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被戲稱為“人體外掛式器官”。你的衣食住行言談舉止無不與它相關,說手機是我們“自我”的物化也不為過。如此私密而重要,無論是親密關系,還是萍水相逢,在人際交往中,手機使用禮儀不可或缺。以下22條,你能做到幾條?
[手冊使用說明]
NO.1
未經許可,請勿擅自翻看別人的手機,哪怕對方與你關系再親密。
NO.2
摘下手機耳機跟人打招呼,是21世紀的“脫帽禮”。
NO.3
為對方(尤其不熟的情況下)拍照前,請先征得對方同意。如果要在社交平臺發布對方的照片或合照,也應該征得同意后再上傳。
NO.4
當別人給你看的只是手機里的某一張照片時,請不要左右滑動。
NO.5
聊天時慎用“在嗎”當開場白。一句“在嗎”,有可能會招人反感哦。因為接收信息的人,會下意識幫你補全對話:在嗎?我問你個事/在嗎?我想跟你借點錢/在嗎?請你幫個忙……所以不少網友開玩笑說:你不說什么事,我怎么決定在不在!
NO.6
對方專心跟你講話時,不要心不在焉只顧玩手機。尤其在與父母親友難能相聚之際。一邊刷手機一邊聽人說話,即使沒有惡意,也會給對方留下“漠不關心”的印象。
NO.7
別人使用手機時,不要在旁邊或背后偷瞄。
NO.8
如果是重要的事情,不確定對方接聽環境是否適宜,請不要發語音。若非閑聊,實在不方便,只能發語音時,請直奔主題,不要說過多無用信息,避免發大段語音浪費別人時間。
NO.9
在圖書館、書店、電影院、會議室、自習室,以及有室友睡覺的宿舍等需要保持安靜的場合,請把手機調成靜音/震動。遇到必須要接聽電話,可以離場或輕聲交談,快速解決,盡可能不影響他人。
NO.10
在公共場合(尤其是乘坐交通工具時)聽音樂、看劇、玩游戲時,不要大聲外放。
NO.11
并非急事,打電話避開對方睡眠、緊張工作時分,預計對方空閑時再打過去。
NO.12
如果不能及時回復對方消息,請事前獲得諒解或事后表示歉意。
NO.13
語音、視頻聊天前,最好還是先詢問一下對方是否方便。
NO.14
如果對方未及時接起電話,不要無休止地撥打下去。
NO.15
回復對方時最好不要頻頻使用“哦”“嗯”等單字,因為這樣的字眼,在很多年輕人看來,略顯敷衍,代表話題的終結。
NO.16
不隨意根據手機款式和品牌去點評他人。
NO.17
面對長輩和領導,表情符號和表情包最好慎用。比如容易造成誤解的“
NO.18
未經同意,不要把他人的微信名片/手機號碼分享出去。
NO.19
注意禮貌用語,一句話,不同的表述帶來的效果大不一樣。試著把“你聲音大點”改為“不好意思,我這里聽不清楚”;把“你還沒聽懂啊”改為“我講清楚了嗎”。比起前者,后者的表達更令人舒服。
NO.20
當眾自拍并不總是得體的行為,尤其在比較嚴肅的場合。
NO.21
手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長沉迷手機不能以身作則;家長用手機替代自己照看孩子。于成長中的孩子而言,這就是他們不被尊重的表現。
NO.22
重要的事情講三遍:走路、開車不要玩手機!不要玩手機!不要玩手機!這不僅關乎禮儀,更直指生死。
配圖丨法國插畫家 Jean Jullien
內容丨央視新聞整編
如何得體地使用手機?
說到底就是,
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
為他人著想的善良,根植于內心的修養。
點擊「寫留言」
吐槽你最討厭的手機使用習慣
分享你最欣賞的手機使用禮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