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0日山東省新聞聯播報道,今年山東將開展為期一年的韭菜質量安全整治行動,繪制國內首張“韭菜地圖”,旨在讓愛吃韭菜的居民放心食用。
據新聞報道,全省半畝以上的韭菜生產地塊都被列表到地圖中,不僅可以看到每個市生產韭菜的地塊,還可以看到韭菜具體的地塊信息,包括名稱、具體地址、主要流向、種植模式、地塊聯系人員和監管人員等具體信息,便于對韭菜的網格化管理。相關韭菜生產信息采集錄入要求2月底全部完成,包括韭菜生產、病蟲害防治技術和監管現狀,建立監管數據庫,涵蓋產前、產中、產后關鍵環節的全鏈條技術規程,在山東全面推行標準化生產、網格化管理、實現無縫監管,并鼓勵群眾舉報相關違法行為,目標就是確保進入市場的韭菜百分之百有產地證明,確保不發生韭菜質量安全重大事件。山東今年從韭菜生產抓起,通過對韭菜生產的專項整治來趟出一條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新的模式和路子。
最近幾年,媒體披露了全國很多地區生產銷售農藥殘留超標的“毒韭菜”事件,一度導致大家談“韭”色變。山東此舉無疑是為廣大愛吃韭菜的消費者提供了一劑定心丸。韭菜是一種多年生宿根蔬菜,在生產上病蟲害較多,是農藥殘留高發蔬菜。韭菜生產中主要的害蟲是韭蛆,也稱韭菜遲眼蕈蚊;
化學農藥防治蔬菜病蟲害確實是高效快速的措施,尤其是當病蟲害大發生時可以快速控制。但是由于蔬菜生產采收和食用的特點,蔬菜中農藥的使用必須受到嚴格的控制和監管。在限用農藥的基礎上,還有那些措施可以防治韭蛆呢?本文就談一談防治韭蛆的非農藥措施。
防治韭蛆的非農藥措施的制定就要從韭菜蛆害發生規律入手,提出對應的栽培管理手段來防治蛆害:
先來了解一下韭蛆:
韭菜遲眼蕈蚊(雙翅目眼蕈蚊科),除了危害韭菜外,還危害大蔥、洋蔥、大蒜等其他百合科蔬菜。以幼蟲群集在地下部幼莖和鱗莖為害。初孵幼蟲先為害韭菜葉鞘基部和鱗莖的上端,春、秋兩季主要為害韭菜的幼莖,導致韭葉枯死。夏季幼蟲向下活動蛀入鱗莖,導致鱗莖腐爛,整墩韭菜死亡。
韭蛆潛伏于地下部分危害,噴藥防治幾乎無效,生產上多采用辛硫磷或者敵百蟲等毒性較高的藥劑灌根,加上該蟲發生代數較多,使用藥次數增加,是導致韭菜高毒農藥殘留超標的主要原因。
據此提出的防治韭蛆的非農藥措施有:
一、冬季或者春季灌水,減少幼蟲數量;
二、提早翻耕土地,保持田園衛生,對防治韭蛆和其他病蟲害都有輔助作用;
三、可在韭菜萌發之前,輕翻起土晾根,將土中的韭蛆曬死;
四、可用糖醋酒液或者黑光燈田間誘殺韭蛆成蟲,防治分兩次進行,分別為5月上旬~6月下旬和9月上旬~9月下旬;
五、新辟韭菜園最好采用育苗移栽的種植方式(具體育苗以及大田栽培管理技術參見當地生產經驗)。直播韭菜較移栽韭菜更易遭受蛆害,注意苗床施足底肥,有機肥必須充分腐熟后施用,或者施用餅肥,用后立即覆土,收割季節杜絕生糞澆灌;
六、部分地區采取扣膜栽培技術,注意拱棚內通風透光;
七、肥水施用后可在田間增施干草木灰,使土表保持干燥狀態,可破壞蟲卵孵化環境,減輕幼蟲危害;
供稿人:東北農業大學 植保系 韓文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