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七八十年代,銀川乳品總公司生產的北塔鮮奶、北塔奶粉以產品稀缺,市場俏銷而受追捧。
那個時代,人們工資收入低、生活質量差,吃糧定量,吃肉憑票,吃油要證,市場上的副食品供應除了醬油、食鹽、醋等大眾化消費食品不要票證外,其他副食品幾乎都要票或證,鮮奶、奶粉更是人們生活中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
計劃經濟初期,銀川僅有一家牛奶站。
牛奶站是由40多個工人組成的合作社,合作社里有130多頭奶牛,奶牛天天吃的是麥秸稻草,沒有玉米等精細糧,營養不良,奶牛瘦的皮包骨,一頭牛每天擠奶也就1.5公斤左右,每天的奶產量也僅有100多公斤,十多個送奶員每人每天送鮮牛奶也就5公斤左右。
20世紀五六十年代,銀川家家戶戶生活條件基本都不好,幾十萬人口的銀川城,沒有幾戶人家能喝得起鮮牛奶的。
送奶員用鐵桶裝上鮮牛奶,帶上量奶的提子,蹬上破舊的自行車,不論刮風下雨穿大街、走小巷,挨家挨戶吆喝:“賣牛奶了!賣牛奶了!”
送奶員從早到晚吆喝一天也才把5公斤左右鮮牛奶賣完,那時零售一斤鮮牛奶也就幾分錢,就是這么便宜價格的鮮牛奶也很少有人問津。
后來,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條件有所改善,嬰幼兒、老人、喝鮮奶的家庭越來越多,一時間鮮牛奶在銀川市場成了搶手貨,送奶員一個上午就能把鮮牛奶賣個精光。
20世紀八十年代牛奶站在收購鮮牛奶
進入20世紀70年代后,市場商品更是稀缺珍貴,計劃經濟,企業要增添一頭牛也要計劃,市場沒有隨著人們需求鮮奶量的增長而增長,鮮奶成了商業部門的專控商品,有級別的老干部要想喝牛奶得持有關部門批準的特供證,孕婦保胎喝奶要有醫院證明規定限量供應,嬰幼兒喝牛奶要有醫院出具的出生證明,這樣的證明,喝牛奶人才能有權享受這些優厚的生活待遇。
進入20世紀80年代后,市場經濟開始撬動搞活,牛奶市場取消了特批供應,牛奶供應逐步擴大市場,只要是居住在銀川市的市民,有工作單位的職工只需開一張介紹信,每到月底在牛奶站排隊便可辦理奶卡,送奶員會準時一年四季、夏天早晨、冬天中午的把鮮牛奶送到訂奶人居住的小區,大大方便了人們的需求。
那時,乳制品市場產品單一,鮮奶沒有包裝,散裝鮮奶盛在鋁制品的大桶里,運輸工具是個三輪車,后來鋁制品大桶盛奶不衛生,又換成半斤、一斤的瓶裝鮮牛奶,市場上少有進口奶粉和其他高檔乳制產品,占據市場的一直是包裝落后的北塔奶粉。
說起北塔奶粉,許多人不知道最早的北塔奶粉是怎樣生產出來的?
早在銀川牛奶站還處在作坊式加工廠的時候,當時受生產條件限制,工藝設備技術落后,牛奶站沒有冷藏設施。送奶員有時遇到陰雨天氣,鮮奶賣不完。
賣不完的鮮牛奶,尤其是在夏天最容易變質有味。
為防止鮮牛奶變質有味,工人就用民間土辦法,把沒有賣完的鮮牛奶裝在一個鐵桶里,用繩子吊好放進牛奶站的一口自備大水井里冷藏。
第二天送奶員從水井里把鐵桶提上來一看,鮮牛奶上面漂浮著一層油油厚厚的奶皮。
鮮奶帶奶皮再往出賣用戶是不要的。
那個時候,由于人們缺乏對乳品知識的了解,老百姓不了解奶皮是鮮奶中含有最高營養成分的。
看著牛奶和油結成的奶皮,工人們不知所措,把奶皮當作不合格產品處理覺得可惜。
于是,他們積極想辦法出點子,集思廣益,把奶皮撈出后放在一塊木板上晾曬。
銀川維維北塔乳品公司的前身---銀川乳品總公司
奶皮經過晾干曬透酷像薄薄的餅子,牛奶站就把它每天半斤賣給工人就著餅子當早點,每天扣一角錢。剛開始工人們還把奶皮當稀罕物來吃,時間一長工人吃膩了,奶皮就沒辦法處理。
這時有一位工人動了腦筋,他把奶皮放在熱鍋里烘干,烘干后再放到案板上用搟面杖搟,奶皮碾成面粉狀后再用細籮篩,經過細篩篩出來的干奶皮一下變成了細白細白的奶粉,幾天就能篩出四五公斤奶粉。
這項小小發明創新一下解決了奶皮的難題,后來也就成為銀川最早作坊式生產出的初級奶粉產品。
人們排隊買牛奶
為了節約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工人們把奶粉裝在一個鐵盤子里,送奶員每天送奶時裝上幾公斤沿街叫賣,每公斤奶粉幾毛錢,營養豐富且價格又便宜,生活條件差或者沒有奶水的孕婦一次買上一斤,用奶粉摻些白面攪成糊糊來喂養嬰兒。
回首過去,20世紀七八十年代在銀川出生的嬰幼兒大都喝過北塔鮮牛奶和北塔奶粉。
文章作者唐志軍先生系寧夏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