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柴胡湯治咳嗽
咳嗽系由外感或內傷等病因,導致肺失肅降,肺氣上逆,沖擊氣道所致。外感咳嗽責之六淫外邪侵襲肺系,內傷咳嗽責之臟腑功能失調,內邪干肺。不論邪從外入或從內發,均可引起肺失宣肅,肺氣上逆作咳。《素問·咳論》曾有“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的論點。
通過多年臨證觀察認為,咳嗽病位主要在肺部,但根本原因確是少陽郁結。少陽為樞,以樞轉氣機,調節氣機升降出入為用。當人體“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博,結于脅下”,直入少陽,正邪相爭,相持不下,邪氣留戀不去,少陽經氣不利,上干肺臟,肺氣上逆作咳。咳嗽是機體的驅邪外出的一種保護性反應,也是正邪相爭的一種表現。
肝主疏泄,肝脈布兩脅而注于肺,少陽膽經入缺盆,至胸中,貫膈絡肝。當情懷不暢,肝膽少陽氣郁日久生火釀痰,痰火沖金犯肺,則肺氣上逆而致咳嗽。
小柴胡湯出自《傷寒論》第96條,是治療少陽病的主方,其主要用于“口苦,咽干,目眩,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等邪郁少陽病證的辨治。經過后世有醫家的大量臨證實踐后表明,該方還是治療咳嗽的妙方。如許叔微《傷寒百證歌》謂“小柴治咳值干金”,陳修園在《醫學實在易》中也十分推崇小柴胡湯加減治療咳嗽。其實,不論外感或內傷咳嗽,很多患者之病機與小柴胡湯組方原則都是非常暗合的。
辨證論治是祖國醫學的靈魂,拿一張方子去對付所有的疾病是不科學的。小柴胡湯中柴胡、黃芩并用,可疏利樞機,再與生姜、半夏配伍又能辛開苦降、宣暢三焦;若再配人參、甘草、大棗,則成扶正祛邪、攻補兼施之劑。典型的小柴胡湯證出現咳嗽在臨證中并不多見,所以掌握該方用藥的加減法非常重要。《傷寒論》在小柴胡湯方后加減法中曾有云:“若咳者,去人參、生姜、大棗,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兩。”清代錢塘名醫張令韶在《傷寒論直解》中說:“咳者,形寒傷肺,肺氣上逆,故加干姜之熱以溫肺,五味之斂以降逆。”《醫宗金鑒》說:“咳者,半表之寒,湊入于肺,故去參、棗,加五味子,易生姜為干姜以溫之,雖肺寒不減黃芩,恐干姜助熱也。”小柴胡湯具有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之功;去人參、生姜和大棗,是防其壅補,阻滯氣機升降出入之運行,干姜易生姜,增加溫通辛散之力,以利肺氣之宣肅。有關小柴胡湯的加減之法,《血證論·咳嗽》說:“《內經》云:五臟六腑皆有咳嗽,而無不聚于胃關于肺,上條分肺胃治已詳。茲有一方,可以統治肺胃者,則莫如小柴胡湯。肺火盛加麥冬;心火盛加黃連、當歸;肝火盛加當歸、胡黃連;黃昏咳嗽為火浮于肺,加五倍子、五味子以斂之;五更咳嗽,為食積之火,至寅時流入肺經,加萊菔子;痰凝氣滯者,加瓜蔞霜、旋覆花、杏仁、桔梗、射干、川貝母;水飲上沖者,加葶藶子、桑白皮、細辛、五味子;有寒加干姜、云茯苓;若兼外感,發熱惡寒,鼻塞頭痛而咳嗽者,宜小柴胡湯加荊芥、紫蘇、杏仁、薄荷。蓋小柴胡能通水津,散郁火,升清降濁,左宜右有,加減合法,則曲盡其妙。”
若為血弱氣盡,邪戀少陽者,證見咳嗽少痰,氣短少力,易于外感,口苦、咽干、目眩,舌淡苔白,脈弦細;方擬小柴胡湯合玉屏風散加減。
若為表郁風寒,少陽郁滯者,證見咳嗽連連,咳痰色黃白相間,寒熱往來,無汗鼻塞,心煩喜嘔,胸脅脹痛,舌淡紅、苔薄白膩,脈浮弦;方擬小柴胡湯合麻黃湯加減。
若咳嗽兼見口苦欲嘔,心下痞滿,汗出惡風,身痛發熱等癥者;擬小柴胡湯合桂枝湯(即柴胡桂枝湯)加減。
若為外感風熱,邪犯少陽者,證見咳吐黃痰,發熱汗出,微惡風寒,口渴溲黃,舌質淡紅、苔黃,脈浮弦等癥;方擬小柴胡湯合桑菊飲或麻杏石甘湯加減。
若為七情內傷,郁火生痰,痰火內伏少陽者,證見咳嗽痰多色黃而粘,胸脅滿悶,虛煩躁擾,心悸頭暈,納呆喜嘔,舌苔黃膩,脈弦滑等癥;方擬小柴胡合溫膽湯加減。
總之,使用小柴胡湯辨治咳嗽,還要遵循審因論治的原則。<素問·至真要大論>>就有“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的辨證論治思想;強調治病求本,審證求因;病情復雜時,必須抓住重點,抓住主要矛盾,擊中病證要害。臨證要分清外感內傷,要分清虛實,要分清寒熱,要分清病位,做到隨證治之。
只要審證求因,靈活加減,用小柴胡湯治療大部分咳嗽病證都能取得良好療效。筆者經常使用小柴胡湯加減治療咳嗽患者,由于效果顯著,致使不少患者專程前來求診。
黃女,39歲。咳嗽2個月余。患者平素性格內向,多愁善感。2個月前無明顯誘因地出現咳嗽等癥狀。行胸部正位片等相關檢查后,擬診為支氣管炎。證見咳嗽痰多,咳痰色黃,胸脅苦悶,口干苦粘,心煩喜嘔,胃脘脹悶,舌紅苔黃膩,脈弦數。辯證為膽郁痰擾,邪滯少陽;方擬小柴胡湯合溫膽湯加減;藥用:柴胡15g、黃芩15g、半夏10g、黨參10g、杏仁15g、茯苓20g、陳皮15g、枳殼15g、竹茹20g、桔梗10g、紫菀10g、款冬花15g、甘草6g、生姜15g、大棗15g。基本守上方用藥10天,患者多癥緩解,胸片提示未見明顯異常 。
劉女,53歲。2012年11月29日就診。患者自訴10年前冬季受寒后久咳不已,至第二年春天才逐漸減輕。嗣后,每年入冬就會無明顯誘因地出現咳嗽少痰等癥狀,每于天冷、油煙刺激、生氣或勞累后加重,加重時必須持續咳嗽幾分鐘后方能緩解,十分痛苦;入春漸止。經多次就診后,診斷為“慢性支氣管炎”,服多種中西藥物等,未見明顯效果。1月前患者開始咳嗽。證見咳嗽少痰,鼻塞咽癢,汗出惡寒,口苦微嘔,周身困痛,心胸痞滿,舌淡苔薄白,脈浮弦。血壓140/90mmHg,心率90次/分鐘,雙肺呼吸音粗糙。證屬太陽少陽合病,肺失宣降;治以和解少陽,疏散風寒,調和營衛,宣肅肺氣;方擬柴胡桂枝湯加減;方擬:柴胡15g、黃芩10g、黨參10g、半夏10g、桂枝15g、白芍20g、桔梗10g、杏仁15g、紫菀10g、款冬花10g、炙甘草6克、生姜15g、大棗15g。患者服藥5劑后,咳嗽明顯減輕,咽癢消失,連續服藥近1個月后諸癥消失。隨訪2013年、2014年及2015年冬季,患者咳嗽均未復發。素問·至真要大論>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