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效法乾坤二卦發明衣裳,《九家易》曰:“黃帝以上,羽皮革木,以御寒暑。至乎黃帝,始制衣裳,垂示天下。衣取象乾,居上覆物。裳取象坤,在下含物也。”
《系辭傳》一開頭就講“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這表明黃帝堯舜治理天下的思想是從先天八卦乾上坤下的陳列之象類比而來。在文字、通訊不發達的五帝時期,將“天尊地卑”之象繪在衣裳服飾上,無疑能最好地傳達“卑高以陳”的治國理念。
《尚書·虞書·益稷》舜帝曰:
臣作朕股肱耳目。予欲左右有民,汝翼。予欲宣力四方,汝為。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會;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繡,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予欲聞六律、五聲、八音,在治忽,以出納五言,汝聽。
這就是五帝時期規定的“十二章”制度,這種“垂衣裳而天下治”的服飾制度一直沿用到民國之前,持續了近五千年。當然服飾制度并沒有完全退出歷史舞臺,如軍銜制服、警服、工作服、禮服等都是服飾制度的沿續。
坤卦中四爻皆與服飾有關,《禮記·深衣》:
袂圜以應規,曲袷如矩以應方,負繩及踝以應直,下齊如權衡以應平。故規者,行舉手以為容;負繩、抱方者,以直其政,方其義也。故《易》曰:“坤六二之動,直以方也。”
坤卦六三“含章可貞”,是指“十二章”。六四“括囊”也屬于服飾。六五“黃裳元吉”,可見坤為裳。
《論語·憲問》子曰:“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意思是:如果沒有管仲(尊王攘夷),我們恐怕要披頭散發穿左衽的衣服了!可見衣冠文物代表了文化禮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