢中列為全國八大茶區之一的山南茶區,位于全國茶區最北一線,成為距西北游牧民族最近的茶區。由于有此優勢,加之蜀道與漢江航運的暢通,使漢中成為溝通蜀地荊襄茶區與臨洮馬市的聚散重地。漢中府所屬西鄉、洋縣、三泉諸縣許多農民都成為以種茶為業的專業戶。方志上說“西鄉產茶,亙陵谷八百余里”。當時西鄉縣境包括其它鄰縣,較今日為大,那是何等的規模與氣勢。就是千年后的今天,也沒有達到這種規模。筆者曾查漢中方志,僅是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年),漢中收購茶葉便達700余萬斤。加之荊襄四川涌來的茶葉,形成規模巨大的茶葉市場,吸引了周邊胡漢商販云集漢中,形成城市經濟的空前繁榮,客棧、酒樓、茶肆林立,商幡招展,郁貨山積。每年稅收高達426460貫,成為與國都開封和成都并列的全國三大稅收城市。到宋哲宗時,漢中茶葉除供北方西夏、吐蕃、突厥、鮮卑、回紇等游牧民族之外,還遠銷或轉銷中西亞乃至歐洲,漢中茶業興旺至明清。《明史》上說:“漢中繁華雖不及長安,亦陜西第二大都會也。”抗戰時期的漢水木橋
抗戰時期,漢中秦巴橫圍,四塞險要的特點再次發揮作用。1932年第一次滬淞抗戰爆發,曾有建西安為陪都,西南為后方基地的設想,最高當局抽調趙祖康、孫發端、張佐周等國內著名公路專家,首次由國家投資修筑了第一條穿越秦嶺的現代公路,在抗戰時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由蘇聯支持中國抗戰的大批軍火經新疆、甘肅穿越秦嶺運往漢中,儲存在褒谷口附近山洞,形成規模宏大的褒城軍火庫,供應著幾個戰區。故宮的文物轉運后方漢中
故宮的七千箱文物曾輾轉運往漢中文廟大成殿(今漢中市政府會議室);再是平津淪陷后,一批高校,如國立北平大學、國立北平師范大學、天津國立北洋工學院遷往漢中,組成西北聯合大學,一大批名教授,如語言學家黎錦熙、翻譯家曹靖華、歷史學家許壽裳、地質學家張伯聲、水利專家李儀祉,再是余振、羅章龍、黃覺先、魏壽昆、周宗蓮、黃國璋、蕭一山、王耀樂、許德珩、蔣牧良、吳世昌、李達等皆為國內各種學科一時之選。使漢中成為一處與昆明、重慶齊名的抗戰三大文化區之一。在抗日戰爭中高舉“興學強國”的旗幟,抗戰八年,“七星燈火”,留下了數不盡的故事,閃耀著“艱苦卓絕、艱難奮斗”的精神之光。西北聯大后五校分設,移布陜甘,奠定了今天中國西部高等教育的基礎,這光彩奪目的一筆,將永載中國教育史冊。西北聯大影壁
漢中,又是富于革命傳統的土地,是川陜紅色根據地組成部分, 超過萬名漢中兒女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涌現出何挺穎、傅先輝、彭輝等紅軍將領;寧強漢水源頭烈金壩村陳錦章一家祖孫3代11口人參加長征的事跡,成為中共黨史上的一個傳奇。漢中還走出曾任北大黨委書記的江隆基,曾任彭德懷元帥秘書、中央民族學院黨委書記的張養吾,中央黨校副校長龔逢春等。漢中,還是一片文化的沃土,從皇皇《詩經》到石門十三品,從岑參、杜牧到陸游、文同、辛棄疾、楊慎、林則徐、曾國藩、張之洞、王漁洋…….這些先賢都曾走進漢中,留下大量詩文,使漢中聲名遠揚,也留下美麗動人的故事。文化是國家和民族的血脈,先進文化不僅凝聚一個民族的創造力,也是一個國家軟實力和綜合國力的重要體現,是衡量社會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質量的顯著標志。漢中,可圈可點的故事太多太多,有太多的故事要說、要寫、要推介。有300多年歷史的漢中寧強瞿家大院
有鑒于此,漢中市方志辦這次下大功夫,馬世民主任挑頭,組織李青石、張譯心、李冬梅、陳敏等位教授探幽發微,認真梳理,從歷史長河中,從大量詩文里精選出這部《漢中故事》,題材多樣,詩文不囿,內容豐富,故事精采,堪稱一部方志別史,一部漢中歷史故事大全。中國自晉代常璩著《華陽國記》以來, 因其記載了公元四世紀以前,今西南、西北部分地區的歷史、地理,及重要歷史人物,重大事件。其中還專列有《漢中志》《漢中士女》,體制完備、內容豐富、獨樹一幟,由此開啟我國地方志史先例,受到歷代學者的高度評價和推崇。盛世修史,漢中地方史志辦繼承優秀傳統,在順利完成編撰《漢中地區志》(2005年月);積極編撰《漢中通史》的同時,又整理匯編《漢中故事》,兼容學術文學,以史實為素材,用文學看歷史,別出心裁,獨俱匠心,分別以“詩賦漢中”、“歲月勝跡”、“漢上人物”、勉縣武候寺為全國最早為諸葛亮所建祠廟
“夢里家園”等四輯,題材不拘史籍、典故、腳本、辭賦、散文……但凡能彰顯漢中勝跡,表述古今人物,歌頌故鄉家園的精彩華章皆擇優而選,作者則不分古今,無論男女長幼,取眾家之長,集一代文萃,雅俗共賞,圖文并茂,使方志得到拓展、立體與活化, 可謂一冊“漢中故事”,講透天漢古今,全書以真切、生動、鮮活的文字反映漢中歷史沿革、經濟文化、杰出人物、風俗風物、使漢中數千年的文明史躍然紙上,以期鼓起380萬漢中兒女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雄心壯志,也使海內外各界人士更多的了解漢中悠久的歷史、認識漢中燦爛的文化,共同構鑄屬于今天漢中的輝煌。深信這部《漢中故事》會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漢中-秦巴山地-鄉村農家-紅白喜事-展示羌繡
面皮-菜豆腐是漢中人經典早餐
經典回顧:
王蓬|茶業興隆之路
王蓬/涇陽茯茶 一段傳奇
王蓬/茶葉中的藝人匠心
王蓬/茶的另一種生命
王蓬/陜西茶的一段輝惶
王蓬/茶圣尊陸羽
王蓬/宦姑古鎮宦姑茶
王蓬/陜西境內茶馬古道
王蓬/紫陽毛尖的前世今生
王蓬/罐罐茶蘊羌族遺風
王蓬/賈氏茯茶 傳承世家
作者簡介
(說明:王蓬和他的著作)王蓬,國家一級作家二級崗位(二級教授)曾任陜西作協副主席、漢中市文聯主席、作協主席。創作40余年,結集50余部。曾獲國家圖書獎、冰心散文獎、柳青文學獎、全國首屆徐霞客游記獎等多項獎勵,并有多種著述翻譯國外。系國務院享受特殊津貼專家、陜西省有突出貢獻專家。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