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鮑 青
西漢晚期重臣孔光的仕途生涯,往往伴隨著外戚的興衰成敗。得到外戚支持時,孔光的施政和改革往往能順利成行。受到外戚反對,改革措施不僅中道停止,孔光本人往往也被罷職免官。而西漢滅亡前夕,外戚集大成者王莽當政時,孔光甚至成了他打擊其他政敵的銳器。可以說,外戚對西漢晚期的政治局勢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外戚依附皇權而生。自秦始皇廢分封、立郡縣開始,“封建制一變為中央集權制,貴族制一變為官僚制”,血緣主義向實力主義傾斜。但作為依附皇權血緣的殘余,外戚在兩漢依舊發揮了重要的政治影響力。
早在漢初,外戚就開始進入政壇。呂后大力提拔親族,呂氏家族的影響力不斷擴大。后來的漢文、景、武三帝時期,竇氏、王氏、衛氏三大外戚都是朝中重要的一支政治力量。
到了昭宣時期,外戚勢力迅速發展,已經掌握朝廷大權,開始主宰政局。只是昭宣二帝尚屬英明,僅利用外戚輔政,鞏固自身權力,但依舊對外戚有所節制。當外戚專權威脅皇權后,他們往往等待時機成熟,起而反攻,消滅外戚,奪回政權。例如這一時期外戚典型代表霍光,在漢武帝駕崩后以大司馬大將軍受遺詔輔政。
在輔政期間,不但政事一決于霍光,就連皇帝廢立都由其決定。他在昭帝死后,廢掉自己不滿意的昌邑王,改立沒有多少羽翼的宣帝。
宣帝即位后,因自身勢力孤弱,被迫委政于霍光。當時霍光是輔政之臣,而霍氏一門也身居高位,執掌大權。其外孫女是昭帝皇后,小女兒又是宣帝皇后,另兩個女婿是東四宮衛尉,昆弟諸婿外孫皆為諸曹大夫、騎都尉、給事中。霍氏在朝廷盤根錯節,形成了龐大復雜的權力網,甚至威脅到皇權的安危。《漢書》稱霍氏“黨親連體,根據于朝延”。霍光“每朝見,上虛己斂容,禮下之己甚”。
外戚權力的加大,引起了宣帝的憂慮,“(宣帝)謁見高廟,大將(霍)光從驂乘,上內嚴憚之,若有芒刺在背”。只是在當時,宣帝對霍光還有顧忌,不敢公開表露。等到霍光一死,宣帝立即對霍氏發動反擊,剝奪霍家權力。后來更借霍禹謀反一事,一舉誅滅霍氏。此后宣帝終于大權獨攬,因而“車騎將軍張安世代(霍)光驂乘”,宣帝才得以“從容肆體,甚安近焉”。
但皇權能否安固,往往取決于皇帝個人的能力。隨著宣帝故去,外戚勢力卷土重來。元成哀平四帝時期,是外戚勢力膨脹的重要時期。
元帝因不善理政,權力與皇后王政君分享。此后的皇帝或年幼或懦弱,根本無法單獨處理政事。王政君得以先后憑借太后和太皇太后身份執掌政權近50年。
在當政期間,王政君大肆提拔自己的本族親戚。成帝即位后尊王皇后為太后,以王鳳為“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封五千戶”。而王氏之興也自(王)鳳始。后來朝廷又封“舅(王)譚為平阿侯,(王)商成都侯,(王)立紅陽侯,(王)根曲陽侯,逢時高平侯,五人同日封,故世謂五侯”。她的侄子王莽先后封大司馬、安漢公、宰衡,居攝政地位。
當時王氏子弟“分據勢官,滿朝廷……郡國守相刺史皆出其門”。只要王氏開口,連皇上也不得不聽。成帝欲封學者劉歆,王鳳以為不可,“乃止,其見憚如此”。
只有哀帝繼位后,抑制王氏權力。但他所倚重的,還是自己的外戚傅家和丁家。但隨著哀帝早亡,王氏趁機發動政變,重新奪得了權力。
新立的平帝年僅9歲,懦弱無知。王政君此時也年老昏聵,政事全被王莽所控制。平帝14歲病故,王莽“惡其(嗣皇位者)長大”而不好控制,又立宣帝玄孫年僅兩歲的劉嬰為帝。這樣,實際由王莽行使皇帝實權。王家勢力的長期顯赫,為王莽代漢奠定了政治基礎,終于在公元8年,王莽一腳踢開名義上的皇帝,自立為新朝皇帝。對于王莽的篡權,清代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中說:“成帝柔仁,專任王氏,而國祚遂移。”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