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丹
中國古典園林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受到了山水畫等藝術形式的諸多影響。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山水畫開始形成,其與自然融合的思想也呈現在當時的古典園林中。隋唐時期山水畫發展出青綠山水和水墨山水兩種不同類型,園林則以皇家園林建設為標志,呈現情景交融,詩詞、書畫與園林協同發展的趨勢。五代十國、宋元時期山水畫技藝進一步發展,創作上更具特色,皇家園林、私家園林和寺院園林三種古典園林類型作為獨立的分支分別發展。到了明代后期臻于成熟,“以畫入園、因畫成景”的造園理念得到了充分的確立,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古典園林與山水畫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呈現出很強的關聯性,因為其創作者是同一批中國文人。如畫家王維的輞川園和宋徽宗趙佶的艮岳,都是畫家造園的例證。他們根植于中國古典文化,對山水元素進行捕捉和抽象,將個人的山水情結和對自然美的高度鑒賞能力以及對人生哲理的體驗、感懷表達在畫面上,也實踐在園林的建造過程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山水意境美。在具體的造園過程中,山水畫中一些空間經營的繪畫技法成為園林造景的手法來源,山水畫所追求的“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意境美成為古典園林的一種理想審美境界。
“以畫入園”的意境美
李可染先生認為意境是藝術的靈魂,客觀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鑄,經過高度藝術加工達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從而表現出來的藝術境界,就叫作意境。中國山水畫注重寫意,追求自然山水胸中與丘壑渾然一體的境界,畫面中的一些景物不是完全追求真實的再現,而是表達畫家的內在思想和情趣。
在園林中,造園者繼承了山水畫中的意境內涵,在表現自然的基礎上,將個人的感悟融入園林中,讓游園者在參觀欣賞時也引發某種聯想,從而上升至意境體驗。可以說,山水畫通過布局把龐大的自然山水融入平面的畫面中,是一種“有無相生、虛實結合”的意境美,而園林則把豐富的自然景觀融于有限的立體空間中,“一拳代山,一勺代水”,具有“情景交融、詩情畫意”的意境美。
空間元素的畫意追求
對“以畫入園”意境美的追求使得園林在空間要素的處理上出現諸多變化。首先是遵照繪畫效果和技法進行假山的營造,注重對山體整體形態的畫意追求,正如計成在《園冶》中所說“深意畫圖,余情丘壑”。在細節上有根據畫理進行疊石堆山的皴法,可通過不同的皴法來表現不同畫家的流派和風格,如黃石節理面比較平直、顯得方正頑劣,用來表現折帶皴和斧劈皴;太湖石圓潤而富于變化、周身多孔洞,用來表現卷云皴。張鳳翼《樂志園記》中假山模仿的則是元代畫家黃公望的筆法,“仿大癡皴法,為峭壁數丈”,是一種披麻皴的技法。這種繪畫技法線條圓潤、飽滿,常被用于表現土石山體的坡狀形態,在園林中常用于大、中型園林之中,依托現實山體造園,混假山于真山之中,顯得更為自然。
“以畫入園”的空間經營
在山水畫中,除了對空間要素的塑造和組合,更要注意畫面整體的空間布局。謝赫關于山水繪畫的“六法”論中的“經營”一詞可謂山水畫空間布局的核心,它既是對單個空間元素的安置,更是對畫面整體格局的把握。在二維畫面向三維空間轉化的過程中,山水畫的空間經營思想也會帶入到園林的設計之中,體現在園林空間的組織上。
框景
古典園林中造園者常用窗楹、門洞等作畫框,把框外的景致引入觀者的視野,將立體的景觀給人以平面畫卷的視覺感受。計成在《園冶》中說“剎宇隱環窗,仿佛片圖小李”,即通過亭臺樓閣的漏窗欣賞遠處的廟宇,漏窗中的風景就像唐代畫家李昭道畫筆下的小幅山水畫,有著文人清雅的意境美。
對景
山水畫中,畫家會通過調整景物的位置來達成對景的效果,相對的景物互為補充,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對應關系,別有意趣。古典園林中,造園者也常設置視線上有對應關系的景物串聯空間,相互呼應。上下、左右、遠近的景致都可以互為對景。西方景觀中對景常位于一條軸線的兩端,但古典園林中更多的是在曲折轉彎或者通透空間處設置對景,景物之間不正面相對,僅能觀察到景物的側面。這種靈活的對景能使人產生步移景異、層出不窮的感覺,具有含蓄的意境美。
借景
山水畫中常用借景手法將不同位置關系的風景繪入畫中,通過筆墨技法的重合而產生聯系。如從畫面近處的山脈兩峰之間看到遠處的巒石,既擴大了景深也豐富了畫面。古典園林中引入繪畫的借景手法,將觀賞者的視線引向園林之外,使園林與周圍的自然山水環境溝通起來,從而突破有限空間,獲得無限深遠的意境。《園冶》中將借景分為“遠借、鄰借、仰借、俯借和應時而借”五種,前四種借景方式是從空間上把內外、遠近、高低的景物融為一體來設計,“應時而借”則是在空間景觀中引入時間元素,把春夏秋冬貫穿起來,使園林四季景觀交融漸變。
障景
山水畫在構圖上講究“虛實相生”,畫家一般不直接表現主要的景物,而是通過要素之間的重疊穿插,由近及遠,曲折委婉地將景物表現出來,從而產生無窮無盡、意味深長的意境,正所謂“景愈藏,景界愈大;景愈露,景界愈小”。古典園林也同樣追求曲折委婉的意境美,故常在游覽路線中設置一些高于視線的障礙物,如植物、山石和圍墻欄桿等來阻擋視線,引導空間轉折,營造“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
流動的空間序列
山水畫的意境不僅在于靜態的視覺效果,還體現在視線在畫面中的動態體驗。山水畫的透視無固定的視點,觀者可以隨著畫面的展開平行移動視點,隨著視線的移動,靜態的山水隨之流動變化,“景隨人遷,人隨景移”,身臨其境。這種繪畫技法不僅表達了單個場景的空間,還表現了動態的時間。園林布局借鑒這種方法,構筑一種蜿蜒曲折的“步移景異”的特點,人在行進過程中,空間時而開闊時而幽閉,如畫卷徐徐展開,可以感受景致的不斷變化,帶來視覺和心靈的多種體驗。
中國山水畫和古典園林歷經幾千年的發展,有著藝術同構性,都是通過自然山水表達個人的內心世界和情感,體現了“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學觀和對“情景交融”的空間意境美的追求。
(作者系山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教師)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