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期的海洋發(fā)生了很大變化,早期的南大西洋位于非洲和南美大陸之間,狹窄的北大西洋正在歐洲和北美大陸之間形成;而曾和南級洲相連的澳洲大陸已經(jīng)分離開來了,并慢慢向北移動;同時,印度板塊已與非洲大陸分離,且向北緩緩遷移。很快將與亞洲大陸相撞。
新生代早期,大陸位置的不斷變化和海盆的擴張對古代海洋的環(huán)境影響頗深,后來,就對整個地球都產(chǎn)生了影響。那時,古地中海水道和它的赤道環(huán)流停止了。澳洲大陸與南極洲分離后,南極洲往南更接近南極,而澳洲也與南美大陸一起向北移動。此時,一股新的環(huán)流正沿著南部大陸形成。地球在中生代時逐漸成為一個遍布海洋的藍色星球。
地球其實由許多板塊構成,而且它們處于不斷運動變化之中。這一理論的形成其實非常偶然。1910年的一天,德國科學家魏格納躺在病床上,目光正好落在墻上一幅世界地圖上。
“奇怪!大西洋兩岸大陸輪廓的凹凸,為何竟如此相吻合?”于是他設想到:非洲大陸和南美洲大陸以前會不會是連在一起的,也就是說他們之間原來并不存在大西洋,而大陸會不會是不斷漂移著的呢?以后,魏格納通過調(diào)查研究,從古生物化石、地層構造等方面找到了一些大西洋兩岸相同或相吻合的證據(jù),從而提出了大陸漂移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