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本文原作者為當代著名書家歐陽中石先生。他通過解析古人關于用筆的經典論述,來教我們如何學習古人的筆法,讀來受益匪淺。歡迎各位書友轉發收藏。
歐陽中石先生 作字
夫書先須引八分、章草入隸字中,發人意氣,若直取俗字,則不能先發。——晉·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后》
按 現在我們看到的鐘、王小楷,即使經過唐人勾摹也還帶有濃厚的隸書(八分)和章草的意味。王羲之有此論,說明他確實是會古通今的人物。這種理論對后世的歐陽詢、褚遂良直至明代的宋克、祝允明、王寵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真書用筆,自有八法,吾嘗采古人之字,列之以為圖,今略言其指:點者,字之眉目,全藉顧盼精神,有向有背,隨字異形。橫直畫者,字之體骨,欲其堅正勻靜,有起有止,所貴長短合宜,結束堅實。丿者,字之手足,伸縮異度,變化多端,要如魚冀鳥翅,有翩翩自得之狀。挑剔者,字之步履,欲其沈實。晉人挑剔或帶斜拂,或橫引向外,至顏、柳始正鋒為之,正鋒則無飄逸之氣。轉折者,方圓之法,真多用折,草多用轉。折欲少駐,駐則有力;轉不欲滯,滯則不遒。然而真以轉而后遒,草以折而后勁,不可不知也。懸針者,筆欲極正,自上而下,端若引繩。若垂而復縮,謂之垂露。——宋·姜夔《續書譜》
按 這是姜夔在《續書譜》中關于楷書筆法的一段論述。他的論述不及孫過庭《書譜》博大精深,但比較切于實用。他曾根據楷書的八法(即永字八法)把古人的字羅列起來作為圖解,得出一些要點:點是字的眉目,重要的在于顧盼精神,有向、背動態,隨著字的不同改變點的形態。橫、豎是字的骨架,要讓它堅挺、端正、勻稱、安穩,重要的是長短要合適,交接處要穩固。丿、捺,是字的手足,伸、縮各個不同,變化多端,要像魚的鰭、鳥的翅膀一樣,有翩翩自得的狀態。,挑剔等筆畫,是字的步履,要讓它沉實。晉朝人寫挑剔時或帶有隸書的波磔,至初唐歐陽詢父子還有這樣的筆法,或者自然地向外抽筆而出,到顏真卿和柳公權才回鋒向內上方挑出,全用中鋒,這就失去了飄逸的氣息。轉折的筆法主要在方、圓。楷書多用折,草書多用轉。折筆時要略作停頓,這樣才有力量。轉要快,不可滯留。滯留則不遒勁了。然而真書有時也用轉,這樣才顯得遒媚,草書有時也用折,這樣才顯得剛勁,學書者不可不知道。豎畫懸針作時,筆要極正,像被重物拉起的繩子。如果末端又回鋒向上了,那叫做垂露。
姜夔在這里把筆法做了比較細致的講解,他的這些說法對后世影響比較大。
姜夔 小楷
晉人點畫欹斜,正是要取筆筆中鋒,不肯毫發稍貶,故向背顧盼,結字生動,而體愈端正。若止顧間架平平一畫一豎,即所謂布算子字,拘孿梗塞,豈能盡其三折,不比晉人零璧碎珠,神采奕奕。——清·汪沄《書法管見》
按 汪在這里對晉朝人的筆法作了比較透徹的分析。對于“筆筆中鋒”的概念有較深入的探索。要使點畫顧盼生動,筆桿及筆鋒沒有斜、截斷、逆行等動作是不行的。一端端正,無一波三折,看似平正端和,實際是拘謹、滯濁、痙攣、梗塞,根本不能理解一波三折的巧妙運動,也不可能有晉人的極靈動、極精彩的筆畫。
凡學者,切不可雜書別字,必當先學永字八法,然后學書變化二十四法,二者既精而熟,方可成“永”字。而書永字既精,十百萬億之字法則皆在其中也。——元·釋溥光《雪庵字要》
永字八法,唐宋間閭閻書師語耳。作字自不能出此范圍,然豈能盡?——清·沈曾植《海日樓札叢》
按 這兩段話放在一起很有趣。我們可以看到古人對永字八法完全不同的態度。溥光是元代僧人,善大字。趙孟頫薦之于朝,他是個職業寫榜書的人,常用布團來寫字,對于他來說,點畫之法是極其重要的。
沈曾植是大學者,于書法又兼善諸體。一生在追求生拙、古奧。在他眼里,永字八法自然是微不足道的東西了。對初學者來說,通過永字來研究基本點畫還是很重要的一步。
北朝 造像書法
北朝人書,落筆峻而結體莊和,行墨澀而取勢排宕.萬毫齊力,故能峻;五指齊力,故能澀。分隸相通之故,原不關乎跡象長史之觀于擔夫爭道,東坡之喻上水撐船,皆悟到此間也。——清·包世臣《安吳論書》
按 這是包世臣談筆法的一段有名的文字。他認為北朝人的字落筆峻拔而結構端莊和諧,行墨遲澀但氣勢舒展豪放。因為書寫時能萬毫齊力,所以能峻拔;因為執筆時五指齊力,所以能遲澀。這是因為他們處于隸〔八分〕、楷之交的時期,原來不和什么形象的東西有聯系。而張旭看到擔夫爭道,蘇東坡看到上水撐船,都悟到了這峻與澀的行筆要旨。
包世臣并沒有看過多少北朝人墨跡,他從碑版中推測出北朝人的筆法和墨法。或者可以說是他理想中的筆法和墨法,但他自己一生似乎并沒有達到這樣的理想。何紹基云:余以橫平豎直四字繩之,知其于北碑未為得髓也。
包世臣 隸書對聯
余見六朝碑拓,行處皆留,留處皆行。凡橫直平過之處,行處也,古人必逐步頓挫,不使率然徑去,是行處皆留也;轉折挑剔之處,留處也,古人必提鋒暗轉,不肯筆使墨旁出,是留處皆行也。——清·包世臣《藝舟雙揖》
按 這也是包世臣從碑拓中悟出的筆法。他辯證地談了行與留的問題。他認為:橫、豎畫平過之處,本來是行筆流暢處,而古人必逐步頓挫,不讓筆倉促過去,這是行筆處有留。這和前人“橫鱗豎勒”的說法是一致的,都是說寫橫、豎等長筆畫時,要遲澀,要緩縱,以使筆跡沉穩不飄浮。字的轉折挑剔處,本來是行筆慢的地方,古人一定要提鋒暗轉,不讓用筆太重的使墨外漲,這是該遲留處有運行。這和顏真卿在八法頌中說:“,峻快以如錐”的說法是一致的。
方筆便于作正書,圓筆便于作行草,然此言其大較,正書無圓筆,則無蕩逸之致;行草無方筆,則無雄強之神。——清·康有為《廣藝舟雙楫》
按 一般說寫楷書適宜用方筆,寫行草適宜用圓筆,這只是大概說說。如果楷書沒有圓筆,就沒有疏放超逸的韻致;行草如果沒有方筆,也就沒有雄健剛強的精神。康有為自己的楷書就善用圓筆,深得《石門銘》縱逸的精神。
——*——*——*——
“你寫字,我來評”
各位書友如有作品需要點評,
可以通過后臺發給我們,
我們會盡快配上點評文字發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