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青豆化
清除雜物是現代煉金術 。 —美國暢銷心靈作家 丹妮絲 琳
什么是——青豆化?
和《型男飛行日記》的男主角一樣,過去四年我一直致力于替背包減重。我將自“去蕪存菁”的動作命名為:“青豆化”,意思是變得跟青豆一樣。青豆是誰呢?她是村上春樹小說《1Q84》的女主角,我喜歡這個角色,希望能過和她一樣過精簡的生活。當然她也有我不接受的部分,不過就一名獨立、專業性自主的女性而言,我非常欣賞她的個性與生活方式。村上春樹在書里是這么描寫她的:
*及眉的頭發修剪得漂亮有型。完全沒有配戴裝飾。有下了決心的堅強眼神。
*幾乎看不到絲毫贅肉,所有肌肉都用心鍛煉過。沒辦法用手指抓出多余的肉來。
*對每天的飲食很用心。青菜料理是她所做的日常飲食的中心,此外再加上魚介類,主要是加白身魚。肉的話,只有偶爾吃雞肉而已。食材只選擇新鮮的,調味料只用最低限度的量。排除脂肪多的食物,碳水化合物控制在適當的量……不過她也不是只抱著那種禁欲式的菜單活著,非常想吃的時候,也會沖進某個餐廳點一份厚厚的牛排或小羊排。
*便秘是青豆在這個世界上最厭惡的事情之一。和濫用家庭暴力的卑劣男人和擁有偏狹精神的基本教義派一樣討厭。
*家具只有最低限度的。擁有的東西也很少。雖然喜歡讀書,但讀過之后就賣給舊書店。也喜歡聽音樂,但不可能搜集唱片。不管什么東西,只要眼前堆積有屬于自己的東西,就會覺得痛苦。每次在什么店里買什么東西時都有罪惡感。心想這種東西其實沒有必要。
《1Q84》,村上春樹著,賴明珠譯,時報日化出版社
自從《1Q84》出版以來,每次清雜物我都會想起青豆。她沒有多余的家具與收藏,嘴里從不吃進多余的熱量,身上也沒有多余的贅肉,社交圈內更沒有多余的人,一切都精簡到極致的程度。她甚至向往“把現鈔藏住睡覺的床墊底下,危險的時候把那抓起來從窗戶逃走”這樣的生活。我從沒見過比她更自由的人。
小學便決志脫離宗教狂父母的青豆,一直孤零零又低調地存活在世界上。個性堅毅的她,透過有意識地自我鍛煉,成了一名能將熱衷家暴的男人一一“移往另一個世界”的專業殺手(這何嘗不是清除另一種形態的雜物?)。她能毫不留戀地離開居住多年的地方,因為那兒沒有她積累的物品,沒有割舍不掉的人際關系。這么利落的人,最適合當個理想主義者或亡命之徒。
我想每個人心里多少住了個理想主義者或亡命之徒,可是年紀越大,離夢想就越遠。理由顯而易見,因為我們的背包太重,牽掛太多。日復一日,我們積累更多家當,創造更復雜的人際關系,于是我們的腳步日益沉重,行動日益遲緩。
然而,青豆化卻讓我開始接近目標。我先是剪去留了20多年的長發,不再為燙直燙卷而傷神,接著又讓自己的身體“沒辦法用手指抓出多余的肉來”。透過精簡再精簡的過程,我的精神肌肉變緊實了。當我身邊不再有雜物、身上不再有贅肉時,我逐漸相信自己可以改變思維模式,并進一步造成內在的質變。這種由外而內的改變過程,無疑讓我更貼近自由。接下來我將分享自己清除雜物的心得,希望青豆化也能讓各位的空間與身體變得更加精簡而緊實。
青豆化,Action!
如前所述,我的物品有自己積累的,也有從老媽那兒繼承來的,將這些東西處理完畢,足足耗費了我四年光陰。綜合國外達人專家們的心法和我實際執行過的經驗,我建議的行動方針如下:
1. 將同類型的物品集中起來。盒子和箱子不算一類,請將內容物取出并分別歸類。
2. 根據“雜物”的定義一一檢視,并進行取拾。
3. 針對無法直接保留和歸位的物品,依序分成“再生、轉手、捐贈、丟棄”等類別。
4. 按照上述的物品分類,盡速將它們處理完畢。
簡單講,就是分成: 集中)檢視)分類)處理” 四個程序,以及“再生、轉手、捐贈、丟棄”等四種處理方式。由于這些方式適用于各類型的物品,因此我先將共通的部分介紹一遍,以免贅述。
再生
材質好,改造后還能用,而你也“確實需要”的東西,就具備留在家里的條件,三者缺一不可。比方說,款式過時的毛料洋裝,可以縫制成另一件上衣或裙子;用不著的落單水晶杯,可以當作優雅的花器,陳舊的實木五斗柜,經過重新上色、更換把手,可以變成別出心裁的玄關邊柜。如果材質不佳,則不建議繼續保留,它不值得你花心思改造,你也不該留下與自己本質不相親的東西。
送人
轉手的方式包括送人、交換、網拍賣和去二手市集擺攤。
近藤麻理惠提醒“別把自己不要的東西送給家人?!彼^去常把不要的衣服塞給妹妹,后來她坦承“我做的事,不過是表面上裝作好意,實際上是把丟掉自己東西的罪惡感推到別人身上。現在叫想來,連自己都覺得很過分。”如果想以體貼的方式送小物品,可以先弄清楚對方的需求,詢問是否有空間收納,再拿對方可能感興趣的物件讓他/她挑選。不逼迫他人收下,才是尊重人、也尊重物的做法。
交換
還在當上班族時,我跟年齡相仿、口味略同的女同事合辦過服裝交換會,地點就選在交通最方便的人家里?,F場只兒大伙兒忙著試穿、挑貨,遇到彼此對象價差太多的,還會補貼對方一些小額現金,過程十分有趣。我也參加過在咖啡館舉行CD交換會,偶然出現的絕版專輯每每令氣氛高潮迭起。交換會是讓同一類人流通物資的好所在,不過我現在只求東西越少越好,類似尋寶或交換的活動,基本上我是能免則免。
網拍
網拍的經驗大家幾乎都有,詳細情形我就不費事多談了。我想特別提醒的是,請為網拍訂出價格下限。如果你是月薪四萬的上班族,以工作天數與每日工作時數計算,時薪大約是兩百三十元。一件物品,光是拍照、修圖、測量尺寸、撰寫文案、回復問題、得標聯絡和包裝寄送,就可能耗掉你一小時。如果某件物品的成交行情不到你的時薪,請評估它值不值得你如此大費周章,畢竟這些時間用來補眠可能對你更有益處。
擺攤
全臺各地定期擺攤的二手市集頗多,攤主人多必須支付以“日”或“半日”為單位的清潔費和保證金,有時還得自備陽傘及桌椅。好處是買賣雙方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可以免除被棄標和包裝寄送的麻煩,壞處是有時得承受風吹日曬雨淋,而且必須把東西搬來搬去,萬一生意欠佳,換到的現金搞不好只夠拿去付清潔費??墒桥c人直接交流何其樂趣,不少有此經驗的朋友都說,看到買方以低廉價格買到心愛物品時臉上所展露的笑容。累一點也是值得的。
捐贈
接受捐贈的對象大致有慈善單位、社會機構、醫療照護院所和一般路人這四種。有些民間慈善團體或教會專收特定物品,予以整理后再分送給弱勢者;有些會以物資中心的方式運作,原則上什么都收,有些規模較小的甲位會在網頁上公告近期需求的物資:有些則是在募集到物資后,小定期舉辦愛心義賣會。蘇凱提出的建議很中肯“他們要的是質量好、能賣得掉的東西,而不是垃圾。捐贈前,要將物品整理干凈且維持良好狀況,像是掉頁的書籍或不潔的內衣褲都不要捐贈。”
小區活動中心、圖書館、游民收容中心和動物收容所,普遍需要能供民眾閱覽的書籍雜志、能給游民送暖的御寒衣物,以及能使流浪貓狗清潔與溫暖的舊報紙、舊衣服和舊床單。就近捐贈能省卻不少麻煩,在行動前請先確認對方的需求。有時網絡上流傳的募集捐物訊息早已超過時效,花幾分種打電話問清楚,可以避免造成對方的困擾,也不致讓你的美意因此而打折。
一般醫療照護院所需要的物資,不外乎輪椅、拐杖、血壓計、電動床、紙尿褲等器材與備品,醫院會視需求將捐物提供給各類病房或弱勢病患。老媽過世后,我以她的名義捐出點滴架、氧氣筒、氣墊床、翻身滑布、便器椅、四腳拐杖、退燒冰枕…算是替她多做一件好事。如果家中剛好有用不著的相關物資,創世基金會與勢單力薄的地方型慈善醫院是你可以考慮的捐助對象。
易碎的碗盤和“哩哩扣扣”的小玩意兒,最適合直接裝箱擺在大門口供路人自取,只要貼個“免費贈送,請取走”的小告示,很快就會清潔溜溜。我替住四樓公寓的老媽搬家時,曾將未封箱的書本臨時攔在一樓的鐵門前,結果馬上吸引兩名歐巴桑自顧自地翻閱,還作勢將它們帶走,幸好我及時發現,才沒讓老媽心愛的書本被洗劫一空。這個方法十分管用,只是得避免妨礙他人的正常出入。有物業管理的小區并不適用這招,但大型小區多半設有回收室,住戶們不妨多加利用。
丟棄
無法再生、轉手,也不適合捐贈的雜物,最后只剩下丟棄一途。然而,丟棄絕不止扔進垃圾桶那么簡單。我們在購買時鮮少關心商品的源頭與制造過程,以致當這些東西成了垃圾時,往往不曉得該如何“正確”地處理。怎么做才能讓垃圾減量?怎樣丟才不會污染環境呢?英國環保人士尼基.史考特認為,停止浪費才是幫助地球最簡單的方法。
尼基.史考特在《減少、回收、再利用》一書中建議減少購物、不買包裝過度的商品、使用購物袋、選購質量較好的商品、在地消費、拒絕用過即丟的消耗品、拒用無法重復使用或回收的商品,并盡量選購可重復補充的罐裝商品。需要丟棄物品時則務必遵守當地政府關于資源同收的分類規定,臺灣本地的規定可上行政院環保署網站○2查詢。
在丟東西時,辰巳渚建議:“不要想再看一次里面裝的東西,閉著眼睛直接把東西丟掉吧!”近藤麻理惠也提出忠告“要特別留意一件事,那就是一位名為母親、心中有大愛的廢棄物回收業者突然粉墨登場…如果你準備要丟的東西不小心被家人看到,讓他們有罪惡感、覺得很浪費,結果又把它回收,增加了不需要的東西,這才是真正的罪惡?!彼裕埑盟南聼o人、老媽出門時,毫不留戀地將雜物趕出家門吧!
各類別物品的青豆化方式
以下我會就大家最感到頭疼的東西一一說明“減量”與“維持”的方式。它們分別是衣物、鞋子、書籍、雜志、報紙、廚房用品、浴廁用品、藥品、家具寢具、3C/家電用品、CD、DVD、VHS錄像帶、相片/底片、宗教/風水用品和植栽。
衣物
整理衣物前,必須先將它們徹底“集中”。除了雨衣之外的衣服,請擺在衣柜里,不要掛存玄關衣帽架上、披在書房椅背上,也不要攤在臥室五斗柜上。讓散亂在家中各處的衣服回歸衣柜,是最重要的第一步。其次,衣柜的容量就是血拼上限,擺進不去表示你應當停止購買或清掉一些內容物,而不是再買一個儲物箱回來塞衣服。如果衣柜呈爆炸狀態,請馬上動手整理,不要拖延。
每位達人的取舍標準不同,但大家都同意意大利經濟學家帕列托的“80/20法則”,亦即在百分之八十的情況下,多數人只會穿到所有衣物當中的百分之二十。有達人建議整理時先排除最常穿的兩成,只針對剩下的八成做篩選,這點我不太認同,因為你常穿的衣服未必適合你,也不見得能彰顯你的風采。有些人專挑舒服、耐臟的衣服穿,有些人不擅穿搭,出門總是那幾件。想徹底整理衣柜,就別把那兩成當基本盤,請務必將它們納入一一檢視的范圍內。
依照我對雜物的定義,我會清掉:一,購買后基于某種原因不太想穿的衣服;二,老媽在地攤或菜市場買的便宜貨; 三,因為款式過時、不合身、瑕疵、破損而幾乎不穿的衣服;四,會喚起負面回憶或看了有損心情的衣服;五,他人要求借放卻一直“忘了”取回的衣服。
2005年我進駐五樓舊公寓時,曾將三坪大的房間改造成衣帽間。我利用五組IKEA的Logga衣帽架和吊掛式分類袋,收納了兩個人共計四百多件衣服,其中我的部分占了七成。東西雖多,但我整理得井有條,偏偏一年后老媽的遺物加入攪局,衣帽間頓時重演二樓公寓的荒唐亂象。只能說,沒有演變成“人造土石流”的局面,是因為我在老媽的租處已經先將她的衣物清掉八成。
搬進十樓中古屋后,衣帽間面積縮水成一坪,為此我添購了五個大型“儲物盒”將衣服層層疊疊地堆在吊桿下方。每逢換季,壓箱底的衣物總是制造大量塵螨,連帶造成的鼻子過敏更是持續數日。青豆化后,我一年四季的衣物加起來只有六十件,加上老公的也不過近百件。換句話說,我們的衣物全部掛在吊桿上,連換季都免了,而不再使用的大型儲物盒自然也被順勢捐出。
一般人不想扔衣服的借口,不出以下幾種:一,購入價格很昂貴;二,也許哪天穿得
下有可能會再流行;四,明明就還可以穿。對于只愿意把衣服挪來挪去佯裝整理的人,我會建議他們及早面對現實,并改以青豆的立場看待事情,例如:
1.“那件衣服很貴耶!丟掉太浪費了?!碑斈氵@么想時,或許青豆會說“它的確不便宜,可是擺著不穿更浪費,而且它現在肯定不值當初的價格,不信的話去拍賣網站找找看,說不定全新品的出清價格還不到三折。付出去的錢不會回來,再心痛也無濟于事。與其因為不甘心而一直保留這件衣服,不如將它分享出去,提高它的存在價值?!?
2.“等我減肥成功,也許就穿得下了?!碑斈氵@么想時,或許青豆會說“那就訂個時間表吧-如果時間到了你還是穿不下,就得把這些衣服全部丟掉。如果你沒有信心達成目標,那么現在就該直接丟掉。事實上,宋里有這種能量停滯的東西無功于減重。更何況,瘦下來乏棱難道不該買些新衣服來犒賞自己嗎,何苦繼續穿舊貨呢?”
3.“這款式過幾年說不定還會再流行?!碑斈氵@么想時,或許青豆會說“當你從衣柜深處奮力挖出那件八零年代的雪花褲時,它已經再度退出時尚潮流了。就算你能迅速找到,可是說真的,八零年代的質料和剪裁絕對跟今年流行的不一樣。如果你這么在意時尚脈動,不妨發揮創意好好地改造它,否則還是把不合時宜的舊衣服全部扔掉吧”。
4.“今還可以穿干嘛丟?留著當家居服下行嗎?”當你這么想時,或許青豆會說 “家居服不等于退役的上班服和外出服,穿起來舒適自在是它的基本要件,你的衣柜也不是無底洞,不可能什么都留。挑幾件沒走樣的棉質衣物當家居服并不為過,但請切記,留下它們的目的絕不是為了把自己變成邋遢男或魚干女?!?br>
我用青豆化的想法戰勝執念,使衣柜得以順利減肥,而附帶的好處是,以前衣服多時我經常覺得“衣柜百百件,出門沒半件”,現在衣服少了,反而能在五分鐘內著裝完畢,迅速出門。如果你也想免除衣柜換季之苦,并省下寶貴的時間,最好只留下喜歡、想要、合身、穿出去感覺良好又能贏得贊美的太服。近藤麻理惠建議將衣服拿在手里一一觸摸后再做取舍,我倒是覺得有空的話不妨逐件試穿,如果能找品味人士陪同進行,就再好不過了。
◎取舍之后
淘汰掉的衣服必須進行分類,也就是替他們安排“再生、轉手、捐贈、丟棄”等后路,這么做的話,你扔掉它們的罪惡感會減輕許多。不過,無法再利用的衣服請直接丟進垃圾桶,否則捐出去只會造成回收者的困擾。在臺灣,街頭巷尾經??梢娕f衣回收箱,坊間也有專做舊衣回收的公益團體,我自己則習慣捐給“心恰舊衣回收隊”和“光仁二手商店”。
有報導指出,刺繡精美的胸罩很受第三世界婦女歡迎,品相不錯的對象若是銷往海外,每公斤約有50至160元的行情,因此臺北市環保局已將胸罩正式納入舊衣回收項目。未來若能大量回收女性“內在美”,預計可為社福團體增加大筆收入。以前我習慣將舊內衣用報紙包起來丟掉,現在我可以更有意義地處理它們了。
清完衣柜后,最重要的工作是維持它的整齊清爽。達人們教授的各種衣物折疊術和吊掛術令人眼花繚亂,可是我認為衣物一旦減量,怎么收納根本不是問題,只要自己覺得開心、順眼就好。
我收納衣物的方式是以顏色為主,類別為輔。藍色系(天藍/靛藍/丹寧)、大地色系(卡其/軍綠)、無色系(黑/灰/白)各成一區,厚外套和長大衣不分顏色自成一區。背心、內褲和襪子全部折成方塊“站”進收納籃,胸罩不適合擠壓,因此將罩杯對迭后集中放進長紙盒,帽子最怕變形,收進衣柜排排坐較不容易出錯;絲巾、圍巾和皮帶我則是以IKEA的圈圈掛架一一安頓。
衣架是衣柜里的要角,我強烈建議別再使用廉價的彩色鐵絲衣架,也別保留洗衣店附贈的白色鐵絲衣架,它們和精挑細選后所留下的好衣服并不相襯。既然已經將衣物去蕪存菁,不如順便把衣架全部換新。我自己用的是清一色的白色塑料衣架,只有厚重外套才以強壯的木質衣架吊掛。只要統一衣架的樣式,衣柜就會瞬間變得清爽有型??!
◎基本色與輔助色
在這兒我要提出一個“基本色”的觀念。你可以依照膚色、搭配性或能量運勢來決定你的基本色?;旧ǔ_\用在下半身,最適合的是卡其色這種中間色,和黑色這種萬年不敗的經典色。這兩個顏色出現在正式場合或休閑場合都很恰當。如果想挑年輕一點的顏色,丹寧色和軍綠色也很容易搭配。我的基本色是黑色,所以我的下半身是黑褲/黑裙搭配黑鞋/黑靴和黑色手提包,冬季則加上黑圍巾、黑褲襪、黑手套和黑帽子。當然,我也擁有黑色的上衣和外套。
黑色跟什么顏色都搭,上衣其實可以隨意挑選,但想讓生活變簡單,讓衣柜變清爽,限定幾個重點“輔助色”是必要的。輔助色和你的基本色必須能夠互相搭配,例如我的輔助色就是深灰、淺灰、米白、卡其、軍綠、天藍和靛藍。平時我只要黑褲/黑裙,二擇一,再任意挑件上衣就能輕松出門,完全不必花腦筋;心中有了基準,逛街時便不可能沖動購物。久而久之,個人穿著風格也會逐漸成形。近幾年才認識我的人,大概很難想象我曾經穿得像是調色盤或耶誕樹吧!
如果你的基本色是卡其色,那么輔助色可以是黑色、棕色、米白、酒紅、靛藍和嫩黃,端視你的膚色而定。此外,也可以請開運專家建議能增強運勢、改善個性的色彩。比方說,勇氣不足、缺乏活力的人可以多穿紅色系,加強“火”的能量;:個性急躁、粗枝大葉的人可以多穿白色系,鍛煉“金”的性格。 服裝色彩有影響一個人的能量與磁場,就跟墻壁色彩會影響一間房子的風水一樣。對這方面有興趣的話,可以上網搜尋“色彩開運” “基因色彩”“五行色彩”等關鍵字。
順道一提,丹寧色系、大地色系和無色系是永不退流行的三大色系,采購時建議以搭配性強的經典款為主,日后只要更換配件即可輕松改變風格。絲巾、圍巾、別針、項鏈等配件的好處是體積小,不占空間,如果能善用配件制造視覺焦點,即使衣服不多,也能經常讓人耳目一新。
鞋子
鞋子是女性收納時最感困擾的東西之一,而“80/20法則”當然也適用于鞋柜。以前我的鞋子多到鞋柜擺不下,后來按書上的建議買了一堆鞋盒,并在盒側貼上鞋子的相片以茲辨識,層層疊疊之下,總算讓大批鞋子入住鞋柜。只不過我平日常穿的就是放幾雙,其余的一年穿不到兩次,“保管”那么多鞋子實在很沒意義。事實上,我們購物時買的往往是廣告承諾而非商品本身,例如我嗜穿方便走路的平底鞋,卻曾同時擁有七雙高跟鞋,理由是我幻想自己能因此變得更有女人味,偏偏高跟鞋總是讓我腳痛,不愛穿的結果,就是它們全部淪為家中雜物。青豆化后,我的鞋子只剩下能與基本色搭配的白色帆步鞋、灰色慢跑鞋、黑色勃肯鞋、霧銀色涼鞋、膚色夾腳拖、黑色長靴,以及駝色、黑色高跟鞋各一,共計八雙,但我覺得還可以更少。
想整頓鞋柜,首先得將鞋子集中起來,按功能一列一列排好,接著將顏色相近的擺在一塊兒逐一檢視。這時你可能會發觀白己用三雙黑皮鞋或六雙夾腳拖,而且完全不清楚這一切是怎么發生的。如果你愿意割舍,那么請把不喜歡也不想穿的扔掉,然后將功能重復的鞋子刪減至可滿足實際需求的程度。功能性與你的生活型態息息相關,如果你從不登山,登山鞋甚至可以完全剔除。
著有《少的奢華》(The Luxury of Less,暫譯)一書的旅行作家卡羅,蓋達認為,極簡生活者只需要三雙鞋子,一雙好鞋、一雙便鞋和一雙運動鞋。“我不需要好鞋,因為我不在辦公室里工作。如果你不在辦公室里工作,你大概也不需要它們。如果你不運動,那你不需要運動鞋…你的日常生活需要便鞋,黑色不搶眼的那種,它幾乎能搭配你的所有衣物。”
鞋子少就不必擔心清潔、保養和收納問題,裝修時也無須花錢訂制大容量的鞋柜。如果你不走花蝴蝶或潮男路線,幾雙以個人基本色為主但功能不同的鞋子應該就足夠了。在我看來,十雙已是上限。值得注意的是,鞋子不可以扔進舊衣回收箱,一般慈善單位也少收鞋子。想捐贈的話,不妨洽詢“心怡舊衣回收”或“愛馨物資分享中心”,但不成雙的鞋子最好還是當成垃圾處理。
書籍
2008年三月,在讀完《雜物再見啦!》整整一年后,我終于開始清理書柜。當時家里有上千本書,清的時候鼻子過敏, 清完又不知該如何處理。我嫌一本一本網拍太費事,便上網找了號稱”高價現金收購二手書”的業者,去電詢問的結果是,他們都會挑書,有的只收文史哲類,有的只收絕版古書,有的不收雜志、漫畫,有的偏好教科書和工具書。收購金額從原定價的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二十不等,換句話說,一本保存良好的三百元厚書,很可能只值三到六十元。
我也詢問了連鎖經營的“茉莉二手書店”。工作人員表示,書本的收購金額為原定價的一折,如果是全新未讀又還具市場性的書,勉強可以給個一點五折。到府估價并非隨傳隨到,要等隨車估價人員安排時間,如果請貨運公司到店收書,處理的速度較決,挑完后若是有些書籍他們不愿收購,我可以選擇自行取回,或是由他們代為處理。
二手書商的收購價格普通不高,這不禁讓我思考,將一萬元的套書以一千元賣掉,我是否留下了九千元的價值?如果我獲得的知識、娛樂、思想和感動不值九千元,那我買書的方式其實可以再檢討。再者,我也希望以有意義而非賤賣的方式處理它們,于是考慮了幾天,我決定將上百本舊雜志送給回收的阿桑,清出來的近兩百本書,則全數捐給位于臺東的“建和書屋”。
建和書屋最初是由“陳爸”和幾名熱心人士,為彌補家庭與學校功能的不足,而在部落中成立的社隔型書屋,他們希望資源匱乏的孩子能把那兒當成第二個家。當時我的住處就在中和的央圖分館附近,但大型圖書館經常書滿為患,并不需要民眾捐書,雙和地區的居民要買書、讀書也很方便,所以我想,與其錦上添花或把書賣掉換回蠅頭小利,不如倒貼運費把書送給真正需要的人。
同年十二月,我又捐了兩百本書。負責估價的貨運司機聽到書是要捐出去的,直說超重也無妨,還主動替運費打個折扣。因為大家的善心,如今建和書屋已發展成跨社區的十幾個書屋,并以“臺東縣教育發展協會”的名義,為當地青少年籌劃許多有益身心的活動,我很高興之前能把書本捐給他們。目前協會仍繼續募集書本、樂器和中古電腦,希望大家可以共襄盛舉。
捐掉近四百本書以后,2009年搬離十樓中古屋那天,我只打包了書墻上不到半數的書本,剩下的決定請二手書商到府收購,因為除了大學時代以上萬元購得的《大英視覺百科全書》之外,其他書籍的內容稍嫌冷門艱澀,并不適合捐給青少年閱讀。書商表示,現在大家都上網查資料,已經沒有人買百科全書了,所以那套大百科他不收,至于架上的四百多本書,他愿意以八百元收購。
八百元?雖然我知道書商的收購價格極低,可是四百多本書只值幾百元未免太讓人錯愕,況且里頭摻雜許多全新末讀的書, 八百元只能在店里買到三本。書商語帶歉意地表示,“不好意思,妳的書品質很好可是我們只能針對一小部分出到零點六折(即三百元的書只能賣得十八元),其余那些我們不需要的書,收走后也是得花心思幫妳處理掉?!?br>我好奇地探查“三手書”的去向,書商說他會交給大樓管理員。“所以是丟掉的意思嗎?”我問道。他坦言同業多半是如此處理,但有些繪本他們會挑出來捐給小學。“把文字書捐給沒人伴讀的小學,等于是浪費。”我想了一會兒,終究還是沒辦法如此對待書本,于是請業者只挑走他要的書就好。結果六、七十本書,他才付給我兩百五十元,不夠我支付一次捐書的運費。
現在回想起來,裝修時我花四萬元請木工釘制一面書架墻,半座書柜就是兩萬元,而我竟拿它來裝只值八百元的書,心里不免覺得冤枉,因此我當場設下了“讓家中沒有書柜”的高難度目標。后來我將剩余未打包的書本全數裝箱捐“光仁二手商店”,搬至竹圍新成屋的書本,則在經過另一次的取舍后,以網拍的方式處理掉。那次我差不多又清掉一百多本書。
想當然耳,我不可能一本一本拍照上架,單本書籍的成交價格并不值得我勞心勞力,因此我采取的方法是將幾本書包裝成特定主題,整批合售。例如約翰.厄文的小說全系列一起出售;量子力學的書籍四本一組合售;只要價格低于二手書店以原定價五折出售的行情,去化的速度通常很快,而且加果塞得進郵局便利袋,書再重都只收五十五元郵資。我個人的建議是以四折出售,畢竟網絡書店的新書只賣七九折,賣五折外加運費,對買家而言實在缺乏吸引力。
時隔一年,我又利用Google文件在短短兩周內清掉上百本起先不打算割舍的珍藏書籍。我的做法是以“Google電子表格”制作銷售列表,內容分成:序號、書名(附上網絡書店的書本介紹頁面連結)、原定價、欲售價、折頁、畫線、品相等七個字段,書本若肯折頁或劃線就在空格內打勾,書頁若有泛黃、污漬、破損等瑕疵或者已絕版,則在品相的字段內特別注明。
接下來,將優惠、運費和匯款方式說明清楚,并將制作完成的表格設為“共用文件”,最后將文件鏈接發布在實時通訊軟件和社交平臺上供大家查閱。有興趣的人可以徑自點選,如果有人回報打算購買的書籍序號,便將該書以刪節線畫掉,這么一來,剩下的品項所有人都一目了然。最棒的是,這么做可以省下網拍平臺的手續費,而且出售的價格比直接賣給二手書商要多出兩、三倍。
半年后,我讀到近藤麻理惠所寫的幾句話,“讀到一半的書不需要讀完,因為這種書的任務就是讀到一半?!薄皶r效是書籍最重要的元素,與它相遇時就是該讀它的氣時機”。想想也是,丟棄書本不代表丟棄知識,擁有書本也不代表擁有知識,將內容裝進腦袋內化成自己的一部分才有意義。想通之后我不再死守一直讀不完的書,于是我又一口氣清掉了將近四十本。
目前家中藏書已降至原本的十分之一。雖然我希望書本總量能控制在一百本以內,無奈中文書極少推出電子書,在無法以“合法電子書”取代實體書,而代客掃描書籍在臺灣又有違反著作權法的情況下,想繼續精簡中文藏書有其困難度。
但英文書籍就方便多了,目前我已用下載Kindle版電子書的方式,取代必須花跨國郵資購人的實體書。如果未來出現將實體書籍數化位的好方法,我肯定會毫不猶豫地消滅書柜。
不過,未來如果仍有二于書需要處理,或許我會使用“讀冊生活”網站○3所提供的銷售服務,因為它比網拍省時省力,而且后續的寄送也有人代勞。它的做法是:上該網站輸入二手書的ISBN,定好每本書的書況與售價,然后將書本裝箱,并在線印“二手書申請單”貼于箱外。三十本以上,宅配人員會免費到府收書,十本以下可以到便利商店以每件三十元的運費交寄。該網站驗收無誤后即開始上架販售,販售所得扣除百分之三十五的傭金后會自動轉入虛擬賬戶,十分便利。
雜志
我最后一次訂閱雜志是在搬進十樓中古屋不久后。當時我訂了兩年份的財經周刊,但光是報紙和網絡資訊就讓我消化不良,因此大批讀不完的周刊逐漸占據書桌下方,以致工作時我的腳得擱在周刊上頭。搬家前我決定把它們清理掉,可是我干了一件蠢事:我快速地翻閱上百本周刊,撕下感興趣的內容,還特別買了檔案夾,將這些內頁整理成冊。
或許有人會問,“為什么不賣給二手書店?”理由是,這類具時效性的雜志,二手書商只收近兩個月至半年內的期刊,而且一本只收五到二十元。也就是說,上百本周刊中可能有九成是業者不收的,而最近幾期頂多只能換到一、兩百元,不值得我大老遠親自拎過去。
缺頁的雜志無法變現,除了當廢紙處理別無他法。我問過回收商,以書籍、雜志等“非白紙”為例,每公斤的回收價格是二到五元,比報紙的三到六元還低,算算上百本雜志同樣只能換得一、兩百元,于是我索性送給回收的阿桑。至于那迭整理成冊的內頁,我過了一年也沒空看,所以最后還是進了回收箱。簡單講,我當時的做法不過是想降低罪惡感兼自我安慰罷了,純剩浪費時間。
彼得.魏爾許曾針對雜志造成的混亂提出解決之道,它們分別是:一,限制訂閱量;二,限制堆積;三,不要保留產品目錄,四,維持秩序。他認為訂閱月刊不宜超過三種,否則根本看不完,周刊就更不用說了?!罢J真評估一下你每個月真正看完了多少雜志,然后將一些不需要的刪減掉?!彼嵝眩骸安灰嬖V自己,你遲早有機會去處理。任何雜志都只保存最近兩期的出版品。如果你已經有兩期以上還沒看,你永遠都追不上的!”
近幾年,不少出版業者開始提供E化版本的雜志訂閱服務,而且費用較實體雜志低廉。不過我連免費訂閱的RSS資訊都看不完,所以完全沒有訂閱雜志的需求。至于為了專題報導而零買的雜志,我會在記下重點后送進資源回收箱,或在征得小吃店老板的同意后留在店內,家里能少一本是一本?,F在除了十樓中古屋曾登上封面的那本裝修雜志以外,我家可是連一本雜志也沒有哩!
在此我想提醒,情報不等于知識,資訊則有過期之虞,因此再怎么說,雜志都沒有長期保存的必要性。日本企業家兼暢銷作家臼井由妃甚至認為,“無形資訊最好以拋棄為前提來進行搜集?!币驗椤氨欢嘤嗟男畔⒅?,就看不到真正該注意的事情?!蹦敲础秶业乩黼s志》這種知識性的雜志又該如何處理呢?我不會建議你非扔掉不可,但如果你保留成套的雜志卻根本沒空看,這其中是否含有為收藏而收藏或炫耀知識的心態,其實值得進一步推敲。
報紙
原則上,不管有沒有看完,舊報紙集中起來送回收就對了。如果連舊報紙都留戀的話,怎么可能丟棄衣物和書籍呢?經過前文的洗禮,我想這方面已經無須贅言。2005年《每日新聞》曾報導,一名日本中年男子因為囤積報紙長達二十年而導致住處樓板坍塌。大量的紙張除了危害建筑結構,也加深了火災隱憂。現在的大報都有電子版可讀,如果不是非讀紙本不可,建議盡量以網絡版本取而代之。
那舊報紙該怎么處理呢?我們有以下幾個選擇:一,捆綁后交給清潔隊員;二,賣給回收場,2011年的回收價格每公斤約為四點五到五元, 三,送給各地區的流浪動物協會或動物收容中心,他們需要大量的舊報紙讓動物保持身體的清潔與溫暖,四,撕碎后用于制作有機堆肥,因為碎報紙能有效中和臭味并降低堆肥桶內的濕度。
廚房用品
極簡生活推廣者法蘭欣.潔直到移居他國前夕,才驚覺過去買了許多用不上的廚房小道具。到異地準備重新采買廚房用品時,她決定只添購“每周”都會用到的東西。根據她愛吃米飯、蒸魚和意大利面的飲食習慣,她列出了以下清單:長柄煎鍋、平底深鍋、意大利面鍋、烤盤、茶壺、電飯鍋、法式濾壓壺、主廚刀、面包刀、水果刀、漏鍋、蒸鍋、砧板、量杯、抹刀、大湯匙、攪拌器、開罐器、軟木塞開瓶器、不銹鋼攪拌碗、濾水壺,以及碗和馬克杯各兩個,盤子和水杯各四個。
看起來很多對吧?但按照另一位極簡生活者卡羅.蓋達的想法,廚房里只需要以下幾樣東西: 一組餐盤,一組餐具,一口鍋子,一只長柄平底煎鉗,一根木湯匙和一把好刀。我家差不多就是這樣,只是把木湯匙收成方便煮面的長竹筷,再加上砧板、削皮器和小烤箱而已。能這么簡單,是因為我以“單鍋料理”為主,也就是靠煮粥、煮面、煮水餃解決一餐,或是燉一鍋蔬菜、烤一條角,然后搭配雜糧面包一起吃。沒有炒菜鍋,也使我家免受油煙襲擊。
不是每個人都能像我這樣生活,家有長輩和小孩的家庭,更不可能用一盤咖哩飯滿足所有人的胃。換句話說,世界上沒有廚房用品的標準清單,用品的多寡,端視每個家庭的烹調方式與用餐習慣而定。不過我們起碼可以做到只保留真正需要的東西,而這肯定不包括你住前年尾牙時抽獎抽到、至今連一次也沒用過的那臺松餅機。
多數人可能不曉得自家廚房究竟積累了多少碗盤、鍋具、水杯和烹調器具。我有位朋友農歷春節回老家時,赫然發現廚具下柜塞了十二只炒菜鍋,她推測打從她離家念大學開始,她老媽就不會清理過廚房雜物。其實,長期居住透天厝又沒有搬家需求的長輩們,通常都有這種只進不出的集物癖,但想追求精簡無負擔的青豆化生活,我們絕不能復制前兩代的行為模式。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