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語:提到國內的家電領域的知名企業,不少人都會想到格力、美的、海信。的確,這些都是如今傳統家電行業的老大哥,但是同海爾比起來,資歷就有些淺了。作為國內最早一批的家電品牌,海爾前不久發布了今年上半年的財報數據。雖然行業的先行者,但是海爾明顯有些跟不上整體的行業步伐。
利潤增長,業務下滑
此前,青島海爾將品牌更名為海爾智家,這也是其更名后發布的第第一份財報數據。根據報告顯示,海爾上半年近利潤超過51億元,增長超過7.5%。但是,海爾的各項業務都有下滑的趨勢,其中空調領域的營收下滑明顯。
伴隨著海爾最知名的故事,就是張瑞敏怒砸劣質冰箱。上個世紀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越來越多的外資品牌開始進入中國市場,隨后中國的家電行業受到了嚴重的沖擊。畢竟以前沒有技術實力強大的競爭力,消費者也沒有太多選擇。所以,國營家電廠商的日子過得還不算不錯。
海爾的崛起史
但是,隨著競爭對手的增多,一批國營家電企業陷入了經營困境,海爾就是其中之一。就在此時,張瑞敏臨危受命,成為海爾廠長。新官上任三把火,他第一把火就燒到了產品質量上。因為產品品質不符合要求,張瑞敏親自砸毀了一批問題冰箱,就此確立了以產品質量為中心的發展策略。
隨后,在他的主導下,海爾開始打造自己的品牌影響力。短短三年時間,他就將企業從瀕臨破產的境地,帶到了年產能15萬臺的成績,一舉扭虧為盈。進入到90年代,海爾的發展步伐明顯加快了。從冰箱業務逐步擴展到其它家電領域,到90年代末期時,已經基本覆蓋了全部的家電品類。風頭盛極一時,被譽為當之無愧的中國冰箱之王。
與競爭對手的差距加大
隨后,海爾開始進軍海外市場,先后在美國等國家建立工廠,將生產基地直接建立在產品輸入國。2001年,海爾收購一家歐洲冰箱企業,正式進入歐洲市場。不過,海外戰略并沒有為海爾帶來想象中的營收,而是連續9年的虧損。從2001年開始,企業陷入業績下滑的死循環之中。
當年,海爾是和美的一同上市的,隨后格力也選擇在國內上市。彼時,三大家電巨頭的市值相差不大,但是隨著海爾的衰落。如今,與前兩者的市值相差2400億元。有數據表明,去年海爾的凈利潤只有51億元,而上述兩家企業的凈利潤都超過了200億元,這就是差距。
總結:有業內人士分析稱,家電品牌進軍海外本是無可厚非的戰略,但是海爾卻有些操之過急。在國內行業大局未定的情況下,盲目向海外擴軍,必定導致大后方被競爭對手占領,事實上也確實如此。隨著上游房地產黃金10年過去,下游家電消費也將減緩,而且隨著5G的到來,未來物聯網、智能家居的發展也會提上速度,互聯網巨頭紛紛虎視眈眈,海爾需要完成從傳統家電到智能家居的快速轉型,說了這么多,你還知道哪些知名的家電品牌呢?歡迎在留言區分享討論。財富的變革和科技的發展,我將與你們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