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提倡體育是強國之必需!
從建校之始就認為只有人格體魄健全的人,才能擔負起救國、強種的重任。
對清華師生來說,在延續了百余年的傳統熏陶下,體育早已成為了學校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除了執行國家有關學校體育的規定和要求外,清華大學還有許多自己的“學校體育行為”。
不同時期,清華體育都有創新和引領,其間有終止、有恢復,10大詳細具體措施提升“體能”指標、督促學生“強迫運動”養成鍛煉習慣:
1、新生“第一堂體育課”
2、新生“必測游泳”
3、每年測試3000米(女生1500米)
4、自主招生增加體測
5、本科四年體育課
6、下午四點半“強迫運動”
7、新生20公里“野營拉練”
8、新生“赤足”運動會
9、“人生啟航”畢業長跑、
10、校園“馬拉松”
每位學生都有一張“清華體育成就卡”,每年推出“學生體質健康報告”,足球MOOC課程、體育冬令營、設置有時代特色學生喜愛的體育課程,學校有49個體育社團;每年舉行由42個項目組成的綜合賽事“馬約翰杯”,有46支體育代表隊。
大批校友返校積極參加清華體育活動······
令人遺憾的是,清華大學在“強化體育課和課外鍛煉,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體魄強健”方面的許多善舉、義舉,全國其他高校似乎視而不見,并且很少有高校學習、效仿和跟進。
如果說到學科建設、課程管理等,其他高校都會希望向清華學習,但為什么體育就學不了呢?
到底是學不會
還是不想學?
長期研究學校體育的南京理工大學動商研究中心主任王宗平教授認為:國內90%以上的高校可能都會說“清華我們學不了”。
“其實,不是這些高校學不了,關鍵是因為這些高校理解不了體育的深層次意義”。
“對體育的認知還停留在“體育就是鍛煉身體”的初級階段,未能充分理解體育更為重要的人格培養和精神塑造的意義,多年來,國內學校體育工作的推進始終處在一個瓶頸階段”。
體育是什么?體育是教育的一部分。是強身健體、是精神意志、是與智商、情商一起構成現代人完整人格的動商。
近代中國體育教育的奠基人馬約翰先生,在美國春田大學學習期間發表碩士學位論文《體育的遷移價值》,全面詳盡地論述“體育運動的教育價值,不只限于運動場上,而且能夠影響整個社會”,該篇論文被評為當年美國春田大學的重要碩士論文之一。
當年,外國人嘲笑中國人面色蒼白,身體笨拙,謂之為“東亞病夫”,先生十分痛心,決心要通過體育來改變這種狀況。1914年,馬約翰從大學畢業后來到清華,從化學系助教改到體育部任教,并且一干就是52年。
中國奧委會創始人、被尊為“中國注重體育第一人”的現代著名教育家張伯苓看來,學校體育不僅在技術之專長,尤重在體德之兼進,體與育并重。
張伯苓認為,近代中華民族之大病有“愚、弱、貧、散、私”五端,其中“弱、散、私”三病均可通過體育來根治。
1917年,毛澤東在《新青年》雜志發表了《體育之研究》一文,明確地指出: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蠻其體魄:想要讓人們精神變得文明,應該先使他們的身體更強健。
有人說:“牛的學校才有話語權!”
事實上,不是因為學校牛,而是校體委統一領導,體育部、學生系統和各職能部門分工合作、齊抓共管,發揮各自學科的優勢,從體育課、社團到競技比賽,對學生進行全方位、全周期體育教育,自成體系的清華體育牛——要做到、做好以上這些,是相當不容易的!
王宗平也認為:清華大學體育部這么牛,是站在了智商、情商、動商三商一體的現代人才培養的高度。
正如王宗平所言:“談運動隊比賽成績,其它高校也許不如清華,因為清華可以吸引更優秀的“高水平運動員”。而重視學生的體質健康,應該與清華旗鼓相當,因為都是參加高考的入學新生,體育基礎差不多,身體素質在同一水平,清華能夠做到,其它學校沒理由做不到”!
“關鍵在一個學校的格局,一個學校領導班子的境界,一個學校全體體育老師的智慧,一個學校全體學生的責任和擔當”!
清華體育是百年傳統、是大學精神、是習慣養成!
忽然想起魯迅先生的一句話: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張伯苓先生的那句名言更是言猶在耳、振聾發聵:“不懂體育者,不可以當校長”!
1.【中國青年報】 清華大學,重“體”更重“育”
2.
3.清華體育,無問西東
4.清華體育,十大舉措提升學生“體能”
5.
6.體育課,沒有資格安排在“黃金時間”嗎?!
圖文編輯:劉曉麗|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