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正猛
共同富裕是共建共富,實現共同富裕從根本上需要全體人民通過辛勤勞動和相互幫助,人人參與,人人盡力。
“春山磔磔鳴春禽,此間不可無我吟。”公益組織在共同富裕大業中一定不落于局外。特別是浙江省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對公益組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公益組織要抓住時機,積極參與,有所作為。
公益組織主動參與、積極助力共同富裕。助力,目前是比較通行、標準的提法。我認為,對公益組織來說,這個“助力”,有三層含義。第一,有效性。公益組織在新時代的新領域中,有新使命、新作為。要投身進去,發揮作用,要出力,要助推,真正取得實際成效。第二,適合性。助力,按中國農業大學李小云教授的說法,就是“起到輔助、補充作用。中國是一個大國家的社會,主要責任在政府,公益組織不承擔主要責任,而是作為補充。”同時,公益組織在共同富裕中作用也不如企業“全面”,企業是全程參與了第一、第二、第三次分配,公益組織只是做第三次分配范疇方面的工作。公益組織經常產生“自視太高”的傾向,如南懷瑾《莊子諵譁》中所說的“自己看自己,越看越偉大”,這是要不得的。“助力”表明公益組織的作用,雖然不是主要,但很需要。每個公益組織要選自己適合的范圍,做適合的事。第三,獨特性。共同富裕,政府在做,企業在做,公益組織也可以做。但公益組織為了更好助力,要盡力發揮自身獨特性,做政府、企業不便做的方面,其助力效果更佳。公益慈善組織相較于政府,有著靈活調整能力,對市場經濟與新技術的高度敏銳,以及專業化與民間性、草根性的特點;相較于企業,更有公平正義的形象,有信任加持,也更有公益慈善方面的專業性。這些比較優勢,可以使公益組織找到自己創新性的定位,成為一個有公益慈善資源、可靈活選擇項目、能進行創新探索、有良好補充作用的共富事業參與者。
賦能,顧名思義,就是給被幫助的對象賦予能量、能力。現在,公益慈善要升維,從“授人以魚”重點轉向“授人以漁”,從“解困濟難”重點轉向“助引人生之路”。賦能,不是簡單施舍,不僅僅是傳統慈善的給錢給物。給資金、物品當然也是賦能,更重要的賦能是給思路,出方案,幫技術,找市場,創環境等等。賦能既要用“缺什么補什么”的老辦法,更要用“賦什么'能’什么”的新思路,就是通過賦能,幫助挖潛力,生成新動能。
以參與鄉村振興為例,公益組織要發揮社會資源優勢,重點進行城鄉資源互動。以此為出發點,積極探索促進城鄉資源要素融合的方式,為鄉村振興賦能。發揮“連接器”功能,在社會公益慈善資源供給與鄉村振興的幫扶需求之間起到連接通道作用,特別是具有公募資格的公益組織可以搭建鄉村振興為主題的公益平臺,引導和鏈接可用資源流向鄉村地區。發揮“孵化器”功能,基于鄉村特色生態、文化等資源,支持、幫助孵化當地企業,在資金、市場、運營策劃等方面予以扶持,促進產業發展。發揮“播種機”功能,通過項目幫扶、人才培訓、專業支持等,提煉出“留在鄉村”的經驗與模式,形成可持續的鄉村自我營運能力,培育鄉村內生成長力量。
單個公益組織自身能力有限,為了助力共同富裕,就要著力整合優勢資源。給別人助力,自己也要借力。把功夫、精力、本領重點體現在“整合”之上,根據實際需求,整合各類可用資源,形成合力,打好組合拳。
整合的前提是信息對稱。公益慈善行動說到底都是資源整合,簡單的捐款捐物也是資源整合,也有一個需求和供給(包括資金、產品、服務)的銜接問題。供需信息對稱了,才能達到效果。過去在扶貧中有過一個山區小孩收到十來個愛心書包的案例,就是信息不對稱。杭州有一家民間公益組織,專門搞中小學校服的,每年經手幾十噸舊校服,從收集、整理、分揀、清潔、加工,到捐贈的對象、數量、樣式、尺寸都十分精準,因而也十分有效。助力共同富裕是范圍更廣的信息對稱,其資金、技術、人才、渠道,公益組織自身的優勢,公益組織的聯系網絡,等等,都要信息清晰,組合適當,對應匹配。
整合的重點是發掘優勢。公益組織做助力項目,要充分做好調查研究,把重點放在發現對象特色、發掘對象優勢之上。特別是要面對新形勢,關注新需求,發現新價值。在助力鄉村振興中,我們要在農村原本的“平淡”中找到神奇,以作出“神”入化篇章。例如,原來不起眼的農村“四洗三慢兩養”,會成為滿足人們美好生活需要的鄉村新價值——喝天然的水,吃生態的飯,可以“洗胃”;呼吸田園山村中新鮮的空氣,可以“洗肺”;青山綠水,可以“洗眼”;鄉間生活閑適,可以“洗心”。城市人選擇在鄉村生活可以享受鄉村百姓的“慢食、慢村、慢生活”。鄉村因而成為“養生、養老”空間。挖掘了新價值,助力共富就可以做新文章。
整合的關鍵是激活“主體”。主體、客體是哲學的一對基本范疇。在共同富裕場域,主體、客體要賦予新的涵義,兩者要形成特殊的辯證關系。從共富社會責任來說,公益組織勇于參與,擔當“主角”;從共富途徑來說,要變“輸血”為“造血”,就要讓幫助對象成為主動參與者、貢獻者;從共富目標來說,要促使對象成為主體,激發內生動力,極大發揮其主觀能動性。
順便說一句,歷史上慈善“整合”做得最好是清朝杭州慈善家丁丙。丁丙研究者說,在歷史上“丁丙以自己特殊的能力和魅力,爭取和整合的社會資本可能是最大的。”值得我們借鑒。
助力共同富裕不是一個簡單的傳統慈善活動。公益慈善組織參與助力共同富裕,就要樹立強烈的“項目意識”。以項目為載體助力共同富裕,是有別于一般賑災濟困、應急救援行為的重要特征。
公益慈善界,一直重視項目設計、實施。品牌項目就是機構的名片,就是區別其他社會組織的特色產品,就是核心競爭力。品牌項目既可體現社會價值,也樹立自身良好形象。公益慈善組織參與助力共同富裕尤其需要重視項目的運作。
強調“項目意識”也是強調效益意識。做公益慈善不是善款、慈善資源左手進來右手出去,而是通過運作,追求更大社會效益。要加持組織之勞、整合之效、創新之功、智慧之力、科技之能……要著力于找尋、研究、提煉具體可行的、創新的行動方案,著力于設計、實施好項目。正因如此,民政部中華慈善獎,設捐贈獎,更設項目獎。捐贈獎可以看作是第三次分配的先進,而項目獎則是慈善公益運作的先進。
做項目很關鍵一條,能進行流程控制,不是腳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促使公益資源的利用達到好的成效。
《周易》曰:“君子以果行育德。”讓我們在助力共同富裕中切實行動,提升自己,幫助他人。
(作者葉正猛系浙江新湖慈善基金會秘書長、浙江工商大學英賢慈善學院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