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川平原的唐徠渠又名唐渠,也曾稱過唐梁渠、唐槐渠,初建于唐代武則天年間,古渠出口開在青銅峽“一百零八塔”東側的黃河西岸。
唐代國力強盛,因地制宜地將唐徠渠灌區向地勢平緩、黃土厚積的銀川平原中部發展,促使引黃灌區的大規模開發。
原在黃河西岸的懷遠縣城(銀川),也西移到平原中央的唐徠渠東。經過歷朝歷代的開發擴建,銀川平原的唐徠渠灌區,成了著名的塞上糧倉。
1960年黃河青銅峽水利樞紐工程截流之后,將唐徠渠引水段擴建為河西總干渠,統一供水,結束了銀川平原人工灌溉渠無壩引水的歷史。
目前,唐徠渠全長一百五十四公里,加上干、支渠總長三百二十二公里,經青銅峽、永寧、興慶、金鳳、賀蘭、大武口等市縣區由南向北流去,到平羅縣終止。
承擔著銀川平原三十四個鄉鎮,二百二十五個行政村和六個國營農牧場,一百二十多萬畝農田的灌溉。還承擔著艾依河、七十二連湖、寶湖、銀湖、北塔湖、西湖、閱海、沙湖、星海湖等湖泊濕地的補水任務。
唐徠渠是銀川平原的母親河,構筑了寧夏引黃灌區最大的自流灌區,成就了“天下黃河富寧夏”。
過去考證,說水稻是宋代從越南引進了良種并推廣的,有書則記載“宋代銀川平原盛產水稻”。
1973年在浙江余姚,發現距今七千年前的河姆渡原始遺址,在出土物中,有大批稻谷、米粒、稻根、稻稈堆積物。中外學者不得不重新下結論:最早的種稻人就是長江下游的中國先民。
說明在唐代銀川平原已有水稻種植的說法是正確的,甚或更早。
因為唐徠渠灌區主要部位正是平原中部寬闊的沼澤鹽堿化地區,改造為農田,必須采用開溝排水、種稻洗鹽的辦法(這種方法在漢代已為黃河流域不少地區采用)。
銀川平原流行的“開溝種稻,堿地生效”的農諺,正是唐代種植經驗的總結。
歷代相傳,銀川平原中部許多湖沼,逐漸被改變成水田。隨著稻田擴大,引水量增加,灌溉余水又在洼地或唐徠渠下游形成新的湖沼。
銀川平原引黃灌區,在古代無壩引水條件下,逐漸形成了多首制渠系。
各干渠與黃河平行排列,將灌區土地分割為南北長條,造成直接從干渠開斗渠、農渠口,灌溉季節容易決口。
以銀川地區來說,由于渠道不暢,渠水不能安全退入黃河,在河水上漲或暴雨時,渠水只能泄入湖泊洼地,這就造成了歷史上唐徠渠中下游地區湖沼密布的局面。
清代乾隆年間,僅寧夏府城(銀川)周邊和城里,就有長湖、月湖、麗景湖、燕鴿湖、金波湖、大湖等有名的大中湖泊四十八個。
七十二連湖之說,亦不夸張。
“連湖漁歌”為當時“朔方八景”之一,“唐渠東畔,多潴水為湖,俗以其相連屬,曰連湖,亦曰蓮湖。在邵剛、李俊兩堡間者最大,周環數十里,不生葭而水深多魚,澄泓一碧,山光倒影,遠樹層匝,時有輕舟出沒煙波中,過者淼然動江鄉之思”。
但是,在水利不修的年份,一遇暴雨山洪、黃河泛濫或渠道決口,往往“水潦橫流,浸及隴畝,野生螟蟥,略無禾苗”,湖沼和田地匯成汪洋一片。
1935年測繪的“唐徠渠流域圖”,主渠支渠兩岸湖沼眾多,銀川附近地區水面竟占總面積約四分之一。
排水不暢,致使銀川平原范圍內普遍沼澤化、鹽堿化,影響農業的穩產高產,糧食平均畝產長期停留在一、二百斤的水平。
除淡水湖外,銀川平原上原生和次生鹽池存在了上千年。
據載,懷遠縣(銀川)“有武平、河池、紅桃鹽池三所”,武平鹽池大約在如今西湖閱海一帶。
明清時期,寧夏府城南北二、三十里處尚各存鹽池,其產不多,官亦不禁。上世紀50年代初,北塔附近還有采制硝鹽的營生。
70年代出小北門走北塔,鹽堿化白色荒地連片皆是。就是那時湖濱東街和民族北街向北的城墻之內,也是白花花的鹽堿地。
新中國成立后,由于建成了比較完整的排水溝系,許多淺水湖泊與積水洼地疏干了,湖泊面積從以前的約七十九萬畝下降到1958年約二十四萬畝,1981年僅剩十六萬畝,湖泊的水深也大為縮小。
新世紀隨著湖泊濕地的得寵,憑借唐徠渠的補水,開發了艾依河、閱海等新濕地,整治了寶湖、西湖、北塔湖和惠農渠系的鳴翠湖、鶴泉湖等大小湖泊,銀川平原的湖泊濕地又煥然一新。
游泳,銀川話俗稱“耍水”。
孩子們十歲左右開始耍水,姿勢是狗刨,前面兩手刨水,后面兩腳打撲騰。
直到響應毛主席的號召,大力提倡游泳時,才開始學蛙泳。
先去唐徠渠的支渠紅花渠游泳,這里渠水淺,對身高只有一米三、四的孩子來講,齊腰深,“漫不了帽個”,比較安全。
真正學會了游泳,唐徠渠西門橋則是衡量學游泳“等級”的標準去處,五個橋洞,三個“等級”,鉆二洞、鉆三洞、橫渡唐徠渠。
那時沒有游泳池,這個“等級”蠻科學的,能橫渡唐徠渠,安全就有了保障,可以在唐徠渠繼續深造,直到成為游泳好手,下得了大湖,渡得了黃河。
上世紀60-70年代,每逢夏季開始,常和發小同學去唐徠渠游泳。盛夏初秋賦閑之時,幾乎天天都到唐徠渠耍水。
在這二十多米寬,二米多深的古老的灌溉渠里,造就了西北漢子擅長游泳的本領,外出在大海里暢游,為銀川人爭光不少。
為了方便游泳,西門橋附近的唐徠渠里還有上下水用的階梯和護堤欄桿(現在已經延伸到唐徠渠整個銀川段)。
渠岸兩側的水稻長勢喜人,田間的蛙聲此起彼伏。
置身于渠畔的綠樹中,你會發現小葉楊的樹葉是深綠色的,槐樹的葉子是淺綠色的,沙棗樹的葉綠中呈現灰白。
土夯的渠堤臨水的一面,野草蔓蔓。安上水泥護渠板之后,板間的縫隙里,一叢叢的野草,又把渠內兩側打扮成綠色的方格。
風景宜人的自然風光,置身游在從黃河母親那里流淌來的水中,既是鍛煉又是享受。
唐徠渠的水流較急,在渠中游泳,都會隨波逐流,漂向下游。游罷上岸后,必須沿渠堤返回到放衣服的出發地。順水游泳俗稱“溜溝”,回時走路多。
為了減少返程步行,游泳者多采用渡來回的游泳方式,后來逆水游泳又成了新潮。
那時夏天的多沙渠堤,熱沙滾燙,從水里上來,爬在沙灘上,享受日光浴,真的很爽。但光腳行走難以持久,時尚的泡沫涼鞋成了泳者的最愛,它能漂在水面,與之同游,上岸時穿著涼鞋走沙路就不會燙腳了。
1976年7月,為紀念毛主席暢游長江十周年,銀川地區籌備橫渡黃河的活動。要求各單位積極參加,聽毛主席的話,到大風大浪里去鍛煉,到江河湖海里去游泳。
報名參加橫渡黃河的工農兵和各界群眾,必須到唐徠渠參加水性測驗,要求從保伏橋下水,順水游到三華里外的西門橋。
唐徠渠里頓時熱鬧起來,大家都想戰前練兵,一顯身手,每天渠中游泳者絡繹不絕。正式測驗之日,工人、解放軍列隊成行,在唐徠渠集體下水的場面十分壯觀。
7月16日參加銀川地區橫渡黃河活動,先用渡船把各路游泳健兒送往黃河東岸,再分批下水橫渡,游向西岸設主席臺之處。
在寬闊的黃河里游泳,十分愜意,起初水勢平緩,游到黃河中間,感覺水連著天,天連著水,數百人一批的游泳隊伍,散落在河上星星點點。
接近西岸是黃河主流,水勢較急,領隊要求大家再加一把勁。在高音喇叭的鼓勵下,大家精神振奮,順利抵達西岸。岸邊站滿了觀眾,對登岸者報以熱烈的掌聲。
上世紀70年代,筆者在唐徠渠管理處做電話巡線工。憑著在電信打工所學的技術,加之師傅陳萬全的細心指導,負責唐徠渠淌水期間的電話線路和電話機的維修工作。
唐徠渠管理處下屬十二個水管所,巡線的第一站,是位于青銅峽蔣頂公社銀光大隊的第一水管所,它的管轄區段是稍里橋段。
一座水泥橋,兩岸楊柳樹,伴之近處的綠油油的麥田,遠處賀蘭山的青影,凸顯青山綠水,真的很美。
寧化水管所在永寧縣李俊公社寧化大隊,它的管轄區段是寧化橋段。
因為電話線路老化,跑得比較頻繁。由此往北是位于永寧縣勝利公社楊顯大隊的楊顯水管所,它的管轄區段是楊顯橋段。
銀川段由西門橋水管所管轄,雖然離家最近,只是這一段線路條件好,維修較少。
巡線主要是騎自行車,路途較遠時,坐火車把自行車托運上,情況緊急或線路修通返回時,坐火車比較多。后來添置了三輪摩托車,陳師傅開著,跟他出車巡線快捷方便。
在銀川以北的滿達橋水管所,可以見證著唐徠渠一分為二,往東北方向流的是唐徠渠下游干渠,規模明顯縮小,在平羅縣周成公社設有周成水管所。
往西北方向流去的叫“第二農場渠”,有南梁、暖泉、崇崗、大武口四個水管所。在各水管所的配合下,承擔補桿、緊線、配交叉,更換交換機,修理電話機等巡線維修工作,保障電話暢通,直到唐徠渠停水。
南梁水管所的楊所長,雖然是崇信巷的老鄰居,他經常以所為家,有些生疏。
跑了幾趟之后,成了老熟人。有一次為查詢線路障礙,不料在大霧中迷失在南梁的荒灘中,急中生智,沿原路返回南梁所,老楊派人帶路,才順利地排除了故障。后來老楊家搬到西門橋東南老唐徠渠管理處家屬院。
有一次在唐徠渠游泳,夾在破舊自行車的破舊衣褲,被不識貨的蟊賊順走。在這種尷尬時刻,想到了退休在家的老楊,穿著泳褲去他家借了身衣服,才回到老九中斜對面的家里。
唐徠渠巡線是人生的一個插曲,卻留下一些難忘的記憶。
唐徠渠管理處電話維修的陳萬全師傅,他是1965年支寧的杭州知青,老三屆高中畢業生。
恢復高考后,積極應對。見吾輩無動于衷,問之才知道高中都沒上過,如何高考?他卻鼓勵引導說:“你喜歡看書學習,有基礎,要樹立信心,突擊學個一、兩年,參加高考沒問題?!卑凑贞悗煾档闹更c,實現了“知識改變命運”的夢想,終身難忘。
1978年時的唐徠渠
隨著銀川的城市發展,唐徠渠進入市區,緊鄰唐徠公園高樓住宅林立。
在康樂巷居住時,成了唐徠渠保伏橋下南塘湖的常客,跟著季節釣魚滑冰??粗苫M湖飄香,看著蘆葦從綠到黃,穿過湖中一個個圓形踏步,在唐徠渠畔徜徉。
新世紀選擇購房時,唐徠渠邊幾棵古老沙棗樹,勾起了打沙棗的往事,一眼就相中了緊靠渠邊長城花園的樓房。
如今的生活每每與唐徠渠相伴。
天色蒙蒙,窗外就會傳來晨練的音樂聲,聯通橋下的小廣場,打兵乓球的、跳廣場舞的、玩健身器材的興致勃勃。
從西門橋搬到新華西橋的早市,占據橋東橋西,露天室內各有所主,買菜購物的絡繹不絕。
長期住在唐徠渠邊,更能領會古渠神韻,夜晚在老沙棗樹下,似乎聽到它們的竊竊私語。
唐徠渠的真正春天,跟銀川平原其它地方一樣,姍姍來遲。
夏天堅持在唐徠渠野游,保伏橋逆游到西門橋,新華西橋彎亭的日光浴,代替了孩提時代的爬沙子曬太陽。
盡管每年唐徠渠都有溺亡的悲劇發生,喜歡野游的卻大有人在,炎炎夏日享受野游樂趣的泳者,渠岸兩側比比皆是。
當然,唐徠渠由于灌溉和季節的原因,只有小半年有水,其余都是干涸的渠,留下遺憾。天道公公,秋季長長。
十一月份唐徠渠淌冬水時,雖不是郁郁蔥蔥,秋黃蒼綠依舊賞心悅目。
冬季,殘留的水面上結了冰,有的粗糙,有的光滑。
抓住“商機”的有心人,用三輪摩托車,拉來不少雙叉式老冰車。吸引了當今的孩子們,坐在冰車上盡情玩耍,也給老者提供了懷舊的機會,把他們帶到了童年。爺爺領著孫輩滑冰車,更是一舉兩得。
唐徠渠,銀川人的母親河......
文章選自《銀川黨史網》 圖片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