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明
摘要死刑存置論和廢除論是對死刑制度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和理論,本文對這兩種理論進行論述,并結合中國的實際進行評析。認為,鑒于我國現階段某些極其嚴重的犯罪還大量存在的現實,并不盲目主張廢除全部死刑適用,但是對我國現行刑法中的個別條款的死刑適用是否符合刑罰的理性依據,能否達到其一般預防效果,需要我們進一步的思考和探討。
關鍵詞死亡存置論死亡廢除論評析
中圖分類號:D924.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6-008-02
死刑作為刑罰中最為嚴厲的刑罰方法,在其產生和運用的前期,“殺人者死”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根本無須對死刑的正當性進行論證,因此并沒有什么死刑正當性理論的存在。自1764年意大利刑法學家貝卡利亞在其名著《論犯罪和刑罰》一書中系統地論證了死刑的殘酷性和不必要性后,死刑的存廢一直是近現代形勢政策和刑事法學理論研究中爭論的焦點。隨著刑罰人道主義的蓬勃興起,死刑制度的存廢再次引起人們的理性思考。
一、死刑存置論
(一)康德的死刑存置論
康德是一位死刑存置論者,他主張刑罰等量報應,因此基于報應主義,康德為死刑存在的正當性作了有力的辯護??档轮赋?謀殺人者必須處死,在這種情況下,沒有什么法律的替代品或者代替物能夠利用它們的增或減來滿足正義的原則。沒有類似生命的東西,也不能在生命之間進行比較,不管如何痛苦,只有死。如果不這樣做,他們將被認為是參與了這次謀殺,是對正義的公開違犯。 因此,康德是個堅定的死刑存置論者,其主張死刑的理由就是現實的正義。
(二)加羅法洛的死刑存置論
加羅法洛和菲利同是刑事實證學派代表人物,對死刑所進行分析的立論都是基于功利基礎之上,但結果卻大相徑庭。加羅法洛是死刑存置論者,他主張對犯罪人的一種消滅方法,即排斥出社會圈,剝奪其社會權利。而死刑正是一種完全徹底消滅犯罪人的有效方法,因此得到他的認同。加羅法洛指出:個人有權進行社會活動,因為他絕對需要社會生活。但是,一個僅僅是社會機體的一個細胞,所以當個人成為社會機體的有害的源泉時,他就不再享有成為社會一分子的權利。因而,死刑才是必要的。
(三)黑格爾的死刑存置論
黑格爾和康德一樣都是報應主義的代表人,但他反對康德的等量報應,認為追求犯罪與刑罰之間外在性狀上的等同性就會得出“同態復仇”這樣荒誕不經的結論。其主張刑罰的等價報應,以價值的等同替代性狀的等同,而死刑的價值就在于生命,而沒有任何物質的價值可以與生命相比,唯一的就是生命本身。因此他指出:報復雖然不能講究種的等同,但在殺人的場合則不同,必然要處死刑其理由是,因為生命是人定在的整個范圍,所以刑罰不能僅僅存在于一種價值中——生命是無價之寶——只能在于剝奪殺人者的生命。
二、死刑廢除論
(一)貝卡里亞的死刑廢除論
作為西方歷史上公認的最早對死刑提出系統的觀點的學者,貝卡里亞在天賦人權與社會契約論等古典自然法的基礎上,論證死刑的非正義性和不必要性,從而提出廢除死刑的觀點。
貝卡里亞死刑觀的核心內容包涵著國家刑罰權的非公正性。貝卡里亞認為在社會契約中人并沒有把生命權交給“君權和法律”,人還保留著作為自然權利的生命權。因此“君權和法律”是沒有處死人的權利的,他認為死刑并不是一種權利,而是一場國家同一個公民的戰爭。在此,國家設置死刑的事實本身就意味著已將公民與國家(君權和法律)對立起來了,而沒有依社會契約論的主要觀點(例如盧梭的觀點)把公民作為國家的主人,從而把二者統一起來,這正是他通過經驗與觀察的方法,并出于一種理性精神,發現現實中君主與人民的對立,表達其反叛現實中的殘暴統治權勢的啟蒙精神。貝卡里亞從社會契約論的角度論證了死刑的非公正性。貝卡里亞甚至還從人道性對死刑發難,他指出:如果我要證明死刑既不是必要的也不是有益的,我首先要為人道打贏官司。雖然他并未具體說明死刑為什么不人道,但是把死刑的不人道作為廢除死刑的基本立論之一卻得到后來西方學者們首肯。
(二)邊沁的死刑廢除論
繼貝卡里亞后,邊沁從功利角度論證和完善死刑廢除的立論。他把死刑和終身監禁的利弊做了個比較和權衡,認為死刑剝奪的是人的生命,終身監禁剝奪的是人的自由,而生命權是人最基本的權利,其價值遠遠大于人的自由。因此,死刑是一種成本代價高于終身監禁的刑罰,而終身監禁的威懾力并不比死刑弱。因而死刑是一種不必要的浪費之刑,完全可以為終身監禁所替代。另外,死刑也可能成為一種濫用之刑,他指出:我們應該期望找到罪與刑之間最精確的相稱性比例,但事實上它都經常被冒犯或忘卻,因而往往對于那些輕微之罪適用死刑。死刑的這種潛在的惡劣影響也成為其廢除死刑的重要立論。
(三)菲利的死刑廢除論
菲利是刑事實證學派死刑廢除論學者之一,其死刑廢除論觀點比較獨特。一方面其否認死刑的非正義性,同時又認為死刑的不必要性,從而進入一個死刑邏輯論證關系。雖然菲利認為死刑不違背正義,但同時又肯定死刑的不必要性。他認為即使承認死刑作為一例外的極端措施,也不等于承認它在正常社會生活中是必要的。因為,在正常情況下,社會完全是可以用終身隔離或流放來保護自己而不是死刑。由此,菲利的結論是:由于死刑在正常時期不必要,而且對于能夠生效的那部分人又不能適用,因此只能將它廢除。
三、死刑存廢之爭評析
死刑存廢之爭在兩個世紀前就已經開始,一直延續至今。西方的死刑存廢論分別從死刑的各個角度進行論證以支持其存置或廢除的論點,無論是廢除論中的貝卡里亞、邊沁還是持存置論的康德、黑格爾等,他們的這些觀點對死刑的發展都起著很大的作用與影響。
(一)死刑存置論評析
不管康德的等量報應還是黑格爾的等價報應都是基于報應主義理論。報應論是早期死刑存置論最根本的立論。英國法理學家哈特為報應主義作了一個經典的定義,認為報應應解決的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對什么樣的人施加刑罰,所施加的刑罰應多重?以及刑罰為什么是正當的?第一個問題實際上是講應不應施以刑罰,即刑罰的分配資格,報應論的回答是,刑罰只能在一個人有罪的情況下對犯罪者本人施加。第二個問題指的是所分配的刑罰的分量,報應論的回答是,刑罰應該與犯罪的嚴重性相適應。第三個問題針對的是用什么來證明刑罰的正當性。報應論認為,使犯罪者得到罪有應得的懲罰,本身便是正當的,因為它表達了對犯罪的恰當的譴責。至于這樣適用的刑罰有沒有用,不在正當根據考慮之列。死刑的正當性與刑罰的分量問題最為相關。
從罪責相適應的角度,即罪罰均衡的角度,傳統的報應主義者認為死刑是實現報應主義的必要手段,因而是正當的。洛克、康德和黑格爾從報應的角度這樣論證死刑的正當性:死刑之所以正當,是因為它所剝奪的權益與殺人所侵害的權益是相對應的。從以上三位報應論者的經典論述來看,報應論之所以認為死刑是正當的,就在于他們認為死刑與殺人具有等價對應性,符合罪刑相適應的要求。那么這個命題是否成立,我們從以下幾個角度來分析。
一是從等害角度來看,犯罪侵害的什么,刑罰讓你失掉什么,即使邏輯上成立,實際上也是做不到的。危害國家安全的犯罪的等害對應的懲罰是國家安全,盜竊他人錢財的人是個窮光蛋,這兩種情況,上述原則是無法實現的。假如說殺人者死的正當性在于他所受到的處罰與他加害于人的損害是一致的,那么,傷害他人身體就該處以肢體刑。事實上,在現代,不對傷害他人的人處以肢體刑,已被大家所接受。既然如此,殺人者就未必一定要處死刑。刑法的歷史已告訴我們,等害報復是原始復仇習慣的一個遺跡。到今天,不應成為維護死刑的一個理由。既然對傷人者為除肉刑,對殺人者便可以廢除死刑,以等害報復為死刑辯護是站不住腳的。
二是從現實角度來看,并不是所有殺人者,所有剝奪他人生命者都必然被處死刑。我國刑法對故意殺人規定的是3年以上有期徒刑到死刑,而未規定絕對死刑。在現實生活中,殺人者未處死刑的也很多。美國學者賽林對美國各州被判死刑數與實際執行數作了對比分析,得出結論:死刑僅僅是有象征性的意義。絕大部分殺人犯并未處死刑。日本盡管未廢除死刑,但一年執行的死刑充其量也就2-3起,但發生的殺人案卻不少。如果說對殺人者只有處死刑才是正當的,那么在中國、美國、日本,對大部分殺人案件所適用的并非死刑的其他刑罰就是不正當的??隙ú荒苓@樣說。假如承認對殺人者只有處死刑才是正當的,那么,同時承認殺人者所處的非死刑也是正當的,便構成一種悖論。
從功利論出發的主張死刑具有最大的個別預防功能的刑事實證學派學者,不乏其人。加羅法洛主張的死刑可以把犯罪人徹底的排除在社會圈,剝奪其社會權利,便是此種立論的外在表現。死刑確實可以消除犯罪人再犯的可能性,而達到特殊預防的作用,這是別的任何刑罰方法都無法比擬的。道理十分簡單,死刑剝奪的是人的生命,當然的也永遠的剝奪了犯罪人再次犯罪的能力了。但是對于犯罪人真的需要排斥出社會圈嗎?這種排斥是必要的嗎?刑罰的屬性之一就是教育屬性,如果判處一個人死刑,那么怎樣去體現刑罰屬性呢?另外像加羅法洛的這種刑罰觀是建立在自然法則之上,而自然法則是否存在本身就存在極大的爭議,因此死刑保留論中從功利出發的此
種立論也并非無懈可擊。
(二)死刑廢除論之評析
基于社會契約,貝卡里亞對國家擁有判處死刑的權利提出了質疑,這是受當時西方啟蒙思想的影響,因此在當時極具合理性。但是筆者認為基于一種虛幻的理論——社會契約論,作為否認死刑的依據是軟弱無力的,而且貝卡里亞提出的刑罰承諾性——只有在得到承諾的情況下,刑罰才是合理與正當的,也是存在問題的。康德就指出:他(貝卡里亞——筆者注)的說法完全是詭辯的和對權利的顛倒。沒有人忍受刑罰是由于他愿意受刑罰,而是由于他曾經決定肯定一種應受刑罰的行為。貝卡里亞的刑罰承諾性在康德的反駁下顯得是那么的蒼白,因為一個人受到刑罰,是因為他的犯罪行為,而不是因為他愿意受到刑罰的處罰。
貝卡里亞對死刑存在的必要性也提出了質疑,認為死刑的威嚇效果并非最佳,并且認為終身苦役完全可以替代死刑。邊沁在此基礎上又對死刑與終身苦役進行比較,得出死刑是代價大于且效果等同于終身監禁的刑罰而認為是浪費之刑,于是應當廢除的理論成為了死刑廢除論上有力的依據。
筆者認為,在中國,死刑的存廢與否,不能脫離中國實際,鑒于我國現階段某些極其嚴重的犯罪還大量存在的現實,我們并不盲目主張廢除全部死刑適用。但是對我國現行刑法中的個別條款的死刑適用是否符合刑罰的理性依據,能否達到刑罰設置的目的,仍有很大質疑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