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女性在家庭養老中承擔的責任
在中國古代宗法倫理的社會結構中,女性作為漢代社會群體的另一半,主要受儒家倫理規范和孝道的教化,古代女性對孝道的理解比男性更為深刻。現實情況中大部分奉養老人的大大小小事宜都是女性角色來完成的,養老在某種程度上基本是女性而不是男性的責任。因此,女性在整個家庭乃至社會養老中,對家庭內部的和諧和社會整體的穩定都占據重要地位。
一 女性在養老上的經濟付出。
在傳統的農耕文明中,五口之家的小農經濟家庭中,擔負家庭責任主角的婦女,也是確保養老制度和平發展的根基。'男耕女織'被認為是傳統農耕社會的基本經濟結構,這種生產方式促使農業與手工業緊密結合,維系了封建統治的根基。當家內男性勞動力不事產業或男性勞動力缺失的情況下,女性更是農業勞動中支柱。史籍記載關于女性參與田間耕作的實例非常多。漢高祖劉邦在早期當任亭長的時候,常告假回家到田間耕種,他的夫人與子女都在田間勞作,分工協作,從事農業生產,從'常告歸之田'可知,高祖只有在告假的時候才可以回家,可推出日常的農田勞動都是呂后來承擔的。王良任大司徒司直時,為官謙恭節儉,妻子不入官舍,布被瓦器……良妻布裙曳柴,從田中歸。
王良為大司徒司直,他的妻子還要干農活,官吏家中的妻子尚且如此,普通農戶家庭的妻子更是要從事農業生產了。漢武帝在位時,窮兵黷武,好攻伐,大量的男性被征發到軍隊之中戍邊,或者就近的郡縣服徭役,此時,女性就成為家庭內的主要勞動力。
在某種情況下,身體嬌小的女性不僅能自食其力而且還能養家糊口,女性用她們的纖纖素手承擔了家庭的經濟重擔,減輕雙親和丈夫的壓力,為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創造良好的撫養和贍養條件,承擔起了家庭的重任。
女性有時間會在田間幫助耕作勞動,但是紡織才是女性的主要生產活動,女性以'紡織手工業'的形式作為農業生產的輔助性力量而存在。秦漢時期,農民收入的主要依靠是耕織收入,關于農民糧食收入,因為生產力水和時代的差異很難一一辨清,有關學者以自耕農為例推算,一個五口之家的農民家庭,糧食收入在 7200 錢左右。
這些糧食收入還要供應家庭開銷以及田租賦稅等。紡織所得的 2000 錢到 4000 錢在家庭支出中就顯得尤為重要。由此分析,便知緣由,女性的紡織手工業對于家庭經濟的意義更是不言自明了,女性廣泛參與到勞動活動中去,賺取必要的經濟來源,為家庭經濟以及社會經濟都帶來了巨大的收益,同時為贍養父母,奉養公婆提供了富足的經濟條件。
二 儒家倫理規范對女性孝道的強化。
漢初,采用道家黃老'無為而治'思想。道家主張崇尚女性、尊重女性,到漢代就成為當時尊重女性、重視女性的思想來源,具體表現為給予女性一定的自由空間,女性可參加某些領域的社會活動,并享有一定的權力。經過七十余年的發展,漢代社會發展達到了一個時期,道家的無為思想已經不能適應統治階級的需要,儒家思想脫穎而出,在漢武帝時取得正統地位。儒家思想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適應了鞏固專制集權的需要,表現在男女關系上就是父權夫權的強化,男尊女卑。董仲舒提出了系統的女性觀,他把男女之間的關系比作'陰'和'陽',提出:'陰陽亦可以謂男女,男女亦可以謂陰陽',其實質就是在闡述男尊女卑的問題,'夫為陽,妻為陰。陰道無所獨行。'要求妻子必須服從于丈夫,'妻受命于夫。''妻不奉夫之命,則絕'.主張臣民、子孫、妻子必須絕對服從于君主、父親、丈夫,夫婦之間有著嚴格的尊卑等級秩序。通過儒家倫理和孝道對女性的教導,古代女性對孝道的理解會比男性更為深刻,儒家倫理規范對女性的行為、思想規范日益系統化、嚴密化。而實際生活中上大部分奉養老人的點滴孝行都是女性來完成的,為父母或祖父母以及祖先祭拜準備食物和衣物,基本是女性而不是男性的責任。女子出嫁前,要孝養自己的父母,女子在閨中,敬重雙親,孝養相當。出嫁后,要把丈夫的父母當作自己的親生父母一樣對待,孝與父同,養與母同。漢代史學家班固的妹妹班昭寫下《女誡》,重點是用來教育自己的女兒敬慎、曲從,論述了女子修身以及處理家庭關系的準則,有作為媳婦對公婆的奉養之道,'舅姑云是,固宜從令,舅姑云非,猶宜順命,勿得違戾是非,爭分曲直,此則所謂曲從矣'.就是要求女子謙讓恭敬,懂得敬順之道:對丈夫專心順從,忠貞守節;對公婆曲從孝順,不爭是非曲直;對夫家叔妹恩愛有加,和睦處之。其根本就是要求女子以恭順自處,服從夫家,與夫家成員友好和睦相處。這樣家庭內部才能和諧,長輩才能得到更好的尊敬和贍養。
漢代還把女子是否遵守孝道作為處理婚姻關系的準則。'七出'源自西漢《大戴禮記》,又稱'七棄',七棄是古代丈夫休棄妻子的七類理由,若家中妻子的行為與其中一條符合時,丈夫及其家族便可以要求休棄妻子。'七棄'即不順父母,無子,淫,妒,有惡疾,口多言,竊盜。其中的'無子'、'不順父母'都與'孝'的要求息息相關,而'不順父母'更加重了女子的養老觀念和責任,女子出嫁后,公婆的重要性更勝過自身父母,因此,若不孝養公婆是很嚴重的事情。東漢時期的社會實踐中已經有'七出',來做為是否離婚的基本原則。東漢時期,廣漢姜詩以孝聞名,母好飲江水,妻常泝流而汲。后值風,不時得還,詩責而遣之。'如此盡心侍奉婆婆,仍難逃被休厄運,不得不說東漢女性在孝養家中父母上承擔了最低限度的責任,養老是最低限度的責任,一旦違背不養這個低限度的責任,就會被社會道德所鄙棄,就會難逃被休棄的命運,所以兩漢女性更多的是對夫的依附與忠誠,對家中父母贍養的加倍細心與呵護。
綜上所述,漢代社會的女性,不管是富裕家庭出身的大家閨秀還是普通家庭的女兒,都會充滿著孝道的熱忱,通過自學和實踐,對孝道的耳濡目染和婦道的學習,更好的恪守尊老、養老的道德規范,能更好的承擔養老責任,則女子之事父母者孝,故忠可移于國,從這方面看,漢代的女性在養老義務方面比男性發揮了更大的作用。
第五節 倫理教化對養老的傳播。
學校是教育機構,設立學校,主要作用是社會教化。通過學校這個途徑,才能對廣大民眾更好地進行教化。要想孝道思想真正被人們所接受,并且形成自身的行為準則,必須向民眾進行思想的循環灌輸,而學校是持續穩定的教育機構,因此漢代注重通過學校教育來指導人們尊老、養老的德行。漢王朝建立以后,注重總結秦亡的歷史教訓,在治國政策上一改秦朝暴虐的統治方式,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國計民生的措施。漢初黃老休養生息政策的實行,為民間學術活動的恢復和發展提供了比較寬松的環境,武帝即位后,尊崇儒學,設立五經博士,官方興學由此展開,同時,民間儒家經學傳授活動日趨活躍,私學也開始興盛。
一 官學的宣傳。
漢代尊老、養老道德的傳播離不開學校教育,教化對民眾德行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武帝即位后,舉賢良文學之士,董仲舒在賢良對策中說: '太學者,賢士之所關也,臣愿陛下興太學,置名師,以養天下之士。''立太學以教于國,設庠序以化于邑……以仁禮教化于民,則教化行而習俗美。'漢代武帝采納了董仲舒的建議,在京都長安建立太學。太學是漢代最高學府,由屬于九卿之一的太常掌管,博士是太學的教授,博士弟子就是太學的學生,為儒家經典置博士,宣傳《孝經》,讓他們專心于學習儒家倫理道德,傳播孝道思想。漢武帝還'令天下郡國皆立學校官',讓地方學校擔負對更多人的教化任務。在郡國建學, 縣、道、邑、侯國建校, 甚至在鄉、聚等聚居點也分設庠、序, 配備《孝經》師,這種教育的作用是無微不至的。漢代學校教育的主要內容是經學,以宣揚'三綱五常',東漢'七經'.漢平帝元始三年夏, '立官稷及學官。郡國曰學,縣,道,邑,侯國曰校。校、學置經師一人。鄉曰庠,聚曰序。序、庠置《孝經》師一人。'在基層廣泛設立庠序教育機構來宣傳和推廣《孝經》,并設立專門人員進行傳播和教育。漢代學校對孝道的傳播正是通過傳授《孝經》來實現的,《孝經》在漢代逐漸確立其經學地位,并且成為全國各級學校的必讀書目和基本教材。
通過考察可以看出,漢代太學是中國教育史上第一所制度完備的學校。官學成了人們習禮的重要場所,統治者和官員重視官學教育,引導社會禮儀教化,漢代辦學校的主要目的是推行道德教化,注重修身,借官學的孝道禮儀典范來推動社會尊老養老風尚的轉變,培養學術人才尚在其次。漢代統治者利用學校教育來強化社會倫理道德形態,興建官學以善待天下賢士,以讀書出身或經由推薦、考核而組成的官員制度,來作為漢代大一統國家的重要支柱,以此建構一個'孝悌'民知禮儀教化,崇尚倫理道德的孝治社會。
二 私學的孝道傳播。
春秋戰國時期儒、法兩家打破'學在官府'局面,首創私學,到了漢代,寬松的政治氛圍使私學迅速發展起來。由于當時中央太學以及地方官學招納生員有限,所以大多數求學的青少年不得不就讀于私學,使得私學在學校數量及入學人數上,大大超過官學,民間私學與官辦學校的教育理念相同,同樣重視孝的研習和宣傳,私學對于推動儒家孝道倫理道德觀念的廣泛性也起重要的作用。漢代官方允許由學者自辦'私學',私人收徒講學,教學內容有較大的自主性,但私學也以讀經為主,孝道在私學中也可以受到講習與傳播。
通過對漢代民間私學的教育程度分析,發現有相當于小學初級階段的蒙學,稱作'學館'、'書館',漢代推廣啟蒙思想教育,尚處在知識啟蒙階段的適齡兒童,開始學習《急就》、《孝經》、《論語》,接受儒家倫理道德教育,在當時,初讀《孝經》這樣的經書,已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教育階段;也有相當于太學的專經教育,由經儒大師開門授徒。漢代民間幼童八九歲入學,學校稱'書館',教師稱'書師',漢代小學所用的字書,主要是《孝經》、《論語》。私學的教育學習,主要是陶冶學生品德,突出孝悌思想,傳習倫理道德教化。從《漢書》、《后漢書》的大量記載,兩漢時期的一般學童都進入過私學,經歷過由習字書到誦讀《孝經》的學習過程,說明初讀《孝經》這樣的經書,然后進入專經研習的基本教育體系的形成,同時,為后來完善孝道德行提供了實踐經驗,在思想品德教育發展史上是有意義的。漢代私學教育的目的,一方面可以使學生一部分進入太學繼續深造,或做私家經師;另一方面學生在學習完后可憑借德行入仕為官。
而私學啟蒙教育更重要的則是通過學生對《孝經》的學習,突出孝悌、贍養的思想,修煉其明尊長、重孝養的品德。
作為官學教育的重要補充,漢代私學教育在漢代教育史上乃至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從官學到私學,從老到少,社會上尊老、養老的良好風氣開始廣泛傳播開來。
第六節 以法律保障養老。
運用專門的法令來維護尊老、養老傳統是漢代的首創。 '孝治'與'法治'是中國古代發展史上一種長期并行不悖、相輔相成的現象。'孝治'以其孝道倫理的教化來提高廣大民眾的思想覺悟和道德素養,維系社會關系的和睦;'法治'以其權威性和強制性來規范廣大民眾的行為舉止,以維護社會秩序的穩定。'孝治'與'法治'的關系體現在養老方面就是'引孝入法''以孝施法'.漢代以孝治國的政治理念成為中國歷代各朝養老立法的指導原則和理論依據,養老與法律的融合,其根本目的就是采用法律手段保證漢代一系列'孝治'措施的實施,進而實現'移孝作忠',以維護社會的和諧與發展,鞏固中央專制統治。
一 頒布正式的養老法令。
漢文帝憐惜耆老之人,把養老制度由詔令變成'律'了。文帝即位初期,聽到一些老年人因貧苦而死亡,心情堪憂,即下詔曰:'老者非帛不暖,非肉不飽。
將何以佐天下子孫孝養其親?今聞吏稟當受鬻者,或以陳粟,豈稱養老之意哉!
具為令。'詔書中特別指出,有的地方官員分配給老人煮粥的小米,都是些陳舊的粟,對此提出了嚴厲的批評:豈稱養老之意哉!地方官員的此等做法,'將何以佐天下子孫孝養其親'?因此在詔書的末端,鄭重地寫上'具為令',也就是說,養老應當作為一道固定的、成文的法令、法規,嚴禁一切有違養老的所作所為。同時漢文帝接受了有司的建議:'年八十以上,賜米人月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其九十以上,又賜帛人二匹,絮三斤。不滿九十,嗇夫、令史致。'當時郡縣對于分發之事大都不奉行,雖有賜物,但是官吏都懈怠行事,很少有親自去送,違背了皇帝詔令中養老的要義,因此規定,每一個分發都要經過嚴格的程序,如果有哪一個環節出現紕漏,分發物資的官吏要受到懲罰,年滿九十歲以上的老人,國家分發給他們的棉帛和糧食,都必須經過長吏的查看,并由縣丞或縣尉親自送去;不滿九十歲的老人,對于國家分發的物品,嗇夫或令史這些官員親自派送,還派專門的督吏監督此行為,防止有懈怠或不稱職的行為發生。漢武帝時期,哀憐老眊孤寡鰥獨老人衣服食物匱乏,遂下詔曰:'其遣謁者巡行天下,存問致賜,年九十以上及鰥寡孤獨帛,人二匹,絮三斤;八十以上米,人三石。'對老年人處處體恤,使其得到很好的供養。由此可見統治者對養老的重視,把養老注入法令,成為一項定制,要求政府官吏嚴格遵守,不得違背。養老法令具有普遍性,必然涉及到千家萬戶,如果整個社會都謹遵'老有所養'、'老有所終',那么必將有利于國計民生,有利于社會安定。
二 矜老寬宥。
老年人因為生理上的退化,應該安享晚年,其本身對社會危害性和統治秩序威脅性比較低,因此,漢代對老年人犯罪方面的定罪量刑實行寬宥的總方針。漢代法律在對老人問題的具體執行中參考西周的三赦之法,三赦:一赦幼弱,二赦老眊,三赦蠢愚。對此三種情況,國家自然給予寬宥特赦。因此,獄刑之事都遵從三赦之法。首先,在刑事犯罪方面給予老年人以寬緩的優待,除卻特殊的嚴重犯罪、誣告以及殺傷罪外,符合年齡的老人所犯的一般罪名都可以被赦免。漢宣帝下詔曰:'朕惟耆老之人,發齒墮落,血氣衰微,亦亡暴虐之心,今或罹文法,拘執囹圄,不終天命,朕甚憐之。自今以來,諸年八十以上,非誣告殺傷人,佗皆勿坐。'老年人身體狀況衰弱,對社會的危險性比較低,基于憐恤老年人的立場上,漢代在刑法方面給予老年人很大的寬緩。其次,在刑罰執行方面,景帝三年下詔曰:'高年老長,人所尊敬也;鰥寡不屬逮者,人所哀憐也。其著令:年八十以上……當鞠系者,頌系之。'也就是說應當監禁的老年人,憐恤他們年紀大,在服刑或羈押期間可以免帶刑具枷鎖等。對上了年紀的老人,漢代的法令中都體現國家便民恤民的方針,國家承認了老年人為國家和對家庭所做的貢獻,因此在刑法和刑罰方面都給予寬宥和優待。還有一種情況,就是犯罪老年人的子孫可以代為接受刑罰。針對這種情況政府一般會依據孝心酌情予以減刑。歷史上著名的緹縈救父就是此種情形。緹縈憐惜年邁的父親,于是上述漢文帝愿沒以贖父親的刑罪,此孝行感動文帝,文帝憐其孝心,即發布《除肉詔令》,廢除酷刑。
由此可見,統治者鼓勵子女代長輩受刑,憐恤老年人使其免受皮肉之苦,承認老年人對家庭所做的貢獻、肯定了子女的孝養行為。
三 嚴懲不孝罪。
漢代統治者為了保證小農經濟的穩定健康發展, 鞏固國家專制統治, 在思想上尤其強調孝道, 樹立大家長的權威, 使子女在家庭中形成成孝的意識和精神, 進而保證家庭的和諧穩定和小農經濟的發展。漢代統治者重視家庭孝倫理,法律制度體現了孝的精神,對不孝的懲罰十分嚴厲。將'不孝入律',表明用法律這一強有力的武器對破壞家庭穩定、 不利于家庭經濟發展的不孝行為進行嚴厲的打擊和懲罰。法律嚴懲不孝行為,就是要運用國家強制手段的權威性來維護封建等級次序和道德秩序,養成人們忠順和服從的思想,維護社會穩定,鞏固封建統治秩序。通過對不孝罪的嚴厲打擊,維護家庭內部的和諧, 保護家族的團結和小農經濟的健康發展。
五刑之屬三千, 而罪莫大于不孝。自古以來,人們對不孝行為都深惡痛絕,一個人連生養自己的父母都不能好好的贍養,則必然被社會唾棄。秦漢時期,制定了有關養老的法律,其中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對不尊老、養老的不孝行為予以重刑。秦代《法律答問》中記載:有一位六十歲的老年人向官府控告自己的兒子不孝順,并且強烈要求對自己的兒子處以死刑,發生此類案件,不需要經過三次的寬宥、審訊程序,就可立刻將不孝子拘捕,以防止其逃脫。漢人認為秦人刑重法濫,而唯獨認為對不孝行為的懲罰偏輕。到了漢代,為確保養老制度的落實,漢律開始加大對不供養自己親生父母的不孝罪的懲罰力度,子女如若不贍養父母將會被處以棄市的嚴厲處罰,漢律規定:但凡有不贍養老人的子孫,無論是在什么情況下,都要在鬧市執行死刑,并且在行刑后把尸體掛在街頭展示;如若對父母、祖父母等長輩有不敬的行為,也會受到法律的懲戒,會被判罰重罪重刑。子女殺傷父母、祖父母等長輩,就算是未遂,也會被判棄市,暴尸街頭。引孝入律,嚴懲不孝行為,一直是漢代刑法的一項重要內容,出土的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
之《賊律》中有明確規定:'子賊殺傷父母,奴婢賊殺傷主、主父母妻子,皆梟其首市。' '殺傷大父母者,父母……自告(自首)者皆不得減'.嚴懲不孝罪是漢代刑法的一項重要任務,漢武帝時期一個有名的案例,即體現了漢代當時對'不供養父母'的子女的嚴厲處罰:一對親兄弟,二人按月輪流贍養其父親,在某月兄弟二人交接之時,其中一方指責另一方不盡責,贍養父親不周道, 導致父親身體消瘦,于是狀告于官府,董仲舒審理此案件,他認為兄弟贍養自己的親生父親,本應盡職盡責悉心照料,使老父親安度晚年,現在卻互相指責,抱怨對方贍養不周,實在是不孝,因此判以棄市。由此可見,漢代認為子女不盡心盡力的贍養父母,不是發自內心深處的去尊敬和愛戴父母,就是不孝罪,就要接受嚴厲的處罰。
法律成為實施孝治的最后一道強而有力的保障,法律保障孝治政策切實有效的實施,孝道這一倫理概念,從道德范疇也逐步發展為法令規范,嚴懲不孝罪是漢代刑法的主要任務之一。需要指出的是,不孝罪的處罰在漢代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由嚴懲趨于寬緩的。有一個由嚴厲趨寬緩, 由嚴厲打擊到道德教化的漸進過程。宣帝以前,對不孝罪的處罰都是是以嚴厲打擊為主。由于孝倫理觀念還沒有系統化,世間的不孝行為大量存在, 因此,為了維護漢王朝的統治基礎,維護社會的穩定有序,法律對于違背孝倫理道德的不孝罪予以嚴懲。漢代初期,法律對不孝行為處罰罪重的,就是處以棄市之刑;罪責稍微輕緩的不孝者,處以黥、城旦舂、完城旦舂; 更輕者,處以耐刑。西漢后期至東漢時期, 對不孝罪的處罰逐漸趨于寬緩。通過對比漢簡中的法律條文就可知出現變化。可見這一時期統治者孝治理念發生轉變。漢宣帝詔曰:'導民以孝, 則天下順。'漢宣帝以后,統治者開始重視教化民眾的孝行,引導民眾行孝,這對江山社稷大業的穩固至關重要,至此,子孫不孝行為的處罰力度,與之前相比刑罰趨于輕緩。隨著漢代統治階級對養老倫理道德的逐步宣傳和推廣, 在不孝罪的治理下,社會形成了尊老養老的社會風尚。漢代對犯不孝罪者的打擊,主要依靠法律懲戒和倫理教化,法律和道德配套實施,相輔相成,為漢代政權的穩定提供更堅實的基礎。
后代統治者在總結漢代立法經驗的基礎上,將不孝罪定為危害國家根本利益和統治秩序的犯罪,不孝被列為與危害國家統治秩序犯罪一個級別,因此加大對不孝罪的懲罰力度。與社會提倡的尊老、養老理念不相容的嚴重罪名主要是'十惡'中的'不孝'.在隋唐法律中,'不孝'被列為十惡之中,十惡是從秦漢時期起逐漸形成的,在《北齊律》的'重罪十條'基礎上逐步確立的一項制度,主要是危機封建君主專制和破壞封建倫理綱常關系的重大犯罪行為,其中明確規定有一條'不孝',對長輩或直系親屬有辱罵、不供養的言行;父母、祖父母在世時分居異財,父母喪時不哀等行為。唐代繼承前代,對不孝罪加重打擊,罪犯本人一律處以重刑,如謀殺祖父母、父母,皆斬,可見漢代嚴懲打擊不孝罪在后代得到了繼承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