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的“外服諸侯”,實際上就是周朝在中央直轄區以外地區實行的行政管理制度。由于當時王畿以外的地區都要行分封制,即所謂的“封邦建國”,所以,所謂“外服諸侯”,主要指周王朝直轄區域——王畿以外的各諸侯國的職官制度。
周代實行分封制,考其所封之國,大率可分三類:
一是“追思先圣王”分封神農、黃帝、堯、舜、禹等古圣帝王的后代。
二是周王室的同姓子弟,這是最主要的部分,如周公封于魯,召公封于召等。
三是開國功臣。
周代以分封同姓子弟為主,把分封制與宗法制結合起來,加強了對各諸侯國的控制。分封諸侯的爵位是公、侯、伯、子、男五等,可以世代相傳,即所謂“百世不遷”。諸侯在本國境內也按照周王朝制度設置官吏。
西周初期天子有較高的權威,各諸侯國尚能相安而立,維護和平局面。后來厲王獨斷專橫,壓迫人民,設巫監視國人,引起國人暴動;幽王更加腐朽,到平王東遷后已完全失去控制諸侯之力,甚至連起碼的財政支出也無力承擔了,以至于平王死,無力辦喪,到魯國去求助喪葬費。
《左傳·桓公二年》說: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卿置側室,大夫有貳宗,士有隸子弟。也就是每一級有爵位的官僚都以自己的嫡長子繼承自己的爵位,而把自己的其他子弟依次封為下一級的爵位,世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