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
磅
成都市慈善總會&成都市和諧社區發展促進會
首次聯合發布
2018年成都市社區慈善基金報告
社區基金是指掛靠在社區基金會法人或具有公募資質的慈善機構(組織)下面,用于社區公益事業的專項基金。社區基金的地域范圍一般為某一具體的城鄉社區(建制村)。2014年,成都市慈善總會開始推動社區公益慈善平臺建設,并推動建立了成都市的第一支社區慈善基金,從此開啟了成都市社區公益慈善的大門。為了進一步拓寬社區慈善基金的普及,提升社區慈善基金服務的專業度,2017年,成都市慈善總會聯合成都市和諧社區發展促進會,共同搭建“成都市社區(村)公益慈善平臺”,并配備專業的社會工作者為成都市各區、市、縣及下屬的社區、村進行社區慈善基金建立的宣傳和指導。2017年——2019年,在成都市慈善總會和成都市和諧社區發展促進會的共同合作下,搭建成都市社區資源共享平臺,促進了社區慈善事業發展,推動了成都市社區發展治理,現就聯合發布成都市社區慈善基金的發展報告。
一
社區慈善基金體量
截止2018年12月31日,全市已在成都市慈善總會發起成立的社區、街道、區級慈善基金有324支,籌資總量超過900萬。
其中溫江區108支,籌資總量達150萬;武侯區21支,籌資量達77萬元;青羊區19支,籌資量達56萬元;成華區21支,籌資量達44萬元;龍泉驛區22支,籌資總量達97萬元;金牛區38支,籌資總量達83萬元;邛崍市22支,籌資總量達47萬元;新津縣17支,籌資總量達40萬元;高新區17支,籌資總量達66萬元;天府新區10支,籌資總量達123萬元;新都區5支,籌資總量達22萬元;金堂縣4支,籌資總量達20萬元;青白江區2支,籌款總量近16萬元;郫都區5支,籌資總量達42萬元;簡陽市4支,籌資總量達13萬元;錦江區5支,籌資總量近4萬元;雙流區4支,籌資總量達5萬元,大邑縣、崇州市、蒲江縣各1支,籌資總量達2萬元。
二
社區慈善基金發展優勢
平臺優勢
(1)成都市慈善總會是由社會各界熱心于慈善事業的團體和個人組成的全市性非營利平臺型慈善組織,具有公募資質和捐贈稅前扣除資格。
多年來,成都市慈善總會以弘揚天府慈善文化、讓蓉城充滿愛為愿景,以打造“友善之城·尚善之都”、讓更多人慈善起來為使命,堅持務實創新,打造“陽光”系列慈善救助品牌,依法開展慈善活動,通過搭建平臺,暢通渠道,踐行募用分離,初步形成了以幫困助學、精準扶貧、兒童和老年人保護、社區慈善、賦能NPO為主的五大慈善體系,營造了良好的慈善生態環境,充分發揮了慈善事業在社會保障體系中的重要補充作用,為構建和諧社會做出了積極貢獻。
(2)成都市和諧社區發展促進會是5A級社會組織,是成都市慈善總會“社區專項慈善基金”下設的子基金“社區慈善微基金”唯一的運行管理平臺,專注于成都社區治理研究、實踐、模式推廣的社團。
2
社區基金建立“門檻”低
目前,社區掛靠在成都市慈善總會成立社區慈善微基金,手續簡便,只需與成都市和諧社區發展促進會簽訂社區慈善微基金協議,在協議簽訂后向成都市慈善總會的唯一捐贈賬戶注入啟動資金即可成立本社區的社區慈善微基金。并且,掛靠在成都市慈善總會的社區慈善微基金啟動資金僅需3000元,啟動資金的“門檻”低。
3
管理費用低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四十三號)、《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第六章 慈善財產 第六條明確規定:慈善組織中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基金會年度管理費用不得超過當年總支出的10%。由此可見,《慈善法》明確了慈善組織應當收取管理費用。而成都市慈善總會針對社區基金,將其管理費用大幅降低,只象征性地收取社區慈善微基金支出的1%作為基金管理費。
4
稅前扣除資格給捐贈人實惠
根據企業所得稅法及其實施條例有關規定,按照《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民政部關于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確認審批有關調整事項的通知》(財稅〔2015〕141號)有關要求,成都市慈善總會獲得四川2018年度第二批符合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
《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規定:個人將其所得通過中國境內的社會團體、國家機關向教育和其他社會公益事業以及遭受嚴重自然災害地區、貧困地區的捐贈,捐贈額未超過納稅義務人申報的應納稅所得額30%的部分,可以從其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第九條規定:企業發生的公益性捐贈支出,在年利潤總額12%以內的部分,準予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
《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第八十條規定: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捐贈財產用于慈善活動的,依法享受稅收優惠,企業慈善捐贈支出超過法律規定的準予在計算企業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的部分,允許結轉以后三年內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是扣除。
5
暢通多渠道宣傳途徑,印編可視化操作手冊
針對全市已建立與擬建立社區慈善微基金的各社區在運行社區基金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采用制作小視頻、微課錄制等方式,加大力度宣傳,提升社區工作者的意識;
針對各區市縣對社區基金發展的需求,撰寫并印制社區基金實操手冊、模板等,規范社區基金的使用和操作流程。與此同時,通過社區基金相關活動的剪影,形成社區基金運營的一整套流程,用于社區基金宣傳,擴大宣傳范圍。
6
依法依規管理基金,確保規范化便捷運行
(1)互聯網科技讓捐贈方便易行。成都市慈善總會針對社區基金運行特點,升級打造社區基金網絡服務平臺,每一支社區基金通過申請都可在成都市慈善總會官網生成自己的專屬捐贈二維碼,極大便捷愛心人士捐贈。并且在成都市慈善總會建立的社區微基金都可享受總會的互聯網眾籌平臺的服務,總會可為有需求的社區基金提供互聯網眾籌指導,網絡項目包裝,騰訊樂捐“子母項目”公募支持等服務。
(2)規范大型公募活動流程。各社區在開展社區基金宣傳活動、大型公開募集活動前,需提前3—5個工作日向成都市和諧社區發展促進會及成都市慈善總會報備活動方案,大型公開募集的社區微基金需將捐款箱帶到成都市慈善總會或由成都市和諧社區發展促進會、社區工作人員及社區居民三方在場的情況下當天開箱清驗,并將募得款項金額如數存入市慈善總會唯一捐贈賬號;募集資金及時在社區公示欄及媒體上公布,并在監管方——成都市慈善總會的官方網站/管理平臺——成都市和諧社區發展促進會臺賬上對善款進行跟蹤。
(3)規范存款及票據管理。各社區捐款存入社區微基金都需要將填寫詳細完整的捐款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善款的捐贈人、捐款用途、捐贈金額等,確保準確無誤。
(4)規范使用范圍。明確社區微基金使用范圍為低線扶貧幫困、中線社區服務、高線社區發展治理。包括但不限于社區困難群眾關愛、社區公益活動、社區營造項目、城鄉社區互助及社區慈善活動、慈善項目等。
(5)規范使用流程。根據社區基金使用的類型及實施的主體,分類給社區提供規范化的社區基金使用模板及資料;分別對以社區為實施主體、以社會組織為實施主體及以社區自組織為實施主體的社區微基金使用項目程序進行規范指導。充分發揮黨員群眾的作用,通過自薦、居民推薦、居民表決的方式,公推公選理事會組成代表,梳理實際使用需求,召開理事會議決定。
(6)規范公示制度。社區每次使用社區微基金,應及時在社區公示欄、社區微信群公示使用情況及所剩金額,征集群眾意見、接受群眾監督。
三
撬動多方力量
共同推動社區治理發展
城鄉互助聯盟助推社區基金
成都市城鄉互助聯盟是成都市和諧社區發展促進會下屬二級專委會組織,在成都市民政局的指導、支持下,目前正在全市建立資源庫,并組織開展城鄉社區互動體驗活動,城鄉社區產品供“無縫”對接會等活動,力求通過城鄉社區互動活動,一方面為城鄉社區的社區基金拓寬資金來源渠道;另一方面,推動城鄉社區精準幫扶,最終構建起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共享的有溫度的現代幸福家園。
2
文創產品展風采,公益慈善助發展
建設世界文化名城,爭當文創排頭兵,為構建文創產業生態圈添磚加瓦,讓文創產品有運用和生活場景。成都市和諧社區發展促進會在青羊區委社治委、青羊區文體旅局等支持下,鏈接各方資源,籌建村、社區精準對接平臺,推動城鄉產品、城鄉文化的無縫對接,在小通巷設置了專門為各社區的文創產品進行宣傳展示及售賣的示范點,探索用社會企業來實現運營方式提檔升級,讓參與的多方共贏,實現共建共治共享的初心。
3
鏈接網絡平臺,助推社區治理(99公益)
為夯實成都市七星級慈善城市基礎,讓慈善扎根社區,惠及千萬人,撬動社會多方參與社區治理,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格局,成都市慈善總會鏈接騰訊樂捐網絡眾籌平臺,積極推動社區、社會組織和企業參與騰訊99公益日。
2018年,成都市慈善總會聯合成都市溫江區民政局、成都市和諧社區發展促進會,在騰訊99公益日上發起“大愛溫江·幸福社區”項目,由政府搭臺、社會組織牽頭,百個社區的集體行動,帶動千家企業參與,聯合萬名志愿者勸募,匯集百萬居民愛心,撬動社會多方資源,在2018年9月7日、9月8日、9月9日三天共募的善款420余萬元。該筆善款將全部用于溫江區各社區發展治理方向。
4
稅前扣除資格給捐贈人實惠
隨著社區基金的普及和社區基金數量的不斷增加,為了規范社區基金的建立和使用流程,打造成都市社區基金特色品牌,2018年,成都市慈善總會聯合成都市和諧社區發展促進會,共同謀劃、共同商討,經過一個月的時間,對建立在成都市慈善總會平臺下的社區基金進行走訪調研,根據各社區基金的社區慈善基金的規模、運行情況,社區基金品牌項目的打造、社區基金專業化的平臺和服務,以及區域代表性等各個維度,在成都市第四屆公益慈善交流會上,推出成都市首批慈善社區十個,分別是青羊區草堂街道送仙橋社區、金牛區駟馬橋街道恒德路社區、金牛區荷花池街道楊柳巷社區、武侯區玉林街道玉林東路社區、天府新區華陽街道安公社區、溫江區永寧鎮花籬社區、溫江區柳城街道光華社區、郫都區郫筒街道雙柏社區、新都區新都街道南街社區、青白江區大彎街道化工路社區。
建立“社區慈善微基金”的目的是在社區傳遞愛心,弘揚慈善文化,挖掘社區在地資源,培養社區自組織,支持社區公益項目開展,提升社區居民參與,促進社區公共服務的發展和社區共融共建共享,建立長效、規范、透明的社區幫扶工作機制,在社區營造“慈善、民生、和諧”的良好氛圍,切實惠及困難群眾,健全社區救助網絡,豐富社區公益慈善平臺內涵,推動社區建設與慈善事業發展,把城鄉社區營造成為有豐富的社會資本、有融洽的社區情感、有共識的社區文化、有自發行動能力的良治宜居社區。