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騫跟絲綢之路永載史冊。這可謂是相當了不起的成就。畢竟,我們蕓蕓眾生,絕大多數,最后只會化作看不見的塵埃,不留任何痕跡。
我們可以說是張騫成就了絲綢之路,也可以說是絲綢之路成就了張騫。不管怎么個說法,這都起源于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
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原本是希望他能聯合西域的一些國家,共同對付匈奴的,所以從這點來說,張騫通西域的任務是失敗了的。不過,這并不影響他創造歷史。
張騫出使西域圖
一、
公元前139年到公元前115年,漢武帝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打通了中國與中亞、西亞、南亞乃至通往歐洲的陸路交通。
從此,開啟了中國與中亞、西亞、南亞、歐洲以絲綢為主要商品的貿易往來。也正因如此,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將這條西域交通道路命名為“絲綢之路”,后來這一名稱被廣泛應用至今。
絲綢之路之所以能夠被開通,首先是因為,原本這里就有連接中國與西方貿易的通道;其次,當時漢武帝需要聯絡西域一些國家一同對付匈奴;最后,開辟絲綢之路也是中國與西方經濟貿易的需求。
對于上述這3點原因,我們分別來詳細說說。
絲綢之路
二、
早在遠古時期,歐亞大陸東西之間就已不再隔絕。在古埃及、兩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黃河流域之北的草原上,有著一條由許多不連貫的小規模貿易路線大體銜接而成的草原之路。這條路是最早的絲綢之路的雛形。
早期,這條路上的運輸并不是絲綢,在公元前15世紀左右商代的商人就已經出入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購買和田玉。同時,出售海貝等沿海特產,并且同中亞地區進行小規模貿易往來。
在商代帝王武丁的配偶婦好墓中,考古者就發現了產自新疆的軟玉。這就再次證明至少在公元前13世紀,中國的中原王朝就已經開始和西域乃至更遠的地區進行商貿往來。
婦好墓出土的獸面紋玉梳
在絲綢之路東段沿線的考古中,也出土了一些公元前10世紀左右的絲綢制品。
除了玉和絲綢,還有一種著名的物證,那就是產自今天阿富汗巴達克山的青金石。在公元前13世紀,青金石就已出現在中國、印度和埃及,這意味著中西亞地區的商旅貿易早已誕生了。
三、
漢武帝需要聯絡西域諸國一同對付匈奴,因此我們說開辟通往西域的道路,也是一種戰略需求。
從楚漢戰爭時期,匈奴就控制了中國東北部、北部和西部廣大地區。
西漢初期,匈奴冒頓單于征服西域,設僮仆都尉,向各國征收賦稅。匈奴還把西域作為軍事據點,經常侵襲漢朝邊境,騷擾和掠奪百姓。
西漢在同匈奴的斗爭過程中,逐漸認識到西域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漢武帝登基后,得知西遷的大月氏和匈奴是世仇,于是派張騫出使西域,溝通與西域的聯系,想聯合大月氏夾攻匈奴。
匈奴騎兵
張騫在西域輾轉13年才回到長安。老實講,張騫任務失敗了。他并沒有達成和大月氏結盟大任務,因為此時大匈奴已占據河西走廊,西域諸國與漢朝已經隔絕,在匈奴的威脅下不敢貿然和漢朝結盟。
漢朝想和西域諸國結盟,打通通往西域的道路,則成了擺在面前的首要問題。因此,漢武帝派驃騎將軍霍去病出擊西部的匈奴,驅逐了匈奴勢力,這才打通了河西走廊,此后,通往西域諸國的咽喉之道變得暢通無阻。
緊接著,漢武帝第二次派張騫出使西域,張騫率300多名隨員,攜帶金幣絲帛等財物數千余萬,牛羊萬頭出使西域,從此絲綢之路正式開辟。
張騫出使西域圖
四、
漢武帝本是因為戰略需要才讓張騫出使西域多,但是通過張騫的兩次出使他發現了打通西域的重要商貿價值,于是他招募了大量商人,利用朝廷賠給的貨物,到西域各國去經商。這些富有投機和冒險精神的商人后來都成了富商巨賈。
先富帶后富。當這些富商巨賈的成就被其他人看到之后,從而吸引了更多的人加入到絲綢之路上的貿易活動中來。這就極大地促進了中原與中西亞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
當絲綢之路上的經濟貿易活動活躍起來之后,大漢王朝則在各個關卡進行征稅,從而獲得了巨大的利潤。
在西方,羅馬人在公元前1世紀征服了敘利亞的塞琉古帝國和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加上漢朝這時正在向西拓展機遇,絲綢之路上的貿易,把印度、東南亞、錫蘭島、中國、中東、非洲和歐洲之間聯系了起來。無數新奇的商品、技術與思想源源不斷地流入歐亞非三洲的各個國家。
絲綢之路
從公元1世紀起,產自中國的絲綢已經成為了羅馬人的至愛,據老普林尼在《博物志》中的記載,當時的羅馬少女們已經開始穿著半透明的絲衣在大街上炫耀。
古羅馬市場上的絲綢價格曾高至每磅約12兩黃金。除了羅馬人,據說埃及歷史上著名的艷后克利奧帕特拉七世也酷愛絲綢制品,曾穿著絲綢外衣接見使者。
也正是因為上述三點原因,使得絲綢之路能夠誕生。雖然,一開始漢武帝只是出于戰略需求,派遣張騫出使西域;雖然,張騫出使西域的任務,失敗了。但是,偉大的絲綢之路卻這樣誕生了,從而開啟了歷史的新篇章。正所謂,歷史是個球,喜歡到處滾。我們誰也不知道,歷史這個球會滾向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