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字訣》是一種以呼吸吐納為主,配以動作導引的傳統防病治病、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功法。其歷史久遠,流傳廣泛。春秋時期有“二字訣”,后來逐步發展為“六字訣”。每個朝代的佛家、道家、醫家、養生家都視為珍寶。建國后期,在社會上流傳的“六字訣”更是有十多種之多。
《六字訣》的由來,最早出現于《黃庭內景經》系由晉代上清派第一代宗師南岳夫人魏華存(252年—334年)所傳。其中雖然沒有講到六種聲音,但里面詳細的講解了:肺、心、脾、肝、腎、膽六個臟腑的修行理論,如果沒有《黃庭內景經》的理論基礎,就不會有后面的一切關于六字訣的東西了。
到了南宋的陶弘景的《養性延命錄》里提出:“凡行氣,以鼻內氣,以口吐氣。微而引之名曰長息。內氣有一,吐氣有六。內氣一者,謂吸也;吐氣六者,謂吹、呼、唏、呵、噓、呬,皆出氣也。”,這也是六字訣的雛形了。后面主要文獻還是在《正統道藏》里記載最為完善。如:《黃庭內景五臟六腑補瀉圖》,《上清黃庭五藏六府真人玉軸經》,宋朝張君房《云笈七簽》收集了六字訣的文章。還有《太上養生胎息氣經》等等
到了隋代佛家天臺高僧智者大師,在他所著的《修習止觀坐禪法要》一書中,也詳細的提出了六字訣的鍛煉方法。后來唐代名醫孫思邈,按五行相生之順序,配合四時之季節,編寫了養生歌,奠定了六字訣治病之基礎。還有《諸病源候論》,《千金要方·調氣法》等。明代胡文煥的《類修要訣》和高濂的《遵生八箋》等著作中,都收載有《去病延年六字法》,到了近代,對六字訣有詳細講解及有錄像資料的,較為著名的有馬禮堂先生和南懷瑾先生等人。到了現代,網絡飛速發展,六字訣的講解及教學也就如雨后春筍不計其數了。
《六字訣》是以行氣吐納的方法,論述五臟六腑補瀉的道理。分肺、心、肝、腎、脾、膽六節。每節先列舉臟腑圖像,然后注明臟腑吐納補瀉方法及臟器生理、病理等等。在后期有些文章就把“膽”改為了“三焦”。最早出現在隋朝的智者大師講述的《修習止觀坐禪法要》也叫《小止觀》或者《童蒙止觀》。在書中“治病第九章”中言:
心配屬呵腎屬吹,
脾呼肺呬圣皆知,
肝藏熱來噓字至,
三焦壅處但言嘻。
在這里就已經將“膽”改為了“三焦”。再其后道家的《太上老君養生訣》,但這些書中所講的“六字訣”都比較簡單,短短數句就將其介紹完畢了,但慢慢的后期所介紹的“六字訣”大部分已經將“膽”改為了“三焦”。乃至近代很多練習六字訣的人也根本不清楚還有“膽”為“嘻”一說了。
小編認為:“六字訣”最詳細最系統的講解還是為《正統道藏》中的《黃庭內景五臟六腑補瀉圖》和《上清黃庭五藏六府真人玉軸經》其中都詳細的講述了臟腑的屬性,五行,顏色,味道,七情,圖案,月份,聲音,及呼吸次數等等。
而其中最為重要的是講述了呼吸的方法:“吐納用咽法,以鼻微長引氣,以口咽之,勿令耳聞。皆先須調氣,令和,然后咽之,依法咽,疾差止過度則損。”就是六字訣中的六個字是不發音的。但很多近代教學里也有發音的理論,我們不去評判應該發音還是不應該發音,因為無論發音與否,都有很多人因為六字訣受益終生。我們只希望這個簡單的功法可以讓更多的人得到身體的康健,可以祛病延年就是最好的結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