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2年,婁敬為戍卒,隨軍戍隴西,經過洛陽。時漢高祖劉邦正在洛陽,并有定都洛陽之意。婁敬聽到這個消息,就急忙找到同鄉——當時在朝廷任職的虞將軍,提出要見皇上。虞將軍見婁敬身穿粗布衣服,一副窮酸樣,就勸他換上件像樣的衣服。婁敬不以為然,堅持說:“如果我穿著絲綢衣服,我就穿著絲綢衣服晉見皇上;現在我穿著粗布衣服,我就穿著這見皇上吧!別再換衣服了?!庇谑?,虞將軍向劉邦引見了婁敬。婁敬說服劉邦采納了他“定都秦地”的意見,最后劉邦征得留侯張良的同意,遷都咸陽。婁敬后來因進言有功,被賜姓劉氏,拜為郎中,號為奉春君。
匈奴問題是漢初民族政策和外交政策的重大問題,自秦以來,一直困擾西北邊關。公元前200年,漢高祖劉邦想攻匈奴,并派使頻繁出訪匈奴,探其虛實。匈奴人把精銳藏起來,故意以老弱及瘦病牲畜以示其弱。十多位使者前去,都被匈奴蒙蔽,回來報告說可以攻打匈奴。最后派劉敬出使匈奴。劉敬通過現象分析本質,認為匈奴是故意顯露自己的短處,建議不要貿然出擊。漢高祖劉邦非常生氣,怒罵劉敬是“齊虜”,并將其拘押在廣武,聽候發落,而后率兵出擊。結果在平城中了匈奴埋伏,被困白登山,最后好不容易才解圍而出。漢高祖回來后,到廣武赦免了劉敬,封他二千戶,號為建信侯。劉敬不以拘押為嫌,向漢高祖提出了與匈奴和親的意見。他認為,漢朝目前國力較弱,對匈奴是不能用武力制服的。只能從長計議,與其通過結親的形式使其逐漸臣服。劉敬的和親之計,為劉邦接受。他取家人女子冒名長公主嫁給了冒頓單于,但和親政策自此得行。和親政策開通了一條對周邊少數民族和平友好的光明道路,對民族間的和平交往、民族融合、發展生產、文化交流等,其意義極為深遠。從整個中華民族的長遠利益來看,和親政策應當肯定,劉敬是具有歷史性貢獻的。
漢初政權的威脅,除了邊塞的匈奴之外,山東六國貴族、強宗等豪強勢力也很強大,因此劉敬又對漢高祖提出徙山東六國貴族、強宗以實關中的建議。他建議把齊國的田氏各族,楚國的昭、屈、景三大宗族,燕、趙、韓、魏等國的后裔,以及豪門都遷移到關中居住。國內平安無事,可以防備匈奴;若所封諸侯王有什么變故,可率領他們東進討伐。這是加強中央權力而削弱地方勢力的舉措,對于鞏固西漢政權、穩定國內局勢起到了明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