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氏春秋》成書于公元前239年,是當時秦國的呂不韋組織編撰的。該書中的“上農”、“任地”、“辨土”、“審時”四篇,是現存最早的農學專論,體現著中國傳統農學和耕作技術特征。
“上農”篇論述農業理論和政策。“上農”即尚農,是重農思想的反映。它從政治和經濟兩方面闡述了重農對于國家治理的意義。從政治上看,農民有了小塊土地,建立小私有經濟,就可以被固定在土地上,思想單純,注意力專一,不會隨便離開土地遷徙流動,便于管理和統治,國家有事也便于征調人力和物力。如果舍本(農業)事末(工商業),就容易遷徙流動,一旦國家發生戰爭等事變,就會有遠走之心而無安居之志,而且思想活躍,不利于管理。從經濟上說,農業起著保證統治者衣食需求的作用,關系到國家的安定和興衰。在重農思想指導下,“上農”篇提出了獎勵農桑的政策。重農思想和獎勵農桑的政策,為后世歷代統治者所采用,成為一項基本國策,而工商業則一直受到抑制,無法自由發展。
“審時”篇提出農業生產“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養之者天也”,則反映了中國傳統農學強調天時、地利、人力三要素有機聯系和相互調諧的思想。也就是要人們在順應自然的同時,充分發揮人的能動作用,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利用和改造自然環境,提高農業生產的水平。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形成了中國農業生產中精耕細作的技術傳統。其要點是想方設法從選種、耕翻土地、播種、中耕除草、灌溉施肥、防治病蟲害到最后收獲,為農作物創造最佳的生長環境,以達到豐收的目的。對此,“任地”、“辨土”“、“審時”三篇都有所論及,并提出了一系列的具體方法和措施。
由此可見,中國傳統的農學和農業生產技術在戰國時已基本形成。后代的農學和農業生產技術都繼承了這一傳統,并不斷得到發展、充實、完善和提高。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