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陜西皮影戲習俗及民俗文化
中外古人早期均有把人影當作靈魂的觀念,被歷代巫術所用,使之形成民間“弄影還魂”之術。舞動的影像便是與想像中的神靈溝通,達到意愿傳達的載體。陜西皮影與眾多的民間習俗活動相關聯,在舊日廣大農村地區,皮影戲非常流行,人們在祈雨、祈晴、謝土神、廟會、寺院“開光”及個人求子、求仙藥等民間習俗活動后均有酬神還愿的影戲演出,稱為“報神”,在影戲中,出現大量的天上、人間、地下的各路神仙朵子,“天官大帝”、“招財童子”、“福祿壽三星”,和寓意吉祥的“和合二仙”、“五子奪魁”景片、彩簾子用于祈禱、許愿。影戲的唱詞則代替人們向神靈祈求吉祥平安。
此外,在歡慶豐收、嫁娶生子之類的喜事,及為逝者超度亡靈的喪事時都有皮影戲上演,人們圖熱鬧,寄哀思。由于皮影被民間大眾賦予了神性,故陜西皮影中有許多約定俗成的規定,如男女影人不能對臉存放以免亂了陰陽,皮影的翻動要用簽桿不可用手等習俗、習慣。
在陜西皮影造型中出現了大量的民間傳統吉祥圖案,蘊涵著豐富的民俗文化觀念。如在武將的甲靠中運用最多的“萬字紋”寓意綿長不斷,富貴不到頭。皮影景片中出現的“古錢紋”為富壽雙全之意,“盤長紋”又被陜西人稱之為“蛇盤九顆星”為四環貫徹,一切通明之意。另外眾多取諧音討口彩的復合圖案,如梅花和喜鵲為“喜上眉梢”,石頭和雄雞為“市上大吉”鹿和鶴為“六合同春等,均體現了民間美術“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的造型傳統。
與陜西皮影藝術相互依存的民俗文化,符合民間大眾向往美好幸福的主觀愿望,在皮影造型意識中更是沉淀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內涵。皮影從形式到內容上多褒善貶惡,蘊涵了人們希望戰勝自然的力量。歷代變遷,陜西皮影藝術已成為研究民間倫理道德、民間信仰及社會關系的百科全書。
三、陜西皮影的藝術價值
1、陜西皮影藝術是以中原影戲為源、長期流傳于民間、經歷代發展而形成,以華縣、華陰一帶皮影為主向各方向傳播,影響了晉南、甘肅、川北、青海等地的皮影藝術。陜西皮影在民間皮影藝術中具有很重要的歷史地位。
2、陜西皮影是民間美術中集大成者,它廣泛吸收地方戲曲、民間剪紙、民間年畫藝術的造型特征,以其唯美主義的藝術追求,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藝術手法,創造了大量形態優美、雕刻精細、極具形式美感的影人和景片以及具有豐富想像力的神仙朵子,其造型中巧妙地運用民間傳統吉祥圖案,既豐富和充實了皮影的造型,又迎合了民間大眾的集體審美意識,具有黃河流域母體文化的藝術特征及內涵。
3、陜西華縣皮影戲、華陰老腔、乾縣阿宮腔、富平縣弦板腔均以極高的藝術造詣及原生態文化特征列為國務院公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項目》中,陜西皮影作為民間美術造型的經典在民間藝術品市場呈升值趨勢,其中蘊涵的文化價值逐漸被國內外學者所重視。研究保護陜西皮影藝術,對繼承發展傳統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
你可能也喜歡:
多姿多彩的80年代黑龍江服飾文化
聞名世界的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
別具一格的陜西戲曲藝術:漢調桄桄
舉世聞名的中國十大文化名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