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古代6歲的孩子就能做到自由閱讀、12歲識字量就達到10000,超過現在的教授嗎?
你是否以為傳統的古代教學法就是死記硬背?
你是否奇怪為什么古人能夠背誦大量經典,而我們幾首詩都背不了?
中央民族大學副教授、著名吟誦專家,中華吟誦學會秘書長徐健順老師,為您揭秘中國古代的識字法以及顛覆你的想象的古代教學法,用國學重構中小學教育。
我國古代識字法: 6歲自由閱讀
可以肯定地說,識字是在蒙學階段完成的。個別地方沒有蒙學,另當別論。上學館的前兩年左右,小孩子的識字量達到自由閱讀水平,然后才可以上學。不識字不能上學的,學館沒有識字課。
古代的識字教育一般都在家里進行。孩子3歲之前,母親一般都要教孩子蒙學教材。相當于小學的學館招生有個條件,識字量過3000。蒙學階段主要做兩件事:一是學會基本生活能力,孩子要學會自理;另一件事是學會基本學習能力,包括識字量、學習方法。要學會自學,向人請教,怎么溫書、預習,一整套自我管理。
《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加起來是2500個不一樣的字,還有些童謠等等,蒙學的識字肯定過3000。
所以,古代6歲的孩子具備看書的能力,達到自由閱讀的水平。到學館后,識字量從3000要擴展到10000字,這就是古代小學畢業生12歲的識字量,超過現在的教授絕對沒問題。而按我們現在的教材要求,初二學生的識字量也才3000多。
認字不能太早?為什么古人就能做到
現在一種很主流的教育理論認為,孩子的認字不能太早,最好7歲以后。為什么古人那么早?
“認字不能過早”這個理論來自西方。許多人認為兒童過早識字不行,因為識字是理性的。但認同這種觀點的人忘了一件事:西方是拼音文字,是理性文字,中國的象形文字是感性文字!
香港中文大學38個教授花了3年多研究的一個項目,就是學習中文和英文的大腦神經對比研究。他們發現,不管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學中文和學英文都是兩種不同的活動,學中文是感性活動,學英文是理性活動。因為他讀古書,是通過訓詁來學成套漢字,一串一串地識字,迅速擴展起來。識漢字不能靠死記硬背,得按照它本來的結構去學,就很簡單了。
3歲之前孩子完全沒有字的概念,我們做吟誦采錄,采訪過好多老先生,都說:“到了蒙館,拿書一看,這是媽媽教的歌。”原來不知道什么,但媽媽、姥姥已教了各種童謠、蒙學讀物。吟誦是第一步,好處是它把聲音拖長,比如“床”字的發音是橄欖形的,聲母、韻母、聲調很清楚。這時候有了字的概念。
第二步便是指讀,把聲音和字扣到一起。我小孩快3歲,仍然過不了這一關。通過指讀,孩子們慢慢把字的概念固定住。然后開始整體讀,再向前推進。通過這種方式,孩子們3分半鐘可以唱完500字左右的百家姓,8分鐘以內可以唱完千字文。
識字到了第三步要靠興趣重復。只要讓孩子有興趣再看一眼同樣的字,你就贏了。打撲克,看漫畫書,打游戲,認字卡……都行,你想吧。古代比較樸素的做法就是吟誦、唱歌。經過重復記得更牢。
第四步是上學館。孩子有了3000字以上的基礎識字量,就開始學音韻訓詁等小學內容,比如:怎么查工具書,然后通過訓詁的方式開始成串學字。這樣識字量就上來了。
在這個過程中,他從“三百千”這種蒙學讀物向前走一步,會開始進入詩。首先是古體詩,尤其是《詩經》,還有詩韻類的啟蒙讀物。進入詩韻后開始學對對子,然后學作詩,學駢文,最后到學古文、讀經。幾年中,孩子識字一是通過訓詁,一是通過閱讀。古代一個普通文人識字量一定過萬。
古代教學法顛覆你的想象
孔子講究“因材施教”“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等等。從方法上來說,古代的先生們具體怎么教?
在中國古代,古人主要是一對一來教,享受比今天博士生還高的待遇。不是說一個老師教一個孩子,是老師針對每個人的教案、教學目的、教學方法、教材、考察方式都不一樣。
古代的班額10到20人。今天的小班,學生人數也是10到15之間。只是今天分科,古代不分科。很多古代教育方法可以恢復和借鑒,即使在分科狀態下,也可以嘗試把班變小。
說到這里,不少人會有疑問:不分科,一個先生怎么教15到20人呢?事實上,老師教的時候面前只有一個學生,剩下的學生在自學。
除了自學,還有更多今天沒有的優點。比如,現在多是橫向編班,一般大小的孩子,競爭關系很強烈。以前是縱向編班,混齡上學,這對班風的形成很有好處,兄友弟恭,師兄帶師弟師妹,能激勵師兄學習,還能形成“悌”的關系。縱向編班形成后,老師的工作時間會大大降低,學生的學習效率卻大大提高,所以做教育不能只做一件,要做整體。縱向編班和自學為主結合到一起,就發揮作用了。
本文轉載自海教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