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桑蠶,又稱家蠶,或者習稱蠶,以桑葉為食料的吐絲結繭的經濟昆蟲之一。是優良的
紡織原料,在
軍工、交電等方面用途廣泛。
《北碚志》記載:“北碚栽桑養蠶,始于1866年。1907年,北碚栽桑養蠶者甚多,沿江兩岸,桑樹蔚然成林”。北碚桑蠶種經過長期的自然和人工選擇,形成了極其豐富、珍貴的北碚桑樹和北碚桑蠶種優良種質資源。重慶市蠶業科學技術研究院是重慶市唯一的蠶桑品種選育、保存及新品種新技術研究推廣單位,現保存有北碚桑樹品種188份,北碚桑蠶種品種146份,桑樹及桑蠶品種保存數量及純度在全國同類科研機構中居前列。北碚桑蠶種以質量好,品質優而聞名國內外,推廣服務遍及重慶市栽桑養蠶的33個區縣、537個鎮鄉、5020個村,47萬養蠶戶及云、貴、川、陜、江、浙、桂等省市,遠銷印度、俄羅斯、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
北碚桑蠶種生產區域屬深丘淺山地貌,以山地為主,分布有丘陵、河谷和平壩,海撥高度在175~1312m之間,沿江河谷地帶沖積土,養分豐富,理化性好,水稻土、紫色土占全部土壤面積的81.7%,森林覆蓋率38.9%,是栽桑養蠶最佳適宜區。該區域屬亞熱帶溫暖濕潤季風氣候,農業氣候資源好,具有夏熱冬暖,春長秋短,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雨熱同季,日照充足,暖季光照多等氣候特征,年平均氣溫18.6 ℃,年日照時效達1006.2 h,無霜期達359 d,年總降雨量為1173.6 mm,年平均相對濕度81%,大于10 ℃的活動積溫高達5979.5 ℃,無低溫凍寒。獨特的土壤和氣候條件非常適宜于北碚桑樹生長發育,北碚桑葉不僅產量高,而且質量優,富含桑蠶生長發育必需的營養物質,而無毒性;蠶喜食;食下率和消化率高;萎凋速度慢,耐貯藏的特色,為生產北碚桑蠶種提供了高產優質飼料,為北碚桑蠶種的形成提供了可靠的營養保證。
北碚桑蠶種呈淡黃色,細粒扁園形,長約1.2毫米至1.3毫米;具有純度高,質量優、易繁育,雜交徹底,健康性好,發育進度快,特征特性一致,生長發育整齊,無家蠶微粒子病胚種傳染,在推廣應用中表現出產量高、絲質優等品質特征。北碚桑蠶種先后榮獲四川省科學技術大會科技成果獎,四川省科技重大成果三等獎,四川省絲綢公司科技進步貢獻獎,重慶市重大科技成果一等獎,重慶市科技進步二等獎、三等獎等獎項。
北碚桑蠶種在生產全過程中,結合北碚地區的獨特氣候特點,經過多年試摸索驗,已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綜合配套技術體系,具有自己鮮明的技術特色。主要包括北碚桑樹品種選擇、桑樹栽培模式、桑樹肥培管理、桑葉采摘與管理、桑樹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桑蠶品種選擇、自動催青技術、小蠶共育技術、大蠶省力化技術、自動上蔟技術、早采繭技術、種繭保護技術、制種技術、蠶種保護技術、蠶種人工孵化技術、桑蠶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等。為加快推廣北碚桑蠶種科學實用技術,我們編印了《北碚桑蠶種》一書。
本書是介紹北碚桑蠶種的一本應用科學和技術科普讀本,具有較強的先進性、實用性和針對性,適合于蠶農技術培訓需要,是廣大蠶農、科技示范戶、栽桑養蠶專業合作社以及林技人員的科普讀本、致富讀本,也是山區基層干部的常備讀本。在編輯出版中,得到了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凝聚了科技人員的智慧和汗水。本書的出版,對進一步宣傳北碚桑蠶種和北碚桑樹的特點,加快北碚栽桑養蠶技術的推廣應用,提高蠶農科技素質,促進蠶農產業可持續發展,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由于水平有限,如有錯誤和不當之處,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編 者
二○一二年六月三十日
目 錄
第一章 概述
第一節北碚桑蠶種的發展歷史
第二節北碚桑蠶種的發展現狀
第三節北碚桑蠶種的經濟與社會貢獻
第四節北碚桑蠶種的發展前景
第二章 北碚桑蠶種的地域范圍與地理氣候特征
第一節北碚桑蠶種的地域范圍
第二節北碚桑蠶種與北碚地理自然環境的關聯性
第三章 北碚桑蠶的生長特性及生活習性
第一節桑蠶的生長特性
第二節桑蠶的生活習性
第三節桑蠶與氣象環境
第四節桑蠶與飼料
第五節北碚桑蠶的特性
第四章 北碚桑蠶種的特色
第一節歷史人文特色
第二節質量特色
第三節地域特色
第四節品種特色
第五節種質資源特色
第六節飼料特色
第七節技術特色
第八節質量檢驗檢疫特色
第五章 北碚桑蠶種生產的技術體系
第一節生產工藝路線
第二節北碚桑樹種植模式及技術要點
第三節北碚桑蠶種生產核心技術
第四節北碚桑蠶種原蠶飼育技術
第五節北碚桑蠶種質量檢驗檢疫技術
第六節生產基礎設施及硬件條件
第一章 概述
桑蠶,學名 BombyxmoriLinnaeus。昆蟲綱鱗翅目(Lepidoptera)蠶蛾科(Bombycidae)。又稱家蠶,或習稱蠶。一種具有很高經濟價值的吐絲昆蟲。以桑葉為食料,繭可繅絲,主要用于織綢,是優良的紡織原料,在軍工、交電等方面也有廣泛用途。
桑蠶屬完全變態昆蟲,一生經過卵、幼蟲、蛹、成蟲等四個形態上和生理機能上完全不同的發育階段。卵是胚胎發生、發育形成幼蟲的階段,幼蟲是攝取食物營養的生長階段,蛹是從幼蟲向成蟲過渡的變態階段,成蟲是交配產卵繁殖后代的生殖階段。整個世代只幼蟲期攝食,并為蛹和成蟲期的生命活動積貯營養。
桑蠶屬寡食性昆蟲,除喜食桑葉外,也能吃柘葉、榆葉、鴉蔥、蒲公英和萵苣葉等。蠶所必需的營養,有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類、維生素、無機鹽和水分等。桑葉是蠶最適合的天然食料。蠶食桑后,幼蟲生長迅速,在適溫條件下,一頭蠶自孵化至吐絲結繭,大約6-9天蛻一次皮,共需約24-32天,約食下桑葉20-30g(合干物5-6.2g),一般經四次眠和蛻皮,至生長極度時,體重約增加1萬倍。
桑蠶起源于中國。由古代棲息于桑樹的原始蠶馴化而來,形態和習性與今天食害桑葉的野桑蠶(Bombyxmandarina)(見桑樹害蟲)十分相似,血清沉淀反應強度也相同,雜交能產生正常子代。桑蠶的染色體是28對,野桑蠶則有27對和28對兩種類型,一般認為桑蠶與中國的28對型野桑蠶同源。人類最初可能是從桑林中采集原始野生蠶繭取絲利用;隨著人類生活的定居和對蠶絲用途的進一步了解而開始在室內養蠶。經過長期的培育和選擇,野生蠶才逐漸馴化成為具有今天這樣經濟性狀的桑蠶。
桑蠶是中國古代最主要的經濟昆蟲之一。桑蠶的經濟價值在于桑蠶絲。桑蠶絲是主要的紡織原料之一。中國是最早利用桑蠶絲的國家。古史上有伏羲“化蠶”,嫘祖“教民養蠶”的傳說,又說黃帝元妃西陵氏為“先蠶”,即最早養蠶的人。新石器時代的考古表明,公元前2750年以前,今浙江吳興錢山漾地區的先民已利用桑蠶絲織成絹片、絲帶和絲線。公元前十三世紀,桑、蠶、絲、帛等名稱已見于甲骨卜辭。桑蠶絲和大麻、苧麻,以及后來的棉花一道,為中國人主要的衣著原料,蠶桑也就成為中國農業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長達數千年的實踐中,中國人積累了豐富的栽桑養蠶經驗,這個經驗比較集中地體現在對于蠶病的防治方面。商周時期,蠶已在室內飼養。戰國時期(公元前475-221年),養蠶已有專用蠶室,蠶病的防治受到重視,并采用了浴蠶種技術,公元三世紀后期,出現了小蠶恒溫飼養,說明當于蠶的生長與溫度之間的關系已有一定的認識,但直到元代《士農必用》中才對蠶的生長的各階段所需溫度有詳細說明。晉代對于蠶的微粒子病和軟化病已有所認識,時稱“黑瘦”和“偽蠶”。公元六世紀三十年代,據《齊民要術》記載,人們還從種繭的選擇和鹽腌貯藏來防治蠶病。宋元時期,對于蠶病的防治更進一步,貯繭方法除鹽漬之外,復又出現日曬和籠蒸。與此同時,做為防治蠶病的主要手段的浴蠶方法也得以改進,早期浴蠶主要在川中進行,宋代出現了朱砂溫水浴法,元代出現了天浴,利用低溫選優汰劣。《陳旉農書》中探討了蠶生僵病與濕熱風冷的關系,《農桑輯要》則總結了蠶病與葉質的關系。明代(1368-1664)出現了天露、石灰水、鹽水浴種等方法,并采用了雜交方法培育蠶種,以提高蠶的防病能力,還出現淘汰病蠶防止蔓延的方法。中國的養蠶技術長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并對世界蠶業發展作出巨大的貢獻。公元前十一世紀,養蠶技術隨箕子傳入朝鮮,隨后復又傳到了日本。秦漢以后,中國的養蠶技術通過舉世著名的絲綢之路傳入到中亞、南亞及西亞地區,六世紀世紀中葉,君士坦丁堡國王通過印度僧侶從中國私運蠶種至該國,是為西方有蠶業之始。
第一節 北碚桑蠶種的發展歷史
北碚種桑養蠶,始于清同治五年。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四川省勸業道道尹周善培,由浙江運來大量湖桑苗,獎勵栽桑養蠶。北碚種植甚多,沿江兩岸,蔚然成林。1928年,盧作孚組織峽防局人員,在北碚東陽鎮上壩農場種植桑苗5000株,養蠶一季,精制一批蠶種,創北碚桑蠶種繁育先河。
1935年,重慶大華生絲貿易公司經理黃勉旃、童斗皋同四川蠶桑指導所陳葆清、孫澤澍在巴縣蔡家場土主廟(現北碚區蔡家崗鎮)創辦惠利農場,為中國西南地區最早開辦的改良蠶種場,陳葆清任場長。當年成功生產改良北碚桑蠶種6000張。1937年7月,惠利農場更名為四川絲業股份有限公司巴縣蠶種制造場。1944年8月,改名為西里蠶種場。
1937年2月,四川建設廳技正陶英偕周海寰、省蠶桑改良場場長尹良瑩、蠶桑指導員王業義等在北碚上壩創建四川省蠶桑改良場川東分場,陶英兼任場長,當年生產改良北碚桑蠶種13116張。1937年7月,更名為“北碚蠶種場”。
在北碚桑蠶種的形成和發展的進程中,西里蠶種場和北碚蠶種場承擔了主要職責,發揮了積極作用,做出了重要貢獻。1938年初,“兩場”劃歸設在重慶的四川絲業公司,從此,北碚成為四川桑蠶種制造中心,北碚蠶種場成為當時中國最大的蠶種場。抗日戰爭期間,江、浙、粵、魯等省,蠶業全部停止,大批蠶業技術人員來川,其中大部份人來到北碚,參加“兩場”工作。農林部中央農業實驗所蠶桑系也遷至上壩。著名蠶業專家孫本忠博士,曾在此選育黃皮蠶。農林部長沈鴻烈、四川絲業公司董事長何北衡、總經理范崇實等,均曾多次陪同蘇聯、英國、加拿大大使館人員,英、法、瑞士等國外交人員,法國商務專員,法國經濟代表團,印度農學專家等參觀。國際宣傳處專門邀請中國電影制片廠,對北碚桑蠶種繁育過程迫攝記錄片,寄往英、美兩國救濟委員會宣傳。八年抗戰,“兩場”生產優質北碚桑蠶種137萬余張,占四川全省桑蠶種總產量的50%左右,不僅滿足了國內桑蠶種的需要,還為印度提供了北碚桑蠶種原種300張和北碚桑蠶種普種10483張。
解放后“兩場”收歸國有,先后隸屬于四川省建設廳、四川省絲業股份有限公司、西南蠶絲公司、四川省農業廳、重慶市北碚區委、西南農學院、四川省輕工業廳、重慶市農業局、四川省農業局、四川省蠶絲公司、四川省絲綢公司管理,同為四川省省屬七大主力桑蠶種繁育場之一。1997年后劃歸重慶市農業局、重慶市外經貿委管理,成為重慶市最大的兩個桑蠶種繁育單位。
2011年7月,北碚蠶種場與西里蠶種場合并組建為重慶市蠶業科學技術研究院,集桑蠶選、原、普種繁育與科研推廣于一體,是重慶市唯一的桑蠶品種資源保護單位,年可繁育家蠶原原種8萬蛾、原種8萬張、生產一代雜交種40萬張;冷藏各級蠶種40萬張;日浸酸、浴種蠶種6萬張。重慶市蠶業科學技術研究院的組建翻開北碚桑蠶種發展的歷史新篇章。
第二節 北碚桑蠶種的發展現狀
北碚桑蠶種的發展與本區、全市、全國產業政策乃至全球經濟等均密切相關。究其原因是桑蠶種繁育是繭絲綢行業產業鏈的基礎,加之北碚桑蠶種繁育主要依靠發展原蠶飼育,所以國際生絲市場、絲繭收購價格、龍頭企業培育、政府產業政策、新技術推廣、農村勞動力狀況等,都直接影響著北碚桑蠶種的發展。
北碚桑蠶種的發展經歷了一條曲折坎坷的艱難歷程。建國后,北碚桑蠶種經歷過四次較大規模的發展。1954年在文星、天府栽桑40萬株,到1958年全區能養蠶420張,產繭6550公斤。1961年全面貫徹“農村60條”和“12條”后,基本被砍掉。
60年代中期,全區各公社于1965年培植“四邊桑”約126萬株,十年動亂中,由于極左思潮影響,1968年又被迫毀桑70%,僅有文星、轉龍、歇馬、燈塔、蔡家等公社保留住35萬株左右。
1972年,隨后每年育苗、栽桑。80年代初,全區保存桑樹約164萬株,養蠶3270張,產繭100.5噸。到1987年,15個鄉鎮都有桑樹。全區低山區桑樹19萬株,良桑占11.4%,發種329張,單張產繭31.7公斤,單產值115.7元;深丘區有桑樹46095株,發種117張,單張產繭20.4公斤,單產值57.2元。據1989年調查,當年全區有“四邊桑”103.7萬株,大小桑園17公頃,桑樹29.7萬株,養蠶1748張,產繭60450公斤。
進入90年代,北碚蠶桑生產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桑樹由“間作桑”、“四邊桑”開始向基地化、規模化的成片小桑園、低干密植桑園發展,蠶品種逐步向適銷對路的抗逆性強的多絲量品種發展,養蠶技術則向省時、省力、高產方向發展。1995年,北碚區蠶桑生產創下歷史最好成績。當年實有桑園面積797.02公頃,桑樹2102.9萬株,育苗207.7萬株,新栽間作桑96萬株、四邊桑816萬株,小桑園桑樹75.2萬株。當年發北碚桑蠶種21890.1張,全年產繭577噸,年產值6416687元,單張產繭26.35公斤,單張產值293.13元。全區幾乎鎮鎮栽桑、村村養蠶,蠶桑真正發揮了活躍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作用。
進入新世紀以來,由于受國際、國內和區域性經濟的發展,各鄉鎮紛紛發展其他特色經濟,加之農村大量人口向城鎮務工轉移,導致北碚蠶桑在桑樹基礎面積、投產株數、發種量、總產值等方面呈明顯滑坡趨勢。2000年起,原西里蠶種場加大建立“種場+基礎+農戶”的蠶桑產業化發展模式,建立蠶桑專業合作社,加大原蠶基地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新技術新品種扶持力度等措施,較好地穩定了北碚蠶桑發展的基礎,為北碚桑蠶種繁育提供了保證。由此亦可見,加強北碚桑蠶種地標保護,對促進北碚桑蠶種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第三節 北碚桑蠶種的經濟與社會貢獻
1946年3月經經濟部商標局依法審定核準北碚蠶種場繁育的北碚桑蠶種“桑葉牌”注冊商標,西里蠶種場繁育的北碚桑蠶種“桑椹牌”注冊商標。其后,“兩場”均沿用該商標,并重新申請注冊。2010年,“桑葉牌”北碚桑蠶種原種、“桑椹牌”北碚桑蠶種普種被重慶市繭絲綢行業協會授予“重慶市名牌蠶種”稱號。2011年,“桑椹牌”北碚桑蠶種普通商標獲重慶市著名商標稱號。近年來,“兩場”所繁育的北碚桑蠶種在歷次重慶市桑蠶種質量檢驗中多次榮獲一、二、三等獎。
兩場自創建以來,專業從事北碚桑蠶種研制及繁育,著力打造北碚桑蠶種品牌,共繁育北碚桑蠶種原原母種2195314蛾,原種2041741張,普種12363148張。目前,年可繁育北碚桑蠶種原原種10000蛾,北碚桑蠶種原種2萬張,北碚桑蠶種普種35萬張,占重慶全市桑蠶種原原母種、原種繁育的100%,桑蠶種普種繁育的60%,在重慶蠶桑絲綢產業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重慶市蠶業科學技術研究院堅持“保證質優量足、負責送貨上門、提供技術服務、促進共同發展”的服務承諾,積極推廣北碚桑蠶種,并為廣大蠶農提供技術服務,推廣服務范圍涉及全市栽桑養蠶的33個區縣、537個鎮鄉、5020個村,47萬戶蠶農及云、貴、川、陜、江、浙、桂等省市,遠銷印度、俄羅斯、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在業內和廣大蠶農中享有良好聲譽,每年蠶農繭款直接收入達1.6億元以上,為中國蠶桑絲綢業的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國家“東桑西移”工程與城鄉統籌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第四節 北碚桑蠶種的發展前景
繭絲綢業是重慶具有資源優勢的傳統產業,為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增收、外貿出口及社會就業等發揮著積極作用,并做出過重要貢獻。它一頭連著農戶,一頭連著國際、國內兩個市場,是包含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與農、工、貿緊密聯系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重慶市委市政府把蠶桑產業作為五大特色產業之一,并納入“兩翼農民增收工程”和“效益農業”重點項目。盡管北碚桑蠶種繁育面臨諸多困難與挑戰,但只要正確認識并認真分析當前蠶業的宏觀形勢,樹立信心,明確思路,合理引導,加強政策扶持力度,穩定基礎,就能迎來新的發展。
北碚具有發展蠶桑生產十分有利的條件:一是具有豐富的土地資源和適宜的氣候條件;二是可直接引進重慶市蠶科院選育的優質北碚桑蠶種、北碚桑樹資源和新技術服務,有利于良桑良種大面積繁殖推廣,提高畝桑效益;三是可與西南大學生物技術學院雄厚的桑蠶基礎研究科技力量搭建“產學研”科技創新平臺;四是可充分發揮重慶市蠶科院的龍頭示范作用,通過發展“蠶科院+基地+農戶”的蠶桑產業化模式,走優質、穩定、安全、高效的發展之路;五是通過申報北碚桑蠶種國家地理標志,通過政府政策、資金和規劃的大力支持,北碚完全可以發展成為農業發展規劃中的蠶桑原種基地,形成北碚獨具優勢的特色產業。
第二章 北碚桑蠶種的地域范圍與地理氣候特征
第一節 北碚桑蠶種的地域范圍
北碚桑蠶種地域范圍為重慶市北碚區,地處東經106°18′14″~106°56′53″,北緯29°39′10″~30°03′53″之間。具體分布在境內海拔175~1312m之間的五個街道十二個鎮:天生街道、朝陽街道、龍鳳橋街道、北溫泉街道、東陽街道、歇馬鎮、金刀峽鎮、三圣鎮、施家梁鎮、童家溪鎮、蔡家崗鎮、柳蔭鎮、澄江鎮、靜觀鎮、復興鎮、水土鎮、天府鎮。其中,澄江鎮、施家梁鎮、蔡家崗鎮,是目前北碚桑蠶種的主要生產區。
第二節 北碚桑蠶種與產地地理自然氣候的關聯性
北碚桑蠶種的生物學特性和經濟性狀方面的特色,與北碚地理自然環境密切相關。不管是飼養原蠶需要的桑葉,還是原蠶生長發育和繁殖,都與環境因素中的溫度、濕度、空氣、水分等息息相關。可以說是獨特的北碚地理自然環境資源鑄就了北碚桑蠶種的特色,使北碚桑蠶種具有獨特性、唯一性和不可復制性。
一 土壤特征
北碚區屬深丘淺山地貌,以山地為主,分布有丘陵、河谷和平壩,海撥高度在175~1312m之間,屬沿江河谷地帶沖積土,養分豐富,理化性好,能回潮,肥效快而穩定,易耕作宜種廣,產量穩而較高;屬向斜淺丘平壩灰棕紫泥土,膠體品質好,礦質養分含量豐富,保水保肥供肥力強,產量穩定而高;屬背斜低山地帶主要為礦子黃泥土,冷沙黃泥土等,土層結構良好,保水保肥較強,富鈣鉀,缺磷,養分缺乏,肥效慢。宜種廣的水稻土、紫色土占全部土壤面積的81.7%。其土壤條件非常適合北碚桑樹生長發育,特別適宜肥培要求高的豐產桑樹品種種植,為生產北碚桑蠶種提供了高產優質飼料。
二 水資源
北碚區位于嘉陵江邊,嘉陵江縱貫全境,有著十分豐富的地表水資源。區域內除了嘉陵江外,還有黑水灘河、后河、壁北河、馬鞍溪、明家溪、車盤溪、梁灘河、底洞溝、馬河溪、山王溝等大小河流20余條,縱橫區域。全區水資源總量為42676.55萬m3、地表水資源總量為41510.86萬m3,其中地下水資源總量為 2061.25萬m3。蓄水總量為3435萬m3,平均過境水量為657.7億m3。為桑樹的良好生長,生產優質高產的桑葉提供了前提條件。
三 氣候特征
北碚區屬典型的亞熱帶溫暖濕潤季風氣候,農業氣候資源好,年平均氣溫18.6 ℃,夏熱冬暖,春長秋短,四季分明,光雨熱同季,日照充足,暖季光照多,光合潛力大,全年太陽總輻射量87108k/cm2,全年日照時效達1006.2 h,無霜期達359 d,年總降雨量為1173.6 mm,春、夏、秋、冬降雨量分別為全年的25.5%,41.4%,27.9%,5.5%,年平均相對濕度81%,大于10 ℃的活動積溫高達5979.5 ℃,無低溫凍寒,時有洪災,陰雨,伏旱發生率達93%,歷年一般洪水位是195 m,9月份后多雨寡日照年份較多。其氣候特點與桑樹和家蠶的生長發育規律適應性極高,有利于高產優質北碚桑葉和北碚優質蠶種的生產,是形成北碚桑蠶種特色的重要根源之一。
四 生態環境
北碚生態環境優美。全區森林覆蓋率38.9%,城區綠化率45%,人均公共綠地達到21.2㎡,Ⅱ級以上優良空氣質量天數長期保持在338 d以上,這四項指標均居重慶市主城區首位,大氣、水體質量全市領先。為北碚桑蠶種的綠色生態環保提供了先決條件。
第三章 北碚桑蠶的生長特性及生活習性
桑蠶的一生要經過卵、幼蟲(蠶兒)、蛹、成蟲(蛾)4個不同的時期,以卵越冬。滯育卵經過寒冷的冬天,在春天氣溫回升,桑樹開葉時,便開始孵化。
剛孵化出的桑蠶幼蟲像螞蟻,叫蟻蠶。蟻蠶經過4次就眠、蛻皮后便老熟結繭。兩次蛻皮間的時間,稱為齡期。蟻蠶從孵化到結繭一般要經過4眠5齡。1齡經過3~4天,2齡3天左右,3齡3~4天,4齡4~5天,5齡8~9天,全齡25天左右。在適溫范圍內,幼蟲在吐絲結繭后經2~3天即可化蛹,蛹期經12~15天羽化為成蟲,隨即交配產卵完成1個生長周期即1個世代。
第一節 桑蠶的生長特性
一 體重增長
蟻蠶的體重為0.41~0.50mg,5齡蠶最大體重為5~6g,整個幼蟲期體重增長約10000倍左右。1齡生長最快,為13~16倍,2齡6.3倍,3齡5.9倍,4齡4.8倍,5齡4.5倍。
二 體積的增長
從蟻蠶生長到到5齡最大時,體長增加23~27倍,體幅增加18~22倍,體面積增加500倍,體積共增加約6000倍。
三 絲腺的增長
從蟻蠶到熟蠶絲腺增長160000倍,熟蠶時占蠶體重的40%左右。
第二節 桑蠶的生活習性
桑蠶的生活習性中具有非常明顯的特性。首先,從孵化出的蟻蠶生長發育到一定階段就必須入眠,蛻去舊體壁后到下一個齡期,再繼續生長發育,經過幾次蛻皮后,老熟并吐絲營繭,完成變態,以卵越冬。在幼蟲期不同發育階段其生活習性也差異很大。
一 眠、變態、化性、滯育、吐絲營繭
眠 是桑蠶的生理特性之一。各齡桑蠶食桑70%左右便具有就眠能力。就眠前,食桑停止,排空腸內食物殘渣,吐絲將腹足固定在蠶座上,頭胸昂起,靜止不動,便開始入眠。入眠后經3~4小時,在頭胸部交界的背面體壁下出現淡褐色的三角形新頭部,這時為熟眠。就眠后再經20小時(4眠約經30小時)左右,新皮形成,舊皮從頭胸部交界處裂開,蠶體向前蠕動,蛻去舊皮開始進入新的齡期。
變態 桑蠶經過4次蛻皮,要發育為成蟲,還需經過化蛹和化蛾2次蛻皮。由于這2次蛻皮后,桑蠶的外部形態、內部構造及生理機能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因而稱為變態。
化性 是指桑蠶在自然條件下一年內完成的世代數。分為一化性、二化性、多化性。
滯育 在一切生活條件正常的情況下,蠶卵胚胎發育停止呈現不活躍的狀態。
吐絲結繭 液狀絲物質從吐絲孔吐出后,經牽引和凝固作用形成繭絲纖維。蠶在吐絲時由于頭胸不斷地左右擺動而將繭絲纖維膠著成繭層。在適當的溫度條件下,熟蠶經過50~60h即可吐絲完畢,然后在繭中化蛹。繭對變態起保護作用。
二 桑蠶的生理特性
習慣上把1~3齡蠶叫小蠶(稚蠶),4~5齡蠶叫大蠶(壯蠶)。稚蠶期和壯蠶期的生理特性區別十分顯著。
1、 稚蠶的生理特性
⑴ 稚蠶對高溫多濕的適應性強。蠶體水分和熱量的散發,主要是通過皮膚和氣門來實現的。稚蠶單位體重的體表面積大,因此散熱面積也相對大。稚蠶的氣門對體軀的比率較大,稚蠶的皮膚薄,蠟質含量少,體內水分容易散發。稚蠶體溫一般較室溫低0.5℃左右。因此,北碚桑蠶種在生產中利用稚蠶對高溫多濕適應性強的生理特點,在稚蠶期用較高的溫濕度飼育。同時在多濕環境下桑葉容易保鮮,使蠶吃飽吃好,體質強健。稚蠶對低溫多濕抵抗力弱,在低溫多濕條件下不僅瘦小,影響蠶繭產量,代謝作用緩慢,發育延遲,而且蠶繭產、質量降低。對冷濕抵抗力1齡最小,此時遇冷濕,疏毛率降低。3齡抵抗力稍大。稚蠶對干燥抵抗力弱,在干燥環境下,桑葉易萎凋,蠶兒食下量、消化率都下降,個體間發育不齊。第1齡影響最大,尤應引起注意。因此,稚蠶適宜在25℃以上的高溫及80%以上的多濕環境中飼養。
⑵ 稚蠶對CO2的抵抗力。稚蠶由于呼吸量小,且氣門與體表面積之比大于壯蠶,氣體交換比較容易,對C02的抵抗力比壯蠶強,因此,北碚桑蠶種在生產中采用覆蓋飼育或密閉飼育。小蠶覆蓋飼育或密閉飼育時,只要適當注意換氣,對蠶的健康并無影響。在蠶室內產生的不良氣體除二氧化碳外,還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氨等,都是對蠶有毒的氣體。尤以稚蠶抵抗力弱,容易中毒。為此,稚蠶飼育期應注意適當換氣,此外也應避免接觸農藥、煙草等,防止中毒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⑶ 稚蠶對飼料營養要求高。稚蠶生長發育比壯蠶快,特別是第1齡蠶生長最快。蠶體重在1齡期增加12~16倍,2、3齡各增加約6倍,4、5齡僅增加4~5倍。單位時間內的成長速度,稚蠶期遠比壯蠶期快。由于稚蠶期(特別是1齡)迅速成長,對桑葉質量要求高。因此,北碚桑蠶種在生產中嚴格選用含蛋白質、水分豐富、碳水化合物適量,又比較柔軟的適熟桑葉,以適應其迅速成長的需要。及時擴大蠶座面積,防止蠶兒擁擠和食桑不足。
⑷ 稚蠶對病原物的抵抗力弱。蠶體對各種病原物的抵抗力,隨蠶齡的增大而增強,1齡期最弱,5齡期最強。據調查,蠶對軟化病病毒的抵抗力如果把1齡蠶作為1,2齡蠶則為1.2倍,3齡蠶為3倍,4齡蠶為13倍,5齡為10000~12000倍。因此,北碚桑蠶種在生產中稚蠶期特別注意消毒防病,防止病菌感染,特別注意稚蠶室及其用具的徹底清洗消毒和飼養期間的防病工作。
⑸ 稚蠶眠起快,活動范圍小。稚蠶眠起快,活動范圍小,眠起齊,眠期經過時間短,因此,北碚桑蠶種在生產中眠起處理及時,加眠網和餉食宜早不宜遲。
2、壯蠶的生理特性
壯蠶與稚蠶相比,由于體面積與體重之比,氣門面積與體面積之比,其比例都比稚蠶期小,加之隨著食桑量增加體表的蠟質層逐漸積累增厚,由體表和氣門散熱和蒸發體內多余的水分壯蠶比稚蠶困難。若壯蠶長期接觸高溫多濕的飼養環境,常常因阻礙體熱和水分的發散而引起生理障礙,使蠶體溫增高、脈搏減少、食桑緩慢,新陳代謝隨之減弱,蠶處于苦悶狀態;從桑葉中吸收來的水分隨蠶齡增加而增加,在多濕環境中蠶體內多余的水分由于從體表和氣門排出不暢,則增加由糞便帶出的排水量,這樣不僅不利于腸壁對飼料中營養物質的吸收,而且使相當多的無機鹽隨糞便中的尿液排出體外,使蠶體體液滲透壓下降,體液pH值降低,蠶體陷入虛弱,容易誘發蠶病。多濕再加上高溫(25℃以上),形成悶熱的條件,隨著溫度升高蠶的正常機能更加下降,更易誘發蠶病。
壯蠶期絲腺成長快,是形成絹絲物質的重要時期,繭絲在蠶未吐出之前為絲液(絹絲物),存在于蠶體腔中1對絲腺的腺腔中,其主要物質是蛋白質,是由飼料營養中氨基酸通過絲腺細胞內酶的作用而形成和分泌的。蠶體從飼料中吸收的蛋白質、氨基酸有50%左右用來合成絲物質。蠶吐絲量多與少或繭層的厚與薄,主要取決于蠶絲腺尤其后部絲腺的長度和重量。而絲腺的成長主要在壯蠶期,尤其是在5齡期急速成長,至熟蠶時絲腺重占蠶體重的40%以上,幾天之內,絲腺增重數十倍,成為熟蠶體腔中最大、最重的器官組織,占據了體腔的大部分。然而在5齡以前的1~4齡期,絲腺成長都相當緩慢,其重量僅占體重的5%。調查證實,絲物質的70%是在第5齡第3日以后到上蔟之間形成的,其余30%則來自第5齡初期以及以前的養分。所以第5齡的營養條件對絲蛋白形成極為重要。壯蠶期絹絲腺成長快,用桑量相應也大,其中5齡用桑約占全齡用桑的85%,因此,為確保大蠶正常生長發育,充分形成絲蛋白,按質按量及時做好壯蠶期的桑葉供應工作。大蠶呼吸、排泄量大,對二氧化碳抵抗力弱,壯蠶期要求蠶室寬敞,蠶座適當稀疏,促使蠶室、蠶座通風透氣良好。
第三節 桑蠶與氣象環境
養蠶氣象環境主要是指蠶在生活中所接觸的溫度、濕度、光線、空氣與氣流等微氣象因素。不僅直接作用于蠶,還影響到蠶的飼料及衛生狀況。
一 溫度
桑蠶屬于變溫動物,體溫與氣溫基本一致。溫度直接影響體內各種酶的活性,從而改變新陳代謝的速度。蠶的發育溫度范圍為7.5~40℃;正常生長發育的溫度范圍為20~30℃;蠶的飼養適溫為22~28℃。
二 濕度
桑蠶的適濕范圍一般在70~90%。稚蠶宜多濕,壯蠶宜干燥。1齡90%,每齡比前1齡降低5%,5齡保持70%。
三 光線
通常稚蠶期明亮飼養,壯蠶期黑暗飼養,有時也采取自然的晝明夜暗規律。
四 空氣與氣流
桑蠶在接觸CO2(>2%)、CO(>0.5%)、NH3(>0.05%)、SO2(>0.1~0.2%)及農藥、煙草、化肥、氟化物等都會引起中毒,飼養時應盡可能避免。特別是壯蠶期要注意通風換氣。
第四節 桑蠶與飼料
桑蠶屬寡食性昆蟲,主要吃桑葉(桑葉的營養價值最高),蠶生長發育所需營養物質完全來源于桑葉,因此葉質對蠶的生長發育影響很大。
稚蠶期是蠶兒充實體質的階段。稚蠶需要含水分、蛋白質豐富適熟偏嫩的桑葉,桑葉過老,食桑量減少且營養價值低,蠶體發育緩慢、不齊。桑葉過嫩,水分和有機酸過多,蠶體肥大、虛弱,易感染蠶病。所以稚蠶期嚴格選用營養豐富,易于攝食和消化吸收的適熟桑葉。不用未成熟葉或過老葉。適熟葉是指軟硬適當、蠶兒喜食、單位時間內的食桑量和消化量大的桑葉。稚蠶用葉以含水率在80%左右,葉質柔軟、水分、蛋白質較多,糖類的含量適當者為宜。
稚蠶用桑品種為新一之瀨、白皮荊桑、黑油桑、花桑和實生桑。壯蠶期使用充分成熟,新鮮、清潔、無污染、無蟲害的桑葉。
第五節 北碚桑蠶的特性
北碚桑蠶除具有上述一般桑蠶的普遍生長特性外,還有自身的獨特性。主要表現在:選用的原種級以上蠶種純度更高,特征特性更一致;北碚桑蠶在飼養過程中,十分重視桑樹的品種、葉色、葉位和質地軟硬;北碚桑蠶健康性更強,生長發育更整齊,發育進度稍快,基本沒有家蠶微粒子病胚種傳染。
第四章 北碚桑蠶種的特色
第一節 歷史人文特色
北碚桑蠶種的生物學特性和生長特點及其質量特色,除對生態環境有著特殊的要求外,在桑樹栽培和家蠶飼養過程中,必須采用特殊的技術管理體系和工藝。這些配套于北碚桑蠶種的特色技術和工藝,是廣大蠶業科技工作者、產地蠶農通過多年試驗研究和長期的生產實踐中不斷摸索,共同提煉、總結和完善而形成的,是共同智慧的結晶,也是北碚桑蠶種品質和質量特色的可靠保證。
1935年以前,北碚蠶區與全國其他蠶區一樣,蠶種是自留自制自用,在品種篩選、種繭選擇、蠶種保護、蠶種浴消等方面處于領先地位。西里蠶種場、北碚蠶種場的建立,特別是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經過近70多年的努力,集中了幾代蠶業科技工作者心血和智慧,造就了北碚桑蠶種在品質和質量方面鮮明的特色。
第二節 質量特色
北碚桑蠶種外在感官特征呈淡黃色,細粒扁圓形,長約1.2毫米至1.3毫米。內在質量具有純度高,質量優、易繁育,雜交徹底,健康性好,發育進度快,特征特性一致,生長發育整齊,無家蠶微粒子病胚種傳染,產量高絲質優等獨特品質。
北碚桑蠶種的內在質量優于國家《桑蠶原種》(GB19179-2003)、《桑蠶原種檢驗規程》(GB/T 19178-2003),農業行業標準《桑蠶一代雜交種》(NY326-1997)、《桑蠶一代雜交種檢驗規程》(NY/T327-1997)等規定的指標。北碚桑蠶種的主要質量特色如表5-1。
表5-1 北碚蠶種的主要技術指標
項 目
單 位
指 標
病蛾批毒率
%
≤0.05
折凈率
%
≥60
單圈有效卵粒數
粒
≥380
單圈不良卵率
%
≤4
實用孵化率
%
≥98
雜交率
%
≥98
對四齡蠶萬頭產繭量
Kg
≥20
繭絲長
m
≥1300
解舒率
%
≥75
凈度
分
≥95
鮮繭出絲率
%
≥20
纖度均方差
d
≤0.65
第三節 地域特色
北碚桑蠶種的產地重慶市北碚區屬典型的亞熱帶溫暖濕潤季風氣候,農業氣候資源好,年平均氣溫18.6 ℃,夏熱冬暖,春長秋短,四季分明,光雨熱同季,日照充足,暖季光照多,全年日照時效達1006.2 h,無霜期達359 d,年總降雨量為1173.6 mm,年平均相對濕度81%,大于10 ℃的活動積溫高達5979.5 ℃,無低溫凍寒。其氣候特點與桑樹和家蠶的生長發育規律適應性極高,有利于高產優質北碚桑葉和北碚桑蠶種的生產,是北碚桑蠶種的地域特色的必備條件。其地域特色主要體現在在原種級以上桑蠶種純度更高,特征特性更一致,生長發育更整齊;普通桑蠶種內在質量更好,雜交更徹底,健康性更強,生長發育更整齊,發育進度稍快,基本沒有家蠶微粒子病胚種傳染,在推廣應用中表現出產量高、絲質優。
第四節 品種特色
北碚桑蠶種繁育實行三級飼養、四級制種的制度。即分為原原母種、原原種和原種三級飼養,原原母種、原原種、原種和一代雜交種四級制種。在飼育原原母制原原種時從飼育區中擇優選留制原原母種。原原母種、原原種的飼育均采用單蛾區育,每個品種的飼育量不得少于20蛾。原種飼育采用蛾區蟻量育,每飼育區的蟻量為2~4g,經預知檢查確認無微粒子病,于3齡后可并區飼育,但每區的蟻量不得超過20g。原原母種、原原種,采種蛾區數不得少于10個蛾區。實行同品種(品系)異蛾區交配制種,制成以14蛾為一張的框制種。生產原種實行同品種(品系)異蛾區交配制種,雜交原種按規定的雜交組合交配制種,制成以28蛾為一張的框制種。各級原種都必須達到相應的種繭調查合格標準,并選出不符合品種固有特性和不良的卵、蠶、繭、蛹、蛾。原原母種留種蛾區的全繭量區間開差必須控制在0.1g以內;區內個體間開差控制在0.2g以內。繭層量蛾區內個體選擇標準應控制在當期留種區的全繭量平均值乘以繭層率合格標準所得的值以上。原原種留種蛾區的全繭量區間開差必須控制在0.2g以內;區內個體間開差控制在0.3g以內。凡生產上推廣的桑蠶品種,實行桑蠶種繁育單位和品種育成單位同時保種,定期(3~5年)調查比較同一品種兩個保種單位的品種(品系)性狀,必要時可及時更換相應的品種(品系)。
第五節 種質資源特色
北碚栽桑養蠶歷史悠久,自然生態環境復雜多樣,經過長期的自然和人工選擇,形成了極其豐富、珍貴的北碚桑樹和北碚桑蠶種優質品種資源。重慶市蠶業科學技術研究院現有北碚桑蠶種品種資源146份、北碚桑樹品種資源188份。是重慶市唯一的家蠶經濟性品種保存保護基因庫。為常規新品種選育和特色新品種選育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也是形成北碚桑蠶種特色的源泉之一。
第六節 飼料特色
由于北碚獨特的氣候條件非常適宜于北碚桑樹生長發育,北碚桑葉不僅產量高,而且質量優,為北碚桑蠶種特色形成提供了可靠的營養保證。北碚桑葉具有飼料價值高,富含有蠶生長發育必需的營養物質,而無毒性;蠶喜食;食下率和消化率高;萎凋速度慢,耐貯藏的特色。北碚桑葉干物的主要化學成分及含量如表5-2。
表5-2 北碚桑葉100g干物的主要化學成分及含量
營養成分
單位
含 量
備 注
蛋白質
g
25~33
氨基酸含量約為10.10;其中人體必需氨基酸約為3.3;半必需氨基酸1.8;賴氨酸0.454。
碳水化合物
g
43~54
可溶性碳水化合物:25;膳食纖維:52.9%,其中可溶性纖維7.9,果膠12,阿拉伯聚糖7.4,戊聚糖3.8。
脂 類
g
6.15~9.8
飽和脂肪酸13種,占總量49.3 1%,不飽和脂肪酸5種,占總量43.87%。
有機酸
mg
3.5
延胡索酸、檸檬酸、酒石酸、琉拍酸等
維生素
mg
維生素B1:0.59;維生素B2:1.35;維生素B3:3. 5;維生素B11:0.5:維生素E:35:維生素C:31.6:胡蘿卜素:7.4:ρ胡蘿卜素3;視黃醇:0.67;維生素A:44130國際單位;煙酸4.0
礦物質
mg
Ca 2699;K3101;Zn 6.1;Fe44.1;Na 39.9;P238;Mg 362;另外還含有少量Cu1.0;Mn 27等微量元素
第七節 技術特色
北碚桑蠶種在生產全過程中,結合北碚地區的獨特氣候特點,經過多年試摸索驗,已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綜合配套技術體系,具有自己鮮明的技術特色。主要包括桑樹品種選擇、桑樹栽培模式、桑樹肥培管理、桑葉采摘與管理、桑樹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家蠶品種選擇、自動催青技術、小蠶共育技術、大蠶省力化技術、自動上蔟技術、早采繭技術、種繭保護技術、制種技術、蠶種保護技術、蠶種人工孵化技術、家蠶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
第八節 質量檢驗檢疫特色
北碚桑蠶種在繁育全過程中嚴格執行國家農業行業標準《桑蠶一代雜交種》(NY326-1997)、《桑蠶一代雜交種檢驗規程》(NY/T10933-2006)等規定的指標。包括催青卵及其死卵檢查、純度調查、預知檢查、母蛾微粒子檢驗、卵量及良卵率檢驗、實用孵化率調查、普通蠶種雜交率檢驗。
第九節 安全保護措施
北碚桑蠶種的保存需要合適的溫度、相對濕度及通風換氣要求。不能過高和過低的溫度(0—30℃)和相對濕度(70—95%),保持通風換氣的環境條件,避免陽光直射。同時北碚桑蠶種的成品有一定的使用期限,原則上在適合的溫濕度氣候環境條件保存時間下不超過一年。
北碚桑蠶種需要合適的包裝材料及包裝輔料。要求包裝材料和輔料為無毒無害的輕質材料。如使用材料以紙質材料、木質材料、純棉材料、聚乙烯材料等。包裝輔料如粘接劑以天然材料和無機化膠水為佳。
北碚桑蠶種使用運輸和使用中避免接觸農藥與化學藥品及有毒有害氣體,如油漆,苯酚類藥物、一氧化碳、殺蟲劑、各類農藥、酸堿物質等。運輸途中避免擠壓與堆碼,避免陽光直射,防止過長時間(1h)的水浸。
北碚桑蠶種在保存、運輸、使用中要注意避免蟲、鼠等動物危害。
第五章 北碚桑蠶種的生產技術體系
為確保北碚桑蠶種的特色,在北碚桑蠶種的生產過程中,依據桑蠶生長發育規律和良種繁育的特點,結合北碚區域的地理氣候優勢,將自主創新和引進先進技術有機融合,已經形成完善的新品種、新設施、新技術組裝集成的綜合配套技術體系。
第一節 生產工藝路線
北碚桑蠶種生產工藝路線如圖7-1、圖7-2。
高產優質桑葉
圖7-1高產優質北碚桑葉生產工藝路線
第二節北碚桑樹種植模式及技術要點
桑蠶是寡食性昆蟲,桑葉是唯一飼料,它的產量和質量直接影響到桑蠶種的產量和質量。在北碚蠶區大力推廣優良的北碚桑樹品種、合理的栽植模式、科學的肥培管理技術、無公害的桑樹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為保證北碚桑蠶種的特色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 北碚桑樹品種選擇
近15年來,北碚蠶區普遍推廣北碚桑樹優良品種,現行北碚桑樹品種主要是湘7920、嘉陵20號。通過育苗、嫁接改造等措施逐步淘汰了原有生產水平低的品種,良桑化率大幅提高。特別是北碚桑蠶種主產鎮的良桑化率達到了100%。
二 北碚桑樹栽培模式
桑樹育苗常用肥球地膜育苗,特別是雜交桑種營養袋地膜覆蓋一步成園技術,當年育苗,當年移栽,當年投產,該技術大大縮短了投產年限。
北碚桑樹栽培模式以“桑~經”、“桑~菜”、“桑~藥”、“桑~草”等高效生態桑園為主。現在北碚蠶區桑園絕大部分是密植小桑園和大行桑,既提高了單位面積桑葉產量,又有利于豐產技術措施的實施落實。盛投產生態桑園畝產達到2500kg以上。
三 北碚桑樹肥培管理
培養樹形。北碚桑樹的樹形種類雖多,常用的是高、中、低干和拳式、無拳式幾種基本的樹形。做好定干,培育支干,培養樹冠。
合理施肥。北碚桑樹園土壤中最易缺乏的肥料五要素是氮、磷、鉀、鈣和有機質等幾種元素及肥料。桑樹一年間隨著其年生長周期要進行3~4次施肥,即春肥、夏肥、秋肥和冬肥。著重是春肥、夏肥和冬肥。注意氮、磷、鉀的比例和無機肥料、復合肥料、肥效持續性肥料、有機質肥料的搭配。
四 北碚桑葉采摘與管理
稚蠶期適熟葉的選擇,稚蠶生長發育快,需要營養豐富的桑葉,是養好蠶的基礎時期。壯蠶期桑葉的采摘和管理,壯蠶期是蠶體積累營養的關鍵時期,直接影響產卵量和質量。按照原蠶的生長發育階段,選擇適齡適熟葉,并嚴格按標準要求做好保鮮工作。
五 北碚桑樹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
北碚桑樹病蟲害防治方面采取無公害綜合防治技術,使北碚桑樹病蟲害一直控制低危害狀態。首先,在主產鄉鎮建有北碚桑樹病蟲害預測預報站,及時準確預報病蟲害危害趨勢。其次,對北碚桑樹病害采取生物防治技術為主,化學防治為輔。對北碚桑樹蟲害采取誘殺為主,人工捕捉為輔的方法。
第三節 北碚桑蠶種生產核心技術
在北碚桑蠶種的生產過程中,通過采用家蠶新品種、新設施、新技術組裝集成的綜合配套技術體系,形成了獨特的核心技術。
一 家蠶品種選擇
北碚桑蠶種生產的主要是桑蠶優良新品種和特殊用途品種。現行北碚桑蠶種的品種主要是871×872、渝蠶1號、兩廣2號、洞庭×碧波和彩色繭品種,都具有健康性好、容易飼養、高產優質等特點。桑蠶優良品種推廣應用率達到100%。
二 自動催青技術
采用桑蠶種自動化催青系統,使催青環境因素參數控制更準確、均勻和穩定,有效克服了傳統催青中溫濕度環境條件人為控制的不足,促進整批蠶種胚胎生長發育整齊,一日孵化率達到95%以上,實用孵化率高達98%以上,而且蟻蠶體質強健。
三 小蠶共育技術
小蠶共育的特點是既容易調控環境,達到標準化;又便于消毒防病和飼養管理,能有效的減少蠶頭遺失,提高蠶繭的產量和質量;還有利于節省蠶室、蠶具、桑葉、勞動力,降低成本。北碚原蠶區小蠶共育已達到100%。
四 大蠶省力化技術
隨著科學養蠶技術的普及和推廣,為進一步適應蠶桑專業化、規模化的發展,北碚蠶區大力推廣省力化種桑養蠶技術,不僅節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蠶繭的產量和質量也明顯提高。該技術體系主要包括:
條桑立體育。根據雜交桑的生長特點,首先選定不同桑園按45天一個周期進行伐條,用條桑直接喂養大蠶。經過伐條的桑園立即進行肥培管理,以利二、三、四、五……多次伐條。一可以打破桑樹生長平衡,一年可達到3~4次生長高峰,畝桑產葉可提高30%左右;二可以克服大蠶地面(蠶臺)育通風透氣差、易發病等缺點;三有利于蠶兒食下桑葉中的小葉脈,增加食下率和消化率,提高蠶兒體質;四可以互相搭架空,有利蠶糞落入底層,避免上層桑葉污染,減少病原感染;;五可以解決大蠶采葉難,每張蠶種可節省2~3個采葉工日;六可以大大提高勞動效率,適應規模化蠶桑生產。
地面蠶臺育技術。不但可大量節省蠶匾養蠶的喂葉、除沙等操作工時,而且可節省添置蠶具的資金,減少蠶體受傷機會。蠶臺的制作可就地取材,成本較低。
室內吊掛式活動蠶臺。吊掛式活動蠶臺近年來應用推廣面較大。適宜吊掛式活動蠶臺的蠶室為長8m、寬4m,吊掛4組蠶臺,飼養4盒蠶種。
室外大棚養蠶技術。選取靠近桑園,地勢較高地方搭棚,棚大小根據桑園面積和每期蠶的飼養規模而定,4畝桑園需建70㎡的大棚,要求棚長14m,寬5m,上面設置陰棚,簡易大棚可用竹、木搭建,70㎡大棚每次可養大蠶2張。4齡或5齡餉食后可直接進棚飼養。要求做好防鳥、防鼠工作,并根據天氣的變化搞好保溫和降溫工作。
五 自動上蔟技術
北碚桑蠶種推廣應用最多的蔟具是紙板方格蔟或塑料折蔟。紙板方格簇已達到90%,自動上蔟推廣應用達到98%以上。
上蔟密度要求方格蔟130~140頭/片;塑料折蔟500頭/㎡,最多不超過600頭。
紙板方格蔟自動上蔟,要求蠶兒必須充分成熟,且老熟齊一。因此,到蠶兒發育到見5%左右的熟蠶時,可采用蛻皮激素進行添食一次,經過約4h后再添食一次,促進蠶兒老熟齊一,以利自動上蔟。新蔟具除異味:新購蔟具的刺激性氣味對蠶兒上蔟結繭有一定的影響,使用前可采取噴白酒、噴鮮桑葉水、曝曬等措施消除異味,以減少浮蠶、減少浮絲,減少不結繭蠶,增加入孔率和上蔟營繭速度。捆綁新蔟具:每張蠶種需紙板方格蔟約150片,需省力化蠶臺1套。上蔟方法:方格蔟自動上蔟要求蠶兒盡量老熟齊一,充分成熟,不能上蔟過早。蔟中管理:捉浮蠶和及時清除蠶的排泄物。蔟中保護:上蔟初期,溫度以25~25.5℃,遇溫度低時應立即升溫,以便加快營繭速度。待繭殼形成后將溫度降到24℃,濕度為60~75%,注意開門窗通風換氣。上蔟24h后將不結繭蠶捉下,用清水淘洗后再重新上蔟。
六 早采繭技術
由于營繭狀態對蠶的吐絲、化蛹、繭絲品質,蛹的生理及蠶蛾的交配產卵都有很大的影響,一般橫營繭最好。為了提高發蛾率、造卵數,減少縮尾蛹對外生殖器發育的危害,北碚桑蠶種在生產中全面推行早采繭技術。早采繭的時間,在24~25℃保護下,一般蠶品種的早采繭適期為上蔟后48~72h,以60h為中心。含有多化性血緣、經過短的蠶品種可在上蔟后48~55h采繭。采繭前做抽樣調查,掌握吐絲剛盡,繭殼己硬,尚未化蛹時采繭。采繭時,宜按上蔟先后依次進行,必須輕采輕放,減少震動避免造成受傷、出血。上繭、雙宮繭、薄皮繭、污爛繭等應分別放置。采下的種繭粒粒平鋪于蠶箔內,防止堆積。
七 種繭保護技術
熟蠶上蔟到發蛾,稱種繭期或蛹期,是蠶的變態時期。保護溫度以24℃為標準,23~25℃為適溫,21~27℃為發蛾調節的安全溫度范圍。保護濕度一般以60~90%為安全濕度范圍,70~85%為適濕范圍,75~85%為中心濕度。重視種繭室的換氣工作。保持晝明夜暗規律。
嚴格進行種繭選擇,是提高北碚桑蠶種質量的有效措施。種繭經質量檢驗,合格的飼育批制種,不合格的飼育批淘汰,這是以飼育批為單位的群體性選擇。然合格飼育批種繭內的各個體,并不是全部都符合制種的要求,因此,還應進一步作個體水平的選繭,去劣留良,淘汰不符合品種固有特性的不良繭,選留優良種繭制種,以保持各品種蠶繭在經濟性狀方面的整齊一致性。
八 制種技術
制種技術的環節有發蛾、捉蛾與選蛾,交配與理對,拆對與投蛾,產卵與巡蛾,雌雄蛾的冷藏與雄蛾再交,收蛾與收種。以交配和產卵環節為中心。就是遲出、遲交、長交、快產。交配時間要掌握4~6h,交配溫度以24℃。產卵室溫度以25℃,濕度以75%為宜,保持黑暗并注意換氣以使空氣新鮮為好。當日多余的新鮮雄蛾,可冷藏于5~10℃的低溫中,冷藏時間以4~5d為度。雌蛾冷藏于5℃中,冷藏時間2d以內。適時袋蛾收種,即時浸酸種要求卵齡開差在8h以內,冷藏浸酸種則要求在10h以內。春用蠶種為盡量發揮生產潛力,卵齡開差延至12h。
九 保護技術
北碚桑蠶種保護的實質就是對蠶卵越年性的管理,保護的要領是通過蠶卵各期的合理保護,使蠶卵滯育期和滯育期后耐冷藏的累計日數大于產卵后到次年收蟻期間的日數,向生產提供孵化齊一、蟻體健康的優質蠶種。產卵初期的保護,保護溫度以24℃,濕度以75~80%為適當。夏、早秋期的保護,保護溫度以24~25℃, 7~8月天氣酷熱,避免30℃上高溫,濕度仍以75~80%為宜。中秋、初冬期的保護,從9月中旬到10月間宜在20~22℃保護,濕度保持75~80%。11月上旬、中旬保護溫度宜逐漸下降,從20℃降至18~17℃,繼而降至15~12℃。冬期的保護,這是蠶卵解除滯育的重要階段。因此,給予合理的低溫保護,促使蠶卵整齊地解除滯育。11月下旬到12月直至蠶種入庫,保護溫度從12℃逐漸經10~7.5℃降至5℃。濕度仍保持75~80%。12月間蠶種經浴種或散卵洗落,當蠶卵發育到一定程度,就進入冬期冷藏期。
十 人工孵化法
為解決越年性蠶種在正常情況下,年內不再孵化,給蠶繭生產帶來一定的局限性,使越年種在當年孵化再次飼養。在越年蠶卵產下后的適當時期,給予人為的物理或化學剌激,使年內再孵化成為不越年種,當年隨時可以使用。采用即時浸酸孵化法和冷藏浸酸孵化法供應當年夏秋蠶種。即時浸酸孵化法是盛產卵后在24~25℃ 保護,經過20~30 h 為范圍,20 h 為浸酸中心時間,大部分卵呈淺黃色, 少數呈黃色時為浸酸適期;鹽酸比重1.075,液溫46℃,中國系統種浸漬 5 m,日本系統種5m 30 s。冷藏浸酸孵化法鹽酸比重1.092,液溫47.8℃,中國系統種浸漬6 m,日本系統種6 m 30 s。
即時浸酸前的冷藏:是產卵后在24~25℃溫度、75%濕度保護下,經20 h入庫冷藏,冷藏前先經10~13℃左右的中間溫度保護2 h,然后再移入5℃中冷藏。冷藏時間以5 d內為宜。
即時浸酸后的冷藏:采用的方法是浸酸后在24~25℃保護下,經20~22h胚胎發育到丙1時冷藏于2.5~5℃中,可冷藏30 d左右。另一種方法是浸酸后在24~25℃保護下經40 h,胚胎達丁2時冷藏于5℃中,可冷藏20 d。
冷藏浸酸種浸酸后的冷藏:浸酸后在25℃保護下,掌握在經過20~24h左右,胚胎發育到丙l~丙2時,經中間溫度10~13℃保護12~18 h再移入5℃冷藏。冷藏日數一般不超過30 d為宜。
十一 家蠶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
北碚蠶區對家蠶病蟲害一貫執行“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堅持防病衛生制度。危害最嚴重的是傳染性蠶病,它們的發生是由于病原微生物傳染的結果。首先,徹底(系統)消毒、殺滅病原。第二,潔桑養蠶、防病口入;第三,隔離淘汰病蠶,進行蠶體、蠶座消毒;第四,認真處理蠶沙等,控制病原擴散;第五,消滅桑園害蟲,防止交叉感染;第六,加強飼養管理,增強蠶的體質。
第四節 北碚桑蠶種原蠶飼育技術
北碚桑蠶種自1958年起開始進行原蠶飼養。原蠶飼養是北碚桑蠶種一代雜交種的主要生產途徑。經過50多年的實踐與總結,結合北碚桑蠶種繁育技術要求和北碚區原蠶基地的實際情況,形成了獨特的原蠶飼育技術規范。
一 消毒防病
(一)蠶前的消毒防病
1、集中消毒前對蠶農的蠶室、蠶具及養蠶環境進行抽樣鏡檢,每戶蠶農抽取6-10個樣本。
2、集中消毒前蠶農做好蠶室內外環境的清掃、清洗工作,便于藥消徹底。
3、用1%的漂白粉液對蠶室內外環境進行噴灑消毒,消毒時必須面面俱到,并保持濕潤30分鐘以上。為預防再污染,消毒后的蠶室禁止養雞、鴨等家禽、家畜和堆放農藥、肥料等有毒有害物資。
4、蠶戶的蠶箔、蠶桿、蠶架、采桑背簍、蠶蔟等蠶具必須全部運到指定的消毒池浸泡消毒,浸泡時間20分鐘,并保持濕潤30分鐘(包括浸泡時間在內)。蔟具應最后浸泡。
5、集中消毒結束后,必須搞好蠶室、蠶具及養蠶周圍環境的抽樣鏡檢工作。每戶蠶農抽樣6-10個進行檢驗。對消毒不合格的蠶戶必須進行復消,直到鏡檢合格為止。
6、集中消毒結束后,共育室必須用2%的甲醛和硫磺進行密閉消毒。有條件的蠶戶也要求進行密閉消毒。
(二)蠶期中的消毒防病
1、收蟻開始到上蔟前,每天早上用鮮石灰粉或防僵粉對蠶體、蠶座進行消毒(眠中除外),同時每齡的止桑、餉食必須用鮮石灰粉進行蠶體蠶座消毒。如有病蠶發生,每天應增加消毒一次,直至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2、共育用葉必須用0.3%的漂白粉液浸泡消毒,然后用脫水機甩干方可飼養小蠶。
3、共育期間必須堅持換鞋踏鮮石灰入共育室,堅持進貯桑室換鞋和洗手給桑。在分戶飼養階段,也應堅持換鞋入室,洗手給桑。
4、共育期間用1%的漂白粉液每天對蠶室和地面消毒一次,每次除沙后對地面消毒一次,每3-5天對室外環境消毒一次。
5、小蠶入眠后取出的塑料薄膜、各齡除沙后的蠶網用1%的漂白粉液浸泡消毒30分鐘,清洗晾干后方能再次使用。
6、裝沙用具和采桑用具必須嚴格分開,不能兼用。蠶沙必須及時運入蠶沙坑集中處理,待充分腐熟后才能施用。禁止亂堆亂放和曬晾蠶沙。
7、飼養期間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添食氯霉素或石灰水等藥品,在每齡餉食后均可用硫磺熏煙1-2次,眠蠶禁止熏硫磺。
8、認真做好各齡遲眠蠶、弱小蠶的淘汰和抽樣鏡檢工作。病弱蠶要集中丟入消毒缸內,統一處理,不得用來飼喂家禽、家畜。
9、認真做好桑葉的采摘和貯存工作。采摘桑葉時選采適熟葉,不采蟲口葉、蟲糞葉、泥沙葉、黃化葉和萎凋葉。
10、嚴禁任何形式的種蠶普蠶混養和種蠶在非原蠶區飼養。
(三)蠶期結束后的消毒防病
蠶農售繭結束后應立即對蠶具、蠶室及周圍環境用1%的漂粉液進行全面的噴灑或浸泡消毒。
二 小蠶共育
1、選養蠶技術好,具有多年養蠶經驗、責任心強,服從技術指導和管理的蠶農從事小蠶共育工作。
2、共育室必須具有專用的蠶室、專用貯桑室、消毒池、蠶沙池以及相應的蠶具。共育室規模一般為共育普種25-30張。
3、小蠶要求在高溫多濕的氣象環境中飼養。小蠶共育室的溫濕度標準必須聽從技術人員的安排,按不同品種,不同齡期的適溫適濕標準升溫補濕。共育期間溫濕度標準為:
齡 期
一齡
二齡
三 齡
備 注
飼育溫度(℉)
79-80
78-79
77-78
1.收蟻到分蠶一般為8天。
干濕差(℉)
2
2-3
3-4
晝夜給桑次數
5
5
餉食后給桑一次分蠶
2.每天換氣4-6次。
除沙次數
一次
二次
起除后分蠶
4、共育員必須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統一給桑次數,配合搞好共育期各齡青蠶抽樣、弱小蠶病蠶淘汰工作,認真貫徹消毒防病措施。
5、每次給桑前半小時開門窗,揭開塑料薄膜換氣。并擴座、勻蠶,做到蠶頭分布均勻,蠶座大小適宜。
6、給桑要均勻,給桑后要觀察蠶兒食桑15分鐘,發現有中毒現象立即打開門窗,用草木灰或石灰粉撒蠶座隔離有毒葉,加網重新給無毒葉,添食解毒藥品、除沙。
7、共育員必須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搞好小蠶的眠起處理工作,做到飽食就眠,適時加眠網,適時餉食,不能自作主張不加眠網或提前餉食。
8、共育室必須嚴格把好桑葉質量關。每張蠶種(普種)投葉35斤左右,具體投葉時間由共育員安排,原則上小戶一次性投交桑葉,大戶分兩次投葉。共育室應對蟲口葉、過老過嫩葉、萎凋葉、黃化葉、泥沙污染葉拒收。每天收的桑葉要分戶攤放,便于追查造成農藥中毒的蠶農的責任。
三 大蠶飼養和蔟中管理
1、蠶農在共育室領回蠶兒后應立即加網分箔給桑,每天給桑5-6次,做到良桑飽食,不給過老過嫩葉、蟲口葉、泥沙污染葉、發燒變質葉,盡量少喂濕桑葉。同時做好桑葉貯存保鮮工作,預防蠶病食下傳染。
2、每次給桑前必須擴座、勻座,以免蠶座過密造成蠶兒食桑不足,發育不齊,體質弱,容易感染蠶病。
3、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搞好眠起處理,適時加分批網,適時餉食(起蠶達到95%以上);并及時淘汰弱小蠶、病態蠶。
4、搞好蠶室內的溫濕度調節,大蠶(4-5齡)要求在低溫干燥,通風換氣良好的環境中飼養。遇到高溫悶熱天氣,注意降溫防悶,遇到久雨不晴的天氣,注意排濕。禁止關閉門窗、蓋薄膜飼養大蠶。
5、蠶農必須做到量桑養蠶,嚴禁在五齡后期添食蛻皮激素。
6、蠶農應根據養蠶數量,提前做好蔟具準備。掌握好熟蠶上蔟時間,做到適熟上蔟,輕捉輕放,勤捉快上,上蔟稀密適當,每個折蔟一般400頭左右,草籠每根(3.5-4米)500頭左右。
7、上蔟期如遇低溫、雨天應升溫、排濕。上蔟初期溫度控制在77-79℉,蔟室保持干燥、門窗全部打開,加強通風換氣,防止悶熱。
8、采繭時間掌握在蔟中平均氣溫75℉,干濕差4-5℉保護下48-72小時內采繭,以60小時為中心。先上先采、輕采輕放,血繭、薄皮繭等嚴格剔除,種繭平攤一層,禁止堆積。采繭后的溫度為72-78℉,以75℉為中心,干濕差3-5℉,防悶、防濕,光線晝明夜暗。
四 售繭管理
1、售繭時間掌握在盛上蔟后75℉保護下7足天(8虛天)售繭,具體售繭時間以技術員所填售繭卡上規定的售繭時間為準。
2、在售繭途中,蠶農必須做好種繭的防毒、防曬、防雨淋、防蒸熱工作,每個售繭背簍必須插上氣筒。
3、嚴禁種繭絲繭混合售繭。
五 桑樹培護管理
1、每年春季(2月-3月)統一組織打開園藥,秋蠶期結束后統一組織打封園藥。蠶農應按技術要求對桑園進行認真施藥,嚴禁把農藥作為其它用途。
2、原蠶戶必須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自覺搞好桑樹的病蟲害防治、桑園施肥、桑園冬管等工作,努力提高桑葉產量和質量。
3、在種場安排下,有計劃地做好桑樹新品種的推廣和桑樹的更新、改造工作。
第五節 北碚桑蠶種質量檢驗檢疫技術
北碚桑蠶種在繁育中嚴格執行國家《桑蠶原種》(GB19179-2003)、《桑蠶原種檢驗規程》(GB/T 19178-2003),農業行業標準《桑蠶一代雜交種》(NY326-1997)、《桑蠶一代雜交種檢驗規程》(NY/T327-1997)等規定的指標,在檢驗檢疫上突出狠抓以下幾個方面。
一 催青卵及其死卵檢查
為了防止蠶種漏毒,充分利用帶毒卵隨催青日數的增加,檢出率也隨之提高,特別是轉青之后檢查轉青死卵效果好。凡經卵傳染微粒子病,其苗尾蟻帶毒率高,種繭育均應對苗尾蟻及卵殼進行檢查。原種逐張在每卵圈內側隨機挑取5粒以上蠶卵,每張原種累計挑取140粒以上,將抽取樣品裝入小紙袋,注明品種、批號、連紙號、季別。抽取樣品放入30℃,相對濕度85%溫箱中催青,待孵化蟻蠶自然死亡后檢驗。將紙袋內死蟻及卵殼放于乳缽內,每孔不超過100頭(粒),先用乳棒磨碎卵和蟻蠶,再用吸管滴入4~10滴2%KOH溶液研磨。按乳缽序號點板制片2套,由2名鏡檢員對檢,每個樣看20個視野以上,做好記載。發現有微粒子的整區(戶、張)淘汰。
二 純度調查
為確保原種以上級別蠶種的純度,保持品種的優良特性。在五齡盛食期和上蔟采繭后。原原種和原種每批逐區、普種每批抽5%飼育區(原蠶戶),調查蠶體色、體形、斑紋、繭形、繭色,選出不符合該品種固有性狀的個體。
品種純度(%)=符合該品種性狀的個體數/調查總頭數×100
原原種和原種、普種的種蠶(繭)發現三眠蠶(繭)、五眠蠶(繭)及不符合該品種性狀的,作個體淘汰。品種純度低于95%且屬于上一代遺傳質量問題的,整批(區、戶)淘汰,不得參與制種。
三 預知檢查
為了在飼育中或制種前及時了解各飼育區(戶)是否感染微粒子病孢子。通過在卵、幼蟲、蛹、蛾等不同發育階段抽樣進行檢驗,提前掌握情況以便采取相應防治措施。預知檢查主要是對蛻皮殼、遲眠蠶、弱小蠶、蠶糞、蔟中不結繭蠶、病態蛹蛾等進行檢查。一、二齡遲眠蠶分飼育區(戶)全包全檢,三、四齡遲眠蠶、弱小蠶、病態蠶每箔至少1包,每包不得少于5~10頭,注明品種、批號、飼育區(戶)。送檢樣品放在29℃溫度和85%的相對濕度環境中保護2~3 d,將小蠶整體、大蠶取中腸放置乳缽中,先磨碎后再加少量2%KOH溶液研磨后制樣鏡檢。在上蔟后取疑為微粒子病病蠶或不結繭蠶,撕開病體或直接用夾子拉出絲腺觀察,若呈乳白色或黃濁色不透明,有不規則泡狀突起,則為微粒子病。若病變不明顯,可加少量2%KOH溶液磨碎制樣鏡檢。將蠶蛹浸在70℃熱水中,經7~10 s,解剖取出中胃磨樣,加少量2%KOH溶液,磨碎制樣鏡檢。從每一飼育批(戶)中任意隨機抽取早、中、晚熟蠶單獨上簇結繭,在溫度29℃,相對濕度85%的環境中促進發蛾,發蛾后逐蛾加少量2%KOH溶液磨碎制樣鏡檢。檢出有微粒子孢子的整區(戶)淘汰。
四 母蛾微粒子檢驗
家蠶微粒子病是由微孢子原蟲感染家蠶而引起的一種嚴重危害甚至毀滅蠶業生產的傳染性蠶病。該病的傳染途徑主要有兩條,一是經口食下傳染、二是經卵胚種傳染。通過對母蛾微孢子原蟲的檢驗,可以判斷蠶種是否帶有微孢子原蟲。因此在母蛾檢驗中蠶種必須與母蛾完全對應。
原種以飼育批為檢驗批,母蛾采取逐張全部對號分格裝盒的方法。蛾盒規格為:紙質、28格(標明序號)、長275px、寬200px,高50px。蛾盒上應標明生產單位、品種名稱、批次、蛾盒號。蛾盒號應與蠶種編號一致,連紙上有空圈或產卵后母蛾爬失的卵圈,需在蛾盒上和卵圈旁注明空圈符號。
普種因生產量大,對全部母蛾進行檢驗有一定困難。采用抽樣檢驗。從總體中抽出一定量的個體組成樣本,通過對樣本的檢驗來推斷總體,這種抽樣檢驗雖然不能夠達到絕對正確,但是通過合理的抽樣設計和檢驗,其信賴度在98.5%以上。
一檢二檢蛾盒由檢驗室負責分樣。檢驗時,先抽取一檢用蛾盒,在送檢蛾盒中,從頭尾開始,間隔一定號數,從兩頭向中間抽取,直至抽足數量為止,余下作為二檢蛾盒,一檢和二檢的樣本母蛾必須分別能代表整個檢驗批。
五 卵量及良卵率檢驗
為了科學評判北碚桑蠶種質量。在散卵種整理裝盒的同時,每批北碚桑蠶種抽樣20g,每個樣本抽樣卵2.00g,混合后平分成兩份,其中一份供調查,另一份留樣備查。在供調查的10g卵中,稱取3個1.00g樣卵,分別調查良卵粒數和不良卵粒數,取平均數,計算良卵率、每盒良卵粒數。
良卵率(%)=(樣卵良卵粒數/樣卵總粒數)×100
每盒良卵粒數=平均每克良卵粒數×每盒平均克數
六 實用孵化率調查
從已經調查過良卵數的3.00g樣卵中稱取兩個1.00g樣卵,進行試催。復式冷藏越年種中間感溫后進行,單式冷藏越年種在用種前進行,浸酸種浸酸后進行。試催條件,春期按簡化催青標準催青,夏秋期催青開始第1~4d 24℃保護,其他條件與簡化催青標準相同。樣卵孵化后,逐日統計孵化卵數,計算實用孵化率。
實用孵化率(%)=最大二日孵化卵數/調查卵總數×100
實用孵化率(%)=連續2日最大孵化頭數/調查良卵數×100
七 雜交率檢驗
為了保證蠶種雜交徹底,充分發揮雜交優勢。按蠶種批次,散卵種從樣卵中稱取0.5g、平附種從樣張中抽取250px2連紙的蠶卵進行催青、飼養,不得淘汰各齡遲眠蠶和弱小蠶,在四齡期根據斑紋或者在繭期根據繭形統計純種頭數,計算雜交率。
雜交率%={(調查總頭數-純種頭數)/調查總頭數}×100
雜交率低于95%,判為不合格,整批淘汰。
第六節 北碚桑蠶種生產基礎設施及硬件條件
重慶市蠶業科學技術研究院傳承70余年北碚桑蠶種生產精華,凝聚成為“誠信謙和,服務蠶業”的服務理念和“務實立新,勇創一流”的事業精神。現有從事多年北碚桑蠶種科研生產的蠶桑專業技術人員49人,其中: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1人,副高級17人,中級職稱14人,初級職稱17人;技術工人166人,其中技師9人,高級工98人,中初級工59人,具備雄厚的技術力量,是北碚桑蠶種生產的人才保證。
重慶市蠶業科學技術研究院現有土地面積1726.5畝,其中桑園面積809畝。全院房屋建筑總面積83103㎡,其中生產用房41205㎡,生產附屬用房24250㎡,科研辦公用房3761㎡,全市唯一蠶種冷庫612㎡,是目前北碚桑蠶種唯一生產單位。
北碚原蠶區現共有桑園面積3400畝;專用蠶房17600㎡,共育室1200㎡,消毒池720㎡,蠶沙處理池5000㎡,是北碚桑蠶種的生產的基礎條件。
重慶市蠶業科學技術研究院
二〇一二年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